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流行用什么煮茶,梦幻西游科举大赛会试答案是什么

  2024-06-17 15:02          0

一、唐代唐代以及唐代之前流行的大都是煮茶法。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用干净的纸包住茶饼捣碎成散茶,再用石磨碾碎成末。

怎样煮茶更好喝?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利用“茶”,茶叶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的国饮。唐朝以前以煮茶、煎茶为主,唐以后流行煮茶,但是煮的为茶沫,宋朝点茶开始流行起来,到了明清时期以盖碗泡茶成为饮茶的主流,现如今茶的饮用方式已经演变成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泡饮,殊不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静静的煮一壶茶也别有一番风味。煮茶可以将茶叶中的大部分内涵物质熬出,喝的是茶中的精华,如果说泡茶像是涮火锅,那煮茶则更像是煲汤,茶汤更加浓郁,不论是未饮用过的茶还是已经泡过的茶叶都能熬煮,茶叶也能物尽其用。

目前茶叶家族中的六大茶并非都适合煮茶,总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发酵与煮茶茶叶的发酵程度与饮茶方式的关系很大,发酵程度越低的茶叶茶多酚物质的含量越丰富,茶多酚在高温沸水的冲泡下很容易浸出,所以未发酵茶、微发酵茶都适合泡茶,不适合煮,久煮口感反而容易变得苦涩。②嫩茶、新茶宜泡不宜煮茶叶的嫩度分为很多等级,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三叶、四叶的茶的嫩度都是不同的,叶的数量越少茶叶越嫩,嫩茶和刚制作出来的新茶最大的特色就是鲜爽,这类茶就不宜闷泡和煮茶,闷煮反而容易损坏其口感。

③清茶宜泡,调茶宜煮不宜泡调茶就是与其他调味品调和冲泡的茶,最广为人知就是红茶类,即使一些没有饮茶习惯小年轻也一定喝过奶茶,奶茶就是用红茶冲泡的。在边疆地区熬煮调茶仍然是很受欢迎的饮茶方式,例如藏家的酥油茶就要用酥油与浓茶熬制。用作调饮的茶最好是煮茶,这样一来茶汤滋味更加浓厚,加入其它调味品时才嫩保证茶香。

④老茶、粗茶宜煮不宜泡老茶、粗茶与新茶、嫩茶恰恰相反,粗茶一般叶多杆多,这类茶含有的糖分等物质十分丰富且不易泡出,老茶是经过长时间存放的茶,新茶品的是鲜爽,老茶则重在醇香,所以老茶、粗茶与新茶、嫩茶的冲泡方式正好反其道而行。这几类茶适合泡茶:绿茶、黄茶、红茶、新白茶、新乌龙茶、新生普。这几类茶适合煮茶:黑茶、普洱、红茶、老白茶、老乌龙茶。

煮茶的注意事项①水温在水开始冒螃蟹眼大的泡就可以投茶,而不是等到水沸腾才投茶。②投茶量投茶量应该比泡茶的茶量要少,喝茶宜淡不宜浓,当然以自己口味调整投茶量,逐渐就能摸索出最喜欢的口味。③泡茶时间从冒泡开始投茶到茶汤沸腾就可以喝了,时间大概为两三分钟,后面续水泡茶时间可以相对延长。④留根续水煮茶也不是喝一次性的,喝完一道水要留三分之一续水,否则后续茶汤就会太淡,至于茶能喝几道水就由茶的品种和品茶人的口味决定。

有哪些茶知识是喝茶的人必须要懂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喝起了茶。虽然中国的茶文化号称博大精深,但是由于耳濡目染的缘故,茶文化对很多国人来说,却并不复杂深沉。于茶,无非选茶、泡茶、喝茶三件事,只要弄懂了这三件事中的一些知识,我们就可以喝到我们喜欢、对我们身体有益,而且还好喝的茶。

