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个普通的周日,但对中国茶行业的业内人士以及茶叶市场来说,却因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引起了剧烈争论。
在一段十几分钟的视频中,由北京市消协组织了一次专门针对茶叶产品的比较试验,试验方法是从北京各大商超随机购买了59个茶叶样品进行比较试验,最后结果显示59个测试样品中有18个样品质量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合格率达到30%,而不合格产品中包括行业知名品牌。
从节目播出当天的市场敏感性恐慌,到第二天各大茶行业新闻媒体,包括茶语网微博在内进行的互动探讨,再到企业官方平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官网做出的行业自辩,最后是各个茶叶类公共平台对茶行业名人以及茶企、主管部门、市场反应做出的意见梳理。
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可谓一波三折,其中或多或少地反应了一些行业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为了给消费者一个明白、还市场一个透明,在此将进行本次事件的还原和梳理。
不妨来看,究竟《每周质量报告》说了哪些问题?行业的真实水平如何?业界专家对此又是如何解答的呢?
争论一:稀土超标是企业的错吗?
央视说法:稀土超标、农残合格
根据茶叶国家标准的要求,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是体现茶叶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强制性检测项目。在本次实验结果中,有八个乌龙茶产品和一个茉莉花茶产品,污染物指标不符合国家要求,稀土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要求。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所有抽检产品的农残检测全部没有超过国家标准。
解读:稀土超标不代表农药肥料施杂
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不够全面。农残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食品业发展的重大消费隐患,本次茶叶抽检样品在这方面的质量全部合格,说明茶叶作为食品的安全性,已经受到了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中国茶叶总体是安全的。
至于稀土问题,我国情况特殊——中国本身是高稀土国家,稀土储量比较丰富。须知凡是富含稀土的地区出品的日常种植作物如粮食等,肯定都会含有稀土,茶叶也不能例外。
而如果是因施用其他肥料和农药施杂所造成的稀土超标,那么其他相应的污染物指标也都会超标,如果只检测出稀土超标,那无法得出是由其他施杂物所造成的直接结论。
专家评点
郑国建:稀土标准不合理,有待修订
郑国建,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全国食品生产许可证国家注册审查员、中国实验室资质认定国家评审员
其实目前对茶叶所定的稀土标准是不合理的。一方面国际上对稀土并无规定,另一方面这并非茶农或茶叶企业所能决定或控制的。所以现在国家正着手重新修订标准,建立权威科学且符合毒理学的评价标准,新的标准有望于今年内修订完成。
吴锡端:茶叶农残控制已得到很好效果
吴锡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前秘书长、现任祥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要认清一个专业问题——茶叶中的农残它不仅可能是用药引起的,更多是由二十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比如因人口快速发展和乡村加速城镇化带来的水资源的污染、比如受污染的大气成为雨水又降落到茶树中被吸收等等。
而且,因为国家的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会造成以前土地(不一定是茶园)所施用过的农药有一个衰竭期,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本次检测结果没有一家企业的农残超标,证明近几年国家对农残治理的措施已经越来越严、越来越到位,茶叶农残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争论二:武夷岩茶大红袍能不能拼配?
央视说法:正宗大红袍不应该拼配
很多标称大红袍的茶叶,里面都拼配了很多水仙、肉桂一类的茶叶在里面,如果是正宗的大红袍,目前好一点的一级以上的应该价格在3000-5000这个档次上,而一级或特级的肉桂的话,它的价格可能在500-1000这个段位,它们的差价有三到五倍。
解读:拼配是传统工艺
这个说法在专业上是很不严谨的,存在消费认知问题,会让消费者以为拼入了肉桂和水仙的大红袍是假的武夷岩茶。而事实情况是,一方面拼配就是武夷岩茶本身的传统工艺要求;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工艺要求之外,在国家出台的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中,有明确的商品大红袍的定 义,明确其可以进行肉桂和水仙的拼配。而武夷岩茶的拼配是一种高超技术,可以提升并稳定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拼入了肉桂、水仙的大红袍还是纯种的大红袍,都必须以品质来取得它的价值空间。拼配与否不能决定茶叶的价格,等级优劣才是直接的决定因素。
专家评点
王顺明:拼配肉桂、水仙本是大红袍正常技术
王顺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首先,我们一般说的武夷岩茶可分为大红袍、肉桂、水仙、名枞和奇种五大种类。大红袍是一个有传统历史的优良茶树品种,按照国家标准分为特级、一级、二级总共3个等级,在大红袍产品中拼配水仙、肉桂以及武夷山其他名枞和优良品种是生产过程中正常的技术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品种并不能决定茶叶等级,也不能决定其售价,就事实情况而言,水仙、肉桂是武夷岩茶中的两大当家品种,本身与大红袍并无高下之分,如在武夷岩茶的产地和主要销售区,水仙、肉桂和大红袍的价格在同等级的情况下相差不大,甚至有些同等级的肉桂价格还更高。
其次,在武夷山政府的推动下,“武夷山大红袍”在2001成功申报为证明商标,2002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所以它在市场上还同时被作为商标使用,甚至因为推广得早、名气较大,到近些年在部门销区成为了整体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整治各种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乱象,减少甚至杜绝真正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被假冒销售的情况。
争论三:“火功味”和“岩韵”水火不相容?
