“茶叶之路”在江西摄制即将结束

  2024-06-17 15:02          0
7月6日,央视大型纪录片“茶叶之路”拍摄工作正式启动,本报受邀作为江西地区唯一全程协作媒体,跟随摄制组从上饶市铅山县出发,途径鹰潭、景德镇、九江等地,探访三百多年前途经江西,以茶叶输出为主的“茶叶之路。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记者了解到,“茶叶之路”在江西的摄制行程即将结束。

  回望

  赣茶三百年前的繁荣踪迹可寻

  从武夷山上采下的岩茶,翻山来到江西境内。在赣的首站落点,便是当年茶商聚集、茶业繁荣的河口镇。如今的河口镇已难觅往昔客商往来,市场繁荣的景象。但有白居易“伤人重利轻离别,前日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也不难猜出,江西作为重要的产茶地,沿路定散落着许多流传在民间茶市的兴盛历史。尽管此次摄制组重走“茶叶之路”,并不能完整原始地呈现出历史上江西作为茶运枢纽中应有的繁华和风貌,但依然留存在乡野村间,那依稀可见的民俗遗风,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些许踪迹可寻的线索。

  江西曾是“茶叶之路”上的产茶重地

  当年武夷山下的下梅村风貌犹存,庞大的制茶世家也依然兴盛,然而在江西境内茶业历史遗留的气息并不像福建武夷等地那般浓郁。

  尽管不像茶叶之路中其他途经之地一样,有着许多当年作为产茶重地赫然的可寻遗迹,但一些研究专家还是在一些史料中找到些蛛丝马迹,借由根据史料记载推测出当年的繁华。如唐代古人有云:“饶州浮梁,进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既然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那么便可想而知,数百年后在元明清时期,作为全国茶税重要来源之一的江西茶税,江西是全国茶叶的重要产区。而后,随着江西的茶区不断扩大,名茶不断出现,加工技术不断成熟,茶叶贸易也由全国扩展到海外。

  探寻

  茶市辉煌一时的河口古街

  位于铅山县境北部的河口镇,与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村仅一山之隔,但两者又仿如因茶而延续,遥相呼应结下茶缘。翻山而过的岩茶到了河口,在能工巧匠的加工下,或制成有名的“河红”,又或加工入盒成为挑夫们肩头茶箱中的“宝贝”。

  如今的河口镇,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作为茶叶之路中启程的第一站,记者走在长条青石和麻石铺砌的古街之中,虽听不到几百年前商贩的吆喝,但也依稀能够感受到当年颠着茶箱的挑夫,沿街赶路的繁忙模样。

  在河口镇,记者依然能够找到一些还能熟练操持着自祖上流传下来的手艺的木匠师傅们,他们片刻便刨削出一个与古时大小一样标准的茶箱。“茶市不仅活跃了铅山及邻县的经济,每逢茶季,还会有当地与附近的妇女争相去茶市做工谋生。”当地的居民也从祖辈口口相传中,留下不少关于数百年前河口茶市繁荣的佳话。

  取道北上 沿途茶厂林立

  在明朝中期的海禁时代,河口是水陆相通的内地重要商道。茶要外销出口,就必须要翻越武夷山脉远至信江河畔的河口镇加工集散。随着往来茶商增多商业发展,尤其是在清乾嘉年间,河口茶市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有“闽赣江浙皖湘鄂粤八省码头”之称。江西省茶业联合会的余悦教授告诉记者,明清时期兴盛不衰的江西茶叶,更以产茶之多,质量之佳,驰名中外,并且生产与销售日广,外省茶商接踵而至。而其中的河口茶市,更是当时全国的红茶贸易中心。

  时过境迁,尽管眼下沿途北上对于茶路痕迹难以寻觅,但余教授告诉记者,明朝万历年间,包括修水县的漫红、山口、义宁镇;浮梁县的经公桥、庄湾、张村、景德镇和铅山县的河口镇等地,茶厂林立,茶商众多,便是茶业繁荣的佐证。

  虽然已经无法从史料中得到确切依据,但可以推测,沿途与茶业相关的产业必然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像茶具等与茶有关的相关茶业,当时沿途的手工业、服务业等必定会受到商路繁荣的影响。”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沈冬梅博士说道。

  从河红到俄皇盛赞的宁红

  从河口沿信江西下鄱阳湖,北出湖口即进入长江。

  在俄罗斯受欢迎的武夷茶从闽赣山区运出,在河口由信江抵鄱阳湖,经九江、武昌至樊城,再贯河南到张家口,然后经内蒙古一路进入俄国。在这条茶路上,经由运输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河口红茶名“河红”,与翻山而下在河口经过粗加工的岩茶,一并集装成箱,一路北上。

  在茶路繁荣的客观影响下,修水、武宁、铜鼓生产的“宁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达到有山皆茶,而且品质优良,同样借由“茶叶之路”远销俄国。1891年,更是受到了俄国皇太子“茶盖中华,价高天下”赠予的横匾,倍加赞誉。如今作为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的宁红茶,声名依旧响彻海内外。

  遗憾

  制茶技艺缺乏记载和保护难传承

  作为制茶过程中独特的一项技艺,自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如今已是江西仅存的古老制茶过程中,为数不多能够流传下来的技艺之一。

  “江西的很多制茶技艺不像福建地区有史料记载可寻。”余悦教授说,尽管明清时期赣地茶业繁荣,但却没有像福建那样,形成较为完整详细的史料记载。由于古代江西官员缺乏对制茶工匠独创技艺的总结,因此很多在制茶过程中颇具特色和独创意识的民间技艺,在时间的冲刷和时代的发展下,或淘汰,或消退。

  制茶技艺和相关历史的完整和保护,是对茶文化的一种完善。“中国茶叶文化要吸取国外的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对茶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余教授认为,如何让历史悠久的技艺得到传承的同时,又能更好地适合新时期的需要,则要寻找到一个突破口、结合点。

  新起点

  展望茶路三百年后的再度繁华

  在茶文化逐渐备受关注的当下,江西省仍然是全国的绿茶主产区。在运输发达,贸易畅通的时代发展下,如何在原有的消费群体市场基础上,提升品牌化管理,强化茶业名牌意识,便是眼下茶商和茶业人士对江西茶业的美好展望。“推广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扩展江(微博)西市场。”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胡向东认为,形成与文化、生产、消费结合的产业链,在加强江西地域原有传统品牌的基础上,彰显江西作为绿茶主产区,在产业方面的优势,打造江西的一张地域生态名片,将会是三百多年后江西茶业再度繁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