选茶篇选茶并不难,只要把握好以下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1.茶并非都是新茶最好在喝茶界,向来有喝茶喝新的说法,很多人对陈茶敬而远之,有的甚至嗤之以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茶。茶按照发酵度的不同,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类。喝茶喝新只适用于绿茶(普洱茶生茶除外)、黄茶和非足火烘焙乌龙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分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晒青红茶四类。红茶性温,刚刚做出来的红茶比较燥,新茶喝了容易上火,一般至少需要放两三个月再喝。小种红茶(保质期三年)焙火比较足,新茶需要放半年再喝。晒青红茶讲究年份,经过陈放以后茶的品质要远比新茶好。普洱茶生茶、白茶、足火烘焙乌龙茶、黑茶不仅不主张喝新茶,而且也和晒青红茶一样讲究年份,经过陈放以后茶的品质要远比新茶好。

所以,喝绿茶、黄茶和非足火烘焙乌龙茶时,选茶要选新茶;红茶放一段时间再喝最好;喝普洱茶生茶、白茶、足火烘焙乌龙茶、黑茶时,还是尽量选有年份的茶吧。2.茶并非都是明前茶最好所谓明前茶,一般是江南绿茶产区的讲究,如龙井、信阳毛尖等,这些茶都以明前茶为最好。绿茶中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没有明前茶,一般以雨前茶(谷雨)为最好。

绿茶中的普洱茶生茶采茶时间较早,有的二月底就开始了,晚一点的三月份开始采摘,所以也没有明前茶最好这个说法。如果有,那也是一个来自于绿茶的伪概念。其他的茶类如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也是如此,茶季或早或晚,也没有明前茶这个讲究。所以,明前茶只是部分绿茶的概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茶。3.茶并非都是芽茶最好我的老家是绿茶产区,所以大家都习惯喝绿茶,也习惯了按照绿茶芽茶为尊的标准来衡量其他的茶。

大部分绿茶、白茶、黄茶、工夫红茶会以芽茶为最好,普洱茶生茶、黑茶中如果拼有一定的芽茶,香气会好一点,但是如果芽茶太多,陈放的价值就不会太大。其他的茶类,如红茶中的小种红茶,乌龙茶,绿茶中的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这些茶中不能有芽茶,用来制茶的茶青必须是二三或三四开展的壮叶。所以,选茶时以芽茶的多少来衡量茶叶的品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茶叶品种和茶类。

4.并不是所有的茶喝了都会对自己的身体好不同的茶类因为发酵度的不同,茶性温寒会有所不同;人也一样,不同的人,体质也有热、中、寒的不同,所以人们在选茶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选择不同的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喝茶有益健康的目的。一般而言,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寒热选择茶性温寒相反的茶类,比如,热性体质(爱上火)选择寒性茶,如绿茶、黄茶和一些后发酵茶,如陈年普洱茶生茶、白茶、黑茶等。

寒性体质就选择一些温性茶,如乌龙茶、红茶等。其中,陈年普洱茶、白茶、黑茶经过足够时间(15年左右)的陈放以后,茶性会逐渐变得中和,喝茶适应人群最多。泡茶篇能否喝到一口好喝的、适合自己的茶,选茶是前提,泡茶却是关键。1.泡茶要注意水温泡茶时要根据茶叶的嫩老、发酵程度、陈放时间来决定水温。一般来说,茶叶越嫩,用来泡茶的水温就越低,如很嫩的绿茶芽茶,泡茶水温在85度左右为宜。

不仅绿茶如此,级别比较高的黄茶、工夫红茶,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用料比较嫩的普洱生茶新茶也应该如此。像一些发酵度比较高、茶青粗壮的红茶、乌龙茶泡茶时应该用沸水。像一些用料比较粗壮且又经由长时间陈放的陈年普洱茶生茶、白茶、黑茶等,泡茶时不仅需要用沸水,如有可能,利用沸水浇淋茶具外部让泡茶水保持一定时间的高温状态,泡出来的茶口感会更好。

