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网网讯:喜欢普洱茶的人,一定会经常听到古树茶、大树茶、老树茶、小树茶、乔木茶、灌木茶、台地茶(云南当地人称“坝子茶”)、高山茶(云南当地人称“山头茶”)、生态茶、有机茶等称谓。那么,怎样去区分它们呢?它们各自又具有什么特点?哪一种更好?古树茶真有那么多吗?
在临沧市邦东乡昔归附近,当地人很少使用“坝子茶”或“台地茶”这些谓称,也很少讲“山头茶”,他们一般只分大树茶、小树茶、生态茶。那里山高谷深,海拔相差很大,位于澜沧江边上的忙麓山,虽然海拔只有700m上下,但茶叶的品质却是相当的好,忙麓山的茶,是昔归茶当中价格最高的。
同属于临沧的勐库镇,镇中心是一个四面高山环绕的盆地,当地人管这种地形叫“坝子”。坝子上种的茶叶就被称为坝子茶,或台地茶。也有人称之为低山茶园茶。坝子茶多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种植起来的,基本上都属于小树茶的范畴。 它的特点为“矮化密植”,呈灌木状。其优点是收效快,单产高。这类茶的不足之处是香气较差,苦涩味重而难化。
相对坝子茶而言,在坝子周围的高山上种植的茶就被称做山头茶了。山头茶中既有大树茶、古树茶、老树茶,也有小树茶等,其中小树茶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山头茶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种植的,故很多人称其为高山新茶园茶。它们主要也是密植型的,多株多行密植成竖列式,呈灌木状,有些还与核桃等经济作物混生,这种茶园一般要施以较多的土杂肥或复合肥,单产高,品质佳,采摘方便,是云南茶业的支柱茶园。
云南省的生态茶、有机茶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有相当部分茶园采用等高条植的方法,单株单行种,但间距较小,由于年代较早,这部分茶树有一些已经长成乔木型的老树茶了,当地茶农基本上都把这部分茶并入大树茶之列。
山头茶当中,最难得的就是大树茶了。大树茶的种植方式与小树茶不同,它不是密植型的。在比较陡峭的山坡地,多采用等高条植的方式,单棵单行种植,间距大,一般达到1.5米以上,而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则多采用满天星的种法,因此有人称其为“满天星茶园”。
据统计,这类茶园的面积约占云南全省茶园面积的7%,它们基本上是民国及以前种植的,茶龄多为百年到六百年之间了。因此这类大树茶又被称为古树茶。古树茶高度普遍在2米到5米,树干基部的直径多数在20cm以上,属于高大乔木型,茶树身上被很多青苔和螃蟹脚等寄生类的植物依附。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部分基部很粗的古茶树被砍断矮化了,这部分被当地茶农称作砍头茶的茶树采收后则被称作老树茶。古树茶有些也需要施肥管理,施肥难度大且方法比较讲究,茶农一般先将树基周围的泥土刨开,然后将土肥或复合肥放下去,再将土重新掩回,填埋好,压实。并且施肥必须在临近下雨或下雨时,这样才有利于肥料渗透进土壤后再被根系充分吸收。
古茶树的生长环境一般都很自然,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宜人;另外,周边地区植物的多样性、原始性保存较好,因此鲜有虫害,无须喷药杀虫;大树茶生长在高海拔山地,那里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强度大,芽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的数量多,而夜晚气温低,一方面可以减少呼吸消耗,保存较多的有机物,另一方面,茶树体中的果胶物质充分发育,芽叶中果胶含量增加,因此,茶树生长茂盛,茶叶品质优异。
另外,山高谷深,层峦叠嶂,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使得湿润的水汽化为层层云雾,缭绕徘徊于群山之间,增强了光照的漫射效应,茶树是喜阴耐阴植物,在漫射光的作用下,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枝条向外展开,叶面幅度加大而隆起,叶色变深而更具光泽,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增加,而粗纤维含量减少,嫩度更持久,而涩类物质的茶多酚不多不少,相对平衡,因此茶汤的饱满度较好,苦涩味较均衡,而芳香度和鲜爽度却得以提升。
每年春茶时,云南的大树茶都要比小树茶迟十天左右才采,大树茶的生长成熟天数明显长于小树茶,所以,大树茶更肥硕,更耐泡。因大茶树的叶子更大、更厚(相对于小茶树而言),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有机物(糖)更多,茶汤口感更醇、更甜。
所以,大树茶往往外形肥壮,色泽油亮,手感重实,叶底的柔韧性好,茶汤香气高扬,绿艳油亮,口感清甜、绵柔、充实,生津回甘稍慢且柔,如汩汩细泉,绵绵不绝,滋味前后变化不剧烈,耐泡度好,韵味悠长。(茶泡泡网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