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
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国家主席习向“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习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茶文化图片插画。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中国茶文化常识、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达290多万公顷,约占全球面积的61%,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5%,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红、青、黑、白、黄6大茶类的国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2019年12月茶文化图片插画,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茶日”是中国首次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体现了中国推动茶产业繁荣发展的责任担当以及传播茶文化的文化自觉。
提起茶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中医药,因为在我国茶文化图片插画,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与中医缘分深厚。唐代著名茶学家、被后世誉为茶圣的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成书于汉代、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茶文化的介绍简写。”文中的“荼”是当时人们对茶的称呼。关于“茶”字的来源,一般认为,中唐(约公元8世纪)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此书还记载了茶的性味及功效:“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我国唐代的《新修本草木部》中记载茶叶“主痔瘘,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清代著名医家黄宫绣在其所著的《本草求真》一书总结茶的治疗范围:“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中国茶及茶文化,服之皆有效。”
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夏公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中医很多古方中都有茶的身影茶文化图片插画。比如,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我国宋代官方编写刊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则治疗头目不清、头痛的名方“川芎茶调散”,方中以清茶调下,取茶叶清上而降下,以监制诸药过于温燥、升散茶文化的介绍简写,使升中有降,散收结合,共奏疏风邪、止头痛之功。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此外中国茶文化常识,茶叶也会与鲜花形成美好的饮品,最著名的莫过于茶,有和中下气驱寒积等功效。茶具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等功效。《本草再新》中记载:“能清虚火,去寒积,治疮毒,消疽瘤。”《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其能“和中下气中国茶及茶文化,辟秽浊。治下痢腹痛。”对于寒邪导致的消化不良,饮用茶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但是,因为性味偏温,不适合多饮。《本草正义》中记载:“茉莉,今人多以和入茶茗,取其芳香,功用殆与玫瑰花、代代花相似,然辛热之品中国茶及茶文化,不可恒用。”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孙刚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茶叶虽好,但是有的人却不适合喝,尤其是新茶。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茶文化图片插画,但对胃肠功能差的人,尤其是慢性胃肠道炎症患者来说就有影响了。这些物质对胃肠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使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诱发胃病。同时,新茶中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及多种芳香物含量较高,易使人的神经系统兴奋中国茶及茶文化,大量饮用后会有头晕、四肢无力等“醉茶”的现象茶文化的介绍简写,因此对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有影响。
此外,饮茶除了上述注意事项之外中国茶及茶文化,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脾胃虚寒者,多有畏寒症状,此类体质的人,不宜多饮绿茶,适量喝红茶更好。
一般在新茶制作好后,通常先不喝,要放半个月左右才喝。这样喝茶不但不会强烈刺激肠胃,茶叶的香气茶文化的介绍简写、滋味也更醇厚。实际上,放一段时间,就是让茶内的酚类、醇类物质进一步氧化。
茶饮切忌贪多贪浓。正常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天4-5杯为宜,茶水以淡为好。此外,五个时间段最好少喝茶:
3、饭后不宜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发生凝固作用,影响对蛋白质中国茶文化常识、铁元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