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小袋茶”:民国茶叶界的“爆款”诞生记

  2024-06-17 15:02          0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杨多杰

  现如今的中国名茶,最讲究打小包装的要数武夷岩茶。例如名扬四海的大红袍,一般出售时都会打成8.3克一份的小袋茶。为什么一定是8.3克呢?怎么还有零有整的?这里面还真有点讲究。一方面,这个重量投放到120毫升左右的盖碗或茶壶里,茶水比例刚刚合适。另一方面,一包8.3克的话,一斤500克正好打60包,出货方便计算。

  其实,纵观中国近现代茶史,开创小袋茶先河者并非武夷岩茶,而是茉莉花茶。要是提起发明推广小袋茶的掌故,就得聊一聊曾经享誉京津冀的成兴老茶庄了。中国近代第一份小袋茶,就是由成兴发售的。也就是这不起眼的小袋茶,使得成兴茶庄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净资产就反超了中国北方茶行业巨头正兴德茶庄。

各时期小袋茶。

  经营茶庄的高手

  公元1936年,成兴茶庄成立于天津。在百年老茶庄林立的京津两地,成兴绝对是晚生后辈。您别看成兴是新茶庄,可在其中工作的清一色都是老茶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1936年2月,天津茶界出了一件大事。百年老店正兴德茶庄,因内部纠纷处理不当,进而引发了中高层骨干集体辞职,这其中包括了正兴德副理满仲梧、会计主任刘少波、闽庄主任柴鸿霄、宣传主任许鲁真、徽州采办主任郑景侨等。在一干辞职的人当中,能耐最大威信最高的要数刘少波。这位刘先生可算中国近代茶史中的传奇人物,也是后来成兴茶庄的灵魂人物,笔者在这里难免要为他多费一些笔墨。

  刘少波,原名刘宏勋,1892年9月20日生于天津。他幼时曾读过五年私塾,后于15岁时到东北大同江口的聚盛汇粮栈学徒。七年的学徒生涯,使得刘少波练就了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珠算、抄账、接人待物,无一不精。尤其是珠算,那真是堪称一绝。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加减乘除,刘少波均能一拨而就,极少出错。据天津茶界的老人向笔者回忆,1957年天津市举行珠算表演,年近七旬的刘少波登台展示。老先生精湛的珠算技艺又快又准,让很多年轻的会计都甘拜下风。刘少波的业务能力之强,也可见一斑了。1914年,聚盛汇粮栈倒闭,刘少波回到天津,经人介绍加入正兴德老茶庄,一干就是二十余年。虽然刘少波不算是幼年入行,但他对茶叶贸易的敏感度极高,是茶庄经营上的顶级高手。

  刘少波平时除去忙活茶店的生意,还很注意报纸上有关商业动态方面的报道,而且与银行、银号及其他各界的接触面很广。他经常根据得到的各方面消息,很快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并向东家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例如1926年正兴德业务十分兴隆,社会秩序也较为平稳,于是刘少波与满仲梧经理一起建议在法租界的劝业场一带开设第一支店。一支店开业以后,果然生意很好,营业额很高,盈利极多。可以说,正兴德在民国时期的辉煌,与刘少波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成兴茶庄小袋茶。

  居安思危 便宜主顾

  再把话题转回到正兴德的那次集体辞职事件之上。这么多茶界高手虽离开了正兴德,但绝不会也绝不能离开茶行业。于是他们联合租用了一处门面,准备开设一家新茶庄。经众人公议,觉得创业应以“成大事业唯信用,兴立基础在精神”为宗旨,于是就取这两句话的首字“成兴”二字为店名。刘少波掌管正兴德多年,最善于茶庄经营,再加之他交际极广,与各大银行银号关系密切,在京津两地商誉极佳,于是大家公推刘少波出任成兴茶庄的总经理。成兴茶庄就此正式创立。

  成兴开业之初,租用天津北门外小洋货街长合栈为庄址,专营茶叶批发业务。由于成兴的班底都是茶界资深人士,所以进货批售,熟门熟路,又有财力雄厚的致昌、中和、华丰等银号经理做签订合同的担保人,因而茶叶批发业务发展非常顺利,开业仅5个月,营业额竟然就高达40万元,其中纯利约6万元。

  专做大宗茶叶批发的成兴,怎么会首创主打零售的小袋茶呢?这就要说刘少波经理的过人之处了。刘少波认为,别看现在茶叶批发赚钱,但成兴毕竟根基不稳、家底薄弱,一旦行情波动,几乎没有回旋余地。所以他调整经营策略,要求成兴茶庄既做批发也营门市。这样即使大行情不好时,营业仍可照常进行。门市虽然利小,但可应付一般开支。而且刘少波利用成兴批发业务的优势,提出“零售门市,批发价格,节省开支,便宜主顾”的十六字方针。这样一来,成兴茶庄零售的业务量一下子就做起来了。