2.泡茶要注意方法常见的泡茶法无外乎闷泡法和功夫茶泡法两种,两种泡茶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茶。一般而言,茶青偏嫩的绿茶(普洱茶生茶除外)、黄茶、红茶芽茶适合使用闷泡法。白茶中的白毫银针也可以使用闷泡法。而一些茶青粗壮的乌龙茶、红茶更适用功夫茶泡法。陈年普洱茶、白茶、黑茶一般不主张闷泡,应使用功夫茶泡法。陈年普洱茶、白茶、黑茶使用煮茶法也别有风味。

3.泡茶要注意茶和水的比例泡茶时要根据泡法来调整茶和水的比例,如果使用闷泡法,茶水比例在1:50左右(如果讲究一点,不同的茶类宜有所不同),即200毫升的玻璃杯,投茶4克,闷泡3-5分钟就可以了。如果使用功夫茶泡法,茶水比例大致在1:20左右,即120毫升的盖碗,投茶6克,如果是壶,壶出水比较慢,投茶量可酌减,茶水比例在1:30,即120毫升的壶,投茶4克。

不过,泡茶时的茶水比例并非绝对,具体可以根据喝茶人的口感轻重来调整。比如我自己因为常年喝茶,口比较重,使用闷泡法习惯1:40;使用功夫茶泡法,120毫升的盖碗,乌龙茶投茶8克;120毫升的紫砂壶,陈年普洱生茶投茶量为6克。喝茶篇在我周围的喝茶人中,有为数不少的人是因为喝茶有益健康的缘故才选择了喝茶。但是,并不是喝了茶,茶就会有益健康,要想喝茶有益健康,还得注意以下一些知识:1.喝茶要分时间喝茶时,如果不是因为改不了的习惯,喝茶最好要分时间,在三个时段尽量不要喝茶,即饭前、饭后一个小时,晚上睡觉之前。

饭前饭后喝茶,茶里的有些物质会阻碍一些营养元素如铁等的吸收,也会和一些菜肴里的元素(如草酸等)一起形成有害物质(结石)。而且,空腹喝茶,茶会对肠胃产生强烈的刺激,有损肠胃健康。睡前喝茶,尤其是对有些对茶中的咖啡因比较敏感的人群来说非常不合适,因为会影响睡眠质量,严重的还会造成失眠。2.喝茶要经常变换品种,可根据季节更替变换茶类不同的茶营养元素不一样,排除偏好的缘故,可以经常变换喝茶的品种,这样对身体会好一些,而且也可以让自己有机会领略不同茶的风味。

此外,一年有四季,四季寒暑不同,在不同的季节,根据身体特质更替变换茶类,这样喝茶才会对身体有益。如冬季寒冷,可以喝一点温性茶,如足火烘焙乌龙茶、红茶、熟普等;春天寒热交替,可以喝一点茉莉花茶;秋天可以喝一点陈年普洱茶、白茶、黑茶;夏天天热,可以喝一点绿茶、陈年陈年普洱茶、白茶、黑茶(年份稍短一点)。3.喝茶要适量,不能以茶代水,不能喝浓茶有些茶友喜欢喝茶,常年以茶代水,个人窃以为这种喝法不太可取,长时间下去对身体没有好处。

虽然喝茶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喝茶也需适量,切不可以茶代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多喝水对身体还是要好一些。除此之外,喝茶太浓对身体也不太好,浓茶刺激性,也容易让人喝茶过量,喝茶时应该尽量不要喝浓茶,如果实在觉得喝淡一点没滋味,那就少喝一点浓茶,多喝一点水吧。结束语喝茶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可以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放松,这也正是很多人选择喝茶的缘故。

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

每样制作、储存、泡茶都不一样。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些小玩意调调味。这些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陆羽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他说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喝茶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今天都是要过滤掉茶叶的沫子和残渣的,怎么陆羽说这样做无异于沟渠废水呢?原来陆羽这里讲的不是普通的茶,是抹茶,抹茶是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然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锅中就会出现泡沫,当时的人管这个沫子叫沫淳,唐朝人喝的确实就是这个叫做抹茶的东西,不过有的人觉得这就和羊肉汤上面的血沫子一样得打掉,别人当作废物的东西,陆羽却把它当宝贝,所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把沫子打掉,可是唐朝多数人是不喜欢沫子的,不然陆羽也不用这么强调,这个沫子的薄厚多少具体看你磨的程度以及茶叶末的量,还有就是水的温度。

