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为国饮,发源于中国而传向世界。唐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最近,原市政协主席徐显伏先生托人带来一份关于台州举办“茶艺培训班”的资料供在下学习,文中提到公元200—240年间,葛洪的从祖葛玄在临海盖竹山留有“仙翁茶园”,文章认为“葛玄是目前已知史籍记载最早的植茶人”。但是,葛玄修炼不是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葛玄最早修炼之处是在翁洲(今舟山)。如果说葛玄是最早的植茶人,那么,在其长期居住修炼的“翁洲”,肯定也会有他曾经植茶的地方。不过,究竟谁是我国最早植茶者,史学界似无定论。
普陀山在秦汉、晋代时期,就有安期生、梅福、葛洪等隐居炼丹的历史传说,山上现有仙人井、梅福庵、葛洪井等遗址和古迹,而这些道家人物似乎都与茶有关,关于安期生的有“为求见大士七上补陀山”和“投拐杖成茶树”的神话,关于梅福的有“买药普陀山”、“裁焙雀舌茶”的传说,关于葛洪的有泡制“葛洪凉茶”的故事。既然这些道家人物都与茶有关,则他们在普陀山是否栽培过茶树,成为一个有待解惑之谜题。
据笔者考证,普陀山植茶饮茶的历史,至少有近千年。
A
普陀山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的浙闽木荷林区中的天台、括苍山丘陵、岛屿植被片,是沿海植被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植被总面积965.7公顷,植被覆盖率73.4%。气候湿润,冬暖夏凉,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主要为红壤、黄红壤,面积822.9公顷。普陀山西北为丘陵,东南为沙滩,山脉海拔数十米至近百米,最高佛顶山海拔286.3米,山上终年云雾缭绕,其中3~6月为雾季,雾日占全年70%以上,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从这个角度分析,普陀山的野生茶树历史应该不会少于数千年。
B
从现存文献查证,最早提到普陀山“茶”之记载,是宋建炎二年(1128)飞锡来山“易律为禅”的真歇禅师,他在宝陀寺一次示众时说:“尽大地是个热铁丸,下得口也通身红烂,下不得口也通身红烂,如何免得此过? ”示众云:“万绿歇尽照无时,撒手忘依有路归。劫外一壶春色暖,灵苗石上正芳菲。 ”这“劫外一壶春色暖”,与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 ”口头禅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歇是北宋曹洞宗祖照禅师法裔,他首次在普陀山创导曹洞默照禅,相对临济宗的“顿悟”说,曹洞宗旨是“渐悟”,以静坐默照而获得“明心见性”,参禅者因久坐易困或过午不食,所以特别提倡“吃茶”提神养性,以体现“平常心”、“平等心”,抑制“分别心”,此乃“禅茶一体”之因缘;这又可从宋僧云谷《补陀吉西堂奠茶》词为证,词云:“某人东涧灵苗,丛林本色。玉几峰前,分座提持;补陀岩畔,云涛翻雪。荡荡诸方五味禅,换却衲僧三才舌。别别,吃茶,珍重,歇! ”上述二颂,乃目前发现的普陀山最早的有关“茶”的词偈,其意义和内涵非常丰富,难怪到了清代,普陀山释海德《茶山》诗云:“快吃雨前茶,山僧莫漫夸。赵州不可得,怅望水之涯! ”
C
宋《宝庆昌国志·杂赋篇》提到官府收取“茶赋钱一十三贯五百文”;《宝庆昌国志·岱山巡检》条记载“熙宁以前昌国有巡检兼盐监,既置县,则移巡检于岱山驻扎,仍监岱山盐场,主管烟火公事,巡捉私茶、盐、香等。 ”说明当时舟山各岛不仅有人工栽培的茶园和加工茶叶的作坊,而且有茶叶贸易。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补陀洛迦山传》,描写山上景致云:“……山茶花高数丈,丹葩满枝,犹珊瑚林,水仙紫荪,芳菲满地,金沙玉砾,的落璀璨。”可知当时岛上还有许多野生茶树,2008年,普陀山园林管理处花了2年时间、耗资30万元对全山植物进行普查:山上现有古树名木1315株,隶属于27科42属56个品种,其中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12株、二级古树(树龄300年~499年)106株、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1197株。另有“维管束植物”138科1366个种类。上述古树名木中,有百年以上野生古茶树59株,其中二级树种(树龄300年~499年)8株,三级树种(树龄100~299年)51株;最大一株茶树在龙寿庵山麓;另有一株胸径33厘米,在慧济寺后山坡。目前山上属于野生山茶科(Theaceae)的植物尚有红山茶、油茶、粉红短柱茶、茶梅、茶叶树、单体红山茶等11个品种,这些,都是普陀山千百年来“传递心灵和谐的天使——茶”之“绿色活化石”。南宋以来,直至元末,普陀山处于平隐发展和繁盛阶段,这一时期,普陀山佛教一直以禅宗的曹洞宗和临济宗为主导,这两个宗派都提倡吃茶养性,普陀山寺院周围,凡有条件的,都会种上一些茶叶,以供禅修和待客,经踏勘,山上凡今天种植茶树的山坡,都有古代栽培过茶树的痕迹。 (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