  刘少波没有被开门红的盈利冲昏头脑,而能如《了凡四训》所讲“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刘少波经理这种“便宜主顾”的经营理念,确实值得如今的从业者借鉴。而他那种“居安思危”的经营智慧,更是值得如今的从业者学习。

  茶叶零售生意,从民国到今天都是内卷严重的赛道。成兴做,正兴德、泉祥等老茶庄也做,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成兴茶庄初创时的资本只有3万元,加上股东存款2万元,总资本不过5万元。以如此微薄的资本,想保住成兴的基业都不容易,要是跟这些老茶庄打价格战,成兴就必死无疑了。1930年军阀王占元在天津北门外开设乾祥厚茶庄,不到10年即将40万元资本赔得精光,其他被正兴德挤掉的本小利微的茶庄更是举不胜举。刘少波等人都在正兴德工作多年,深知内中底细。所以成兴要想在商战中取得胜利,绝不能拼价格,而是必须弯道超车。小袋茶,就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应运而生。

  20世纪40年代成兴茶庄发奉。

  小袋茶的诞生与风行

  成兴茶庄管理层观察后,发现了消费者的痛点。第一,上等茉莉花茶动辄十多块大洋一斤,老百姓就是买半斤也觉得吃力。可是谁又不想喝好茶呢?哪怕是逢年过节偶尔享受一下也好啊。第二,传统茉莉花茶一般都是半斤一包,顾客买回去再自己倒进茶叶桶。可如果出门吃饭看戏,想喝顺口的好茶就很难了。您总不能揣着大茶叶桶满街溜达吧?顾客的痛点,就是商家的商机。于是,1940年成兴首创袋茶,将上等茉莉花茶分装成了小包装。笔者就收藏有一张成兴茶庄小袋茶的包装纸,品类是“黄山紫笋”,标价为“每袋一角”。成兴茶庄小袋茶包装严格,纸质坚固,印刷美观,有两层纸包装,外袋为模造纸,内装为有光纸,用浆糊封口,不论在分量质量方面,都很让用户放心。老百姓在接待宾朋时,花上五分或一角买上一袋,花不多的钱就能喝到一壶好茶,既方便又经济,故而一下子十分畅销。笔者收藏的这只成兴小袋茶右侧绘有万里长城八达岭一段,长城的“城”与成兴的“成”谐音,故而此茶也称长城茶。小袋茶左侧有商标,是长城上绘有数颗明星,“城星”与“成兴”谐音,又含有似长城之永固,如明星之高照的意义,可谓极尽巧思。

  当时天津有名有号的茶店有几十户,而质量好、价格公道的只有正兴德、泉祥鸿记、成兴等几家,又都集中在估衣街、竹竿巷一带。为了扩大自己的销售网络,成兴委托全市各杂货店、浴池、旅店、茶摊、水铺和摊贩等代销小袋茶。凡是代销的商家,成兴都派专人送货,每隔一周送一次,勤进勤销不积压,使茶叶保持新鲜不走味。

  小袋茶作为新鲜事物,大众接受起来也需要过程。成兴在广告上不惜投入重金,据说每年用于宣传的开支约有一万元。至于宣传广告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报纸与电台的常规广告不必说,就连电影院、杂货铺、茶馆、浴室的窗帘布,唱大鼓的围桌子,年历,茶盒乃至电话机传话器的罩布,都常常印有成兴的广告。分布各地的小袋茶代销店门外,都钉有“代销成兴茶庄”的瓷牌。著名京剧演员谭富英、张君秋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时,成兴亦随每票赠价值一角的袋茶一袋。成兴小袋茶方便实惠,质量稳定,加之在推销方面高招频出,终于成为了民国茶叶界的爆款。成兴茶庄的名声,也随着小袋茶的推广而闻名遐迩。有趣的是,笔者收藏的成兴小袋茶包装纸上特别标明“注意原袋”四个大字,推测当时怕是已经有了假冒伪劣产品。

  继此之后,袋装茶开始风行。新中国成立之后,像中国茶叶公司、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北京市茶叶加工厂都还生产小袋茶。其实不只是茶,成兴小袋茶出现后,其他袋装商品如袋色、袋烟、袋糖也相继上市,数十年来其道不衰。这些追源溯流,得说是成兴茶庄首开其端。这也难怪当年成兴茶庄的发奉(即发票)上,票首一定要印有“成兴袋茶首先独创”八个大字。

  成兴依靠售价实惠小袋茶,最终发展成为了京津冀颇具影响力的老茶庄。由此可见,服务百姓,薄利多销,才是一家茶庄良性的发展之路。现如今一些茶店,总是抱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经营思路,对待进店的客人来一位宰一位。这种一锤子买卖,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成兴老茶庄的智慧,值得今人学习与深思。(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涉及实物均为作者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