唐朝喝茶宋朝人的点茶宋朝人喝茶的习惯虽然沿袭唐朝人的传统,在唐宋期间中国人基本上是喝抹茶的,但是宋朝人不加调味料以及那些葱姜蒜什么的,并且北宋时的人们可不像唐朝人不喜欢茶沫子,那时候的人特别喜欢这个沫淳,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陆羽说的沫子乃茶之精华。刚才我们说,唐朝的抹茶是用汤锅煮茶沫的,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喝了,宋代虽然也喝抹茶,但方式不一样,他们管这个叫做点茶法,我们可以从蔡襄的《茶录》记载中看到他们的点茶方法教学:蔡襄 《茶录》点茶篇: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点茶的原料就是茶粉,如果没有,那先得把茶叶用烘焙的方式烤干,用石臼去碾碎,然后用茶碾去磨粉,越细越好,最后再用筛子去筛,把一些大颗粒筛选掉,只留下最细密的粉。

第一步:用勺子把茶法加到茶碗里,加少许热水并轻轻搅拌,搅成糊糊状的粘稠物。第二步:搅的差不多了,再往茶碗里续水,不要太多。此时拿出像是搅拌器一样的东西,古人用的是竹子做的小扫把,叫做茶筅。用这个东西贴着茶碗的碗壁,一只手拿碗,然后开始转着圈的搅拌,并且一定要击打,不击打是出不了泡沫的,直到茶糊搅拌均匀。

第三步:然后再续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但是这时候要注意,一旦你的手法不对,就不出沫子了,技巧是贴着碗壁转圈,搅拌的速度要快,击打的力度要减轻,不然不利于泡沫的产生,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会越来越厚,本来是青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击打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粉和热水的混合物中,这就是泡沫产生的原因。

第四步:继续加热水,加满,然后用茶筅轻轻搅动,这个过程就是把大的泡沫往小打,打的非常细,最终泡沫就像是牛奶一样。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做出来的茶你可以选择直接喝,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前微博有很火的藕粉冲泡,有的人能冲出膏状,有的冲不出来,很能说明,这是一个技术活!但如果这事情给宋朝人来做,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不仅会冲茶,点茶,就是我上面说的步骤,可是这个沫子既然很好玩,为什么不玩彻底呢?所以宋朝人用这个泡沫来拉花,水平很高,各位应该见过咖啡店或者奶茶店的那种拉花,实际上就是在把沫子和奶油混合做出图案,宋朝人没有奶油,但是仅凭茶沫子,他们也能玩出花样。

试想,玩花样就得想办法让这个沫淳不要散,至少也得保持到你做完造型要喝它的时候再散,唐朝人为什么玩不出来?第一就是陆羽说的,唐朝人不懂沫子的宝贵之处,第二就是唐朝人用汤锅煮,在沸水之上,沫子很难保持,而且量会很少的。所以宋朝人想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用锅煮,而是在茶碗里用水把茶粉打成膏,然后往茶膏里慢慢注水,然后不断搅拌击打,就会出很厚,很白的沫淳,如果技术好,完全可以达到奶油的白色,这时候你再去对泡沫做造型。

在日本的抹茶道里,很能还原宋朝人的这套手艺,但是有点区别的是日本的那个抹茶是很苦的,宋朝这个是偏于滑润的口感。后来到了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点茶,不仅是国外做生意的商人对茶叶有大量的需求,就连寺庙的禅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他们也都喝茶,僧人喝茶主要是打坐需要,提神悟道,并且喝茶在禅宗那里是有仪式的,这一点被遣唐使带到日本,进而发展成为了茶道。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因为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的抹茶道诞生于400多年前,在我国宋元时期前面我说的那个点茶法的吃茶方法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内容的主要形式,他们也是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不过那个东西非常的苦,各位还是要小心尝试。客人会流连于繁琐的茶道礼仪与仪式中,同时感受抹茶道的仪式魅力,和整场的舒服感。