央视说法:火功味冲淡了岩韵
市面上有很多大红袍给大家带来的那种焙火的香味,不会让人觉得是咖啡或者是炭烧的味道,那种味道是茶商为了冲淡岩韵的影响,通过高的火功做出一种焙火的味道。
解读:焙火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
这个说法同样存在专业严谨度的问题,会让一般消费者造成误解,以为有焙火香的武夷岩茶不是好茶。须知武夷岩茶以其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两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岩茶制作工艺,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业内说“三年做青,十年焙茶”,指的是焙茶对提高岩茶品质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焙火是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属于武夷岩茶的核心技术。
武夷岩茶的品目繁多,按照原产地特征不同,传统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武夷岩茶的标准是“岩骨花香”,“骨”就是岩韵,“花香”就是武夷岩茶美妙的香气,这个香气里焙火香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必须同时还要具备品种香和山场香。如果只有焙火香,这个茶一定不是高等级的武夷岩茶。
专家评点
刘国英:焙火是焙火,与岩韵无关
刘国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
焙火是武夷岩茶制作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武夷岩茶的岩韵则是生长在武夷山的茶树,采摘并用乌龙茶工艺制作后,产生的产品内在品质。
岩韵主要表现为杯中三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口中三变——齿颊留香、唇舌生津、润泽回喉。
其实焙火出色可以更好地体现岩韵。武夷岩茶按照传统的工艺要求是足火烘焙的,但现在市场上的许多产品一味降低焙火程度来适应市场口味,导致了工艺上的不到位,也让市场造成了误读。
但是焙火是焙火、岩韵是岩韵,这是两个问题,不存在冲淡一说,因为足火的上品岩茶和为了掩盖工艺劣势而进行的过度焙火茶有着本质区别。
倒是市场流通环节中确实存在有人提高焙火程度来掩盖茶叶劣势的情况,这在以非武夷山茶冒充武夷岩茶销售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需要市场管理部门的大力整顿。
争论四:抽检的名优茶是否存在虚标等级的情况
央视说法:大红袍与铁观音虚标等级严重
节目对抽检的59个样品进行了感官品质检测,其中15个样品实测等级低于明示等级,不合格样品占总量四分之一。名优茶中的大红袍和铁观音虚标等级情况严重,有80%到90%都标识了特级,而实际上达不到相应的等级要求。
解读:国家未出台强制性等级标准
在茶叶产品的等级标识上,目前市场的情况整体不容乐观。在这一点上,要肯定《每周质量报告》以及北京市消协的工作人员对存在现象的揭示,也需要茶行业整体从业人员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和提高生产责任心。
但是说现象还要提到原因——在我们国家每一个茶叶品类都有不同的级别标准,但都是国家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因为具体管理存在巨大困难。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各个企业按照各地的行业标准或者自己的企业标准在生产。
而因为茶行业的准入门槛太低,行业内虚标等级的情况确实严重,有些小企业小作坊甚至都不知道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就自己随便标注等级。这一点在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中表现得更为严重。
正因为现实存在虚标等级的情况,建议大家在买茶的时候不要只看包装标注的等级,要多喝多训练,培养自己的正确口感。
专家评点
吴锡端:源头其实是国家标准不到位
中国茶行业现有的国家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包括等级在内,从源头开始现在的茶叶等级划分也存在问题。
因为中国名优茶产业发展很快,而沿用了数十年的国家标准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宗茶交易的基础上来划分的,所以导致了国家标准的修订未跟上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
尤其对于武夷岩茶这样个性化、风格化,特征差异极其明显的茶类来说,在等级的认定方面,存在因涉及因素过多而难以简单论定的情况。
国家标准的不到位导致了两方面的市场问题:一是部分商家打擦边球或者虚标等级,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品牌企业生产了特别高品质的茶叶无标准可依的状况。
这个现象最典型的就是茉莉花茶,如今讲究点的消费者喝茉莉花茶,喝的都至少是特茗以上级别的茶叶,而标注等级的时候就造成了困难。
王岳飞:品牌企业标准一般高于国家标准
王岳飞,浙江大学茶学系副系主任、研究生导师
目前在中国茶叶等级的认定上,确实执行的都是行业标准,特别是企业标准。但是要指出的是,为了积极应对市场竞争以及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品牌企业对其主打产品的标准认定是合理严格的。
这些企业标准基本都高于国家标准,但是同一品类不同企业的相同等级商品,彼此之间又很难有可比性,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消费者是很难把握这一点的。
茶语网观察:在仔细倾听了消息起源、市场各方、行业专家以及茶语网微博和社区中广大消费者和茶行业达人的意见后,我们做出了本次独家解读,最后想对消费者和市场各自说几句。
首先,消费者喝茶的目的是在保证茶叶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自我的身心愉悦和精神满足。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国家对茶叶领域产品的安全性整治已初见成效,适量的喝茶,绝对没有问题。
但是什么人喝什么茶既有体质适应的问题,也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众口难调,只要满足了安全健康条件的茶都是好茶,学习喝茶则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还可能形成乐趣,这是意外收获,也看个人水平。
其次,我们的市场专业人士尤其是生产厂家要在自身的产品质量上更加狠下功夫,严格执行所有的质量标准,切记不图一时之利,而埋下日后引爆问题的导火索。
在产品营销上则要把握正确导向,完善消费者的基础品饮教育,加大产品信息披露的对称性和透明度,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舒心。尤其是品牌企业,要做到示范带头作用。
最后我们的各类型市场管理方和各地行业主管部门、各个产区政府要有切实行动,齐抓共管,净化全行业市场环境,奖励先进典型,重责违法案例,还消费市场一个晴朗蓝天,更为行业中人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商业环境。
来源:茶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