宋朝人斗茶宋朝人不仅喝茶,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起初是皇帝和士大夫阶级,后来就是全民斗茶,用宋徽宗在自己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全民皆茶,他们的斗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前面说的四步骤,考核标准就是看谁泡沫打得好,也就是所谓的拉花,茶碗是黑色的,泡沫是白色的,所以就能形成很好看的样子,另外还可以画图案,当他们用茶筅击拂茶汤产生泡沫之后,就能用长嘴壶和碎茶叶在茶盏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可以画花、鸟或者鱼,和今天咖啡馆玩的拉花没啥区别,只是宋朝人的这个难度高一点。

图案做好了之后,俩人开始比谁的泡沫持久,端着茶碗就等着看谁的泡沫先散开,看谁的碗里先露出茶水,特别有意思,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沫子比较白,谁的茶汤比较白,这个白说明你在做点茶的过程中手艺比较好,大家想想我前面说的那四步骤,每一步的衔接和手法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宋徽宗,他很有一套手法,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点茶的程序有七个步骤,就像是你看菜谱一样,我们看下他原文是如何讲的:点茶不一。

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李清照擅长点茶拉花——活火分茶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

凤凰山产龙凤茶:喝茶,为什么唐代人煮茶、宋代人点茶、现在人沏茶呢?

你好我是张三疯,也来回答一番。因为每个朝代人们喜好和流行的茶文化不同,再加上政治和民生的综合考量,才会出现唐煮宋点和明沏这样的变化。一、唐代唐代以及唐代之前流行的大都是煮茶法。喝茶前,先把茶饼碾成茶末,用炭火煮茶,待釜中的水煮开时(不能大开),将茶末放到釜中,让茶与水交融升华。茶和水在第二次沸腾时会出现沫饽,沫为细小的茶花,饽为大的茶花,两者都可谓是茶中的精华。

将两者杓出,单独放置备用。继续烧煮茶水,让茶水第三次沸腾,称之为三沸,三沸时候将沫饽浇回到釜中(视人多少量入)。茶汤煮好后,均匀的斟入各个茶碗中,取意雨露均沾,同甘共苦之意。二、宋代到了宋代后,茶道变化,点茶法渐渐风靡一时。点茶法和唐朝的煮茶不同,是将茶饼碾碎成茶末,事先将茶末放到茶碗中,加入少量的沸水调成糊状,再直接往茶碗中注入沸水,加沸水时候用茶筅搅动,产生泡沫上浮,形成粥面。

点茶法最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但是在两宋时期,点茶法开始走向了茶道的主流。文豪蔡襄的《茶录》中就有对点茶法细致而精确的描述。1. 炙茶。如果茶是经年陈茶,则需要用沸水浸泡,浸泡出茶饼表面的油脂,然后刮掉,然后用茶夹钳住茶饼在小火上炙烤干就可以碾碎成茶末了,新茶如果没有涂抹油膏就不用此道程序了。2.碾茶。用干净的纸包住茶饼捣碎成散茶,再用石磨碾碎成末。

3.罗茶。碾磨后的茶末过筛称为罗茶,此道流程和与唐代大体相同。4.候汤。简明的说就是备好热水。点茶的沸水水温要恰到好处,蔡襄说:“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所以说水温对点茶的好坏至关重要。宋代在茶事操练中总结出了“声辨法”,即依靠水的沸声来判别煮水的适度与否。5.点盏。用沸水冲涤茶盏,这样有助于茶香透发。

6.点茶。这步最为关键,也最具有技艺的一环。先掌握茶末和水比例使之成均匀的茶膏,要让其有胶质感,然后注入沸水。如果要观摩传统的点茶技艺可以去看日本茶道中的抹茶,因为日本的抹茶技艺就是两宋时期由日本和尚荣西带回到日本的,一直保留至今。三、明清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痛斥点茶法的“奢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国家刚新立,百废待兴,所以特地发布了一道圣旨,下令“废团改散”,后皇子朱权著写《茶谱》普及此道圣旨,提倡饮散茶,之后清代延续了明代的饮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