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饮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自从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即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以后,饮茶也逐渐由渴饮、药饮而进入品饮,讲其色,品其味,视其雅,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享受。唐代中、晚期,己改变陆羽始创的“煎茶法”,采用“点茶”方式,到了宋代,在前朝点茶的基础上,形成斗茶,更加丰富了生活情趣。北宋蔡絛的《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徽宗时益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宋徽宗对饮茶就很研究,他不仅写过《大观茶论》,也爱好斗茶技艺。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内写徽宗的一次演技情况:“宜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葵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自乳浮盏面,如疎星淡月。顾诸臣曰:“比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金海陵王完颜亮,也曾“点茶,延接儒生”,被视为完颜亮的德行技艺,点茶技艺传到日本以后,逐渐形成了至今仍流行的以“和、敬、清、寂”为宗旨的“茶道”,保留了唐宋时期士大夫们的一些饮茶情趣。
从宋人的一些饮茶专著来看,饮茶方式基本上是继承了唐代传统,只是,在茶叶制作、茶具设计和点茶技术上有了提高。比如,唐宋饮茶,都用饼茶。唐时,将茶叶蒸后,研成膏状,用茶模制成茶饼,有圆形有方形。而宋代则讲究得多。宋徽宗写的《大观茶论》中,赞誉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选其极”。其茶饼,要经过采、择、蒸、榨、研、拍、穿、封等八道工序,始告制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兴趣较多的放在宋代“斗茶”上,忽视了对于唐代饮茶方式的继承情况,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鎏金茶具,才加深了对“茶之尚,盖自唐人始”的理解。
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所研究人员清理法门寺塔地宫隧道时,发现了两块唐咸通十五年874年碑石,两块碑石前后重合,竖靠在前室门外。外面一块为《大唐咸通启迎岐阳真身志文》,里面一块为监送真身使刻制的《应从重真寺随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简称《衣物帐》〉。碑上提到的“真身”,就是地宫内瘗藏的佛指舍利,传说是释加牟尼的指骨。
在《衣物帐》碑中,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等供奉给真身的金银宝器、衫袍和裙衣等。有意思的是僖宗供奉了一套茶具。这套茶具,有鎏金银笼子、鎏金茶槽子、碾子、鎏金茶罗、盐台、匙子和琉璃茶碗,在茶槽子、碾子和茶罗上都有“五哥”的划文,“五哥”是懿宗的第五个男孩,即僖宗,在他没有册立皇太子之前,宗室内部都称呼他为“五哥”,因此,推知这套茶具是僖宗供奉的。这是一套点茶用的系列茶具。
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己受潮,还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便于碾碎,普通的茶笼用竹篾编制。法门寺所出的鎏金银笼子,制作精美,通高l7.8厘米,口径l6厘米,腹深l0.2厘米。笼底焊有四足,笼子体积不大,笼内衬放蒻叶,用以防潮,据估计,笼内能盛放四五两小串茶饼。
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地宫所出的茶糟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在《衣物帐》上记“茶槽子、碾子”,而在实物上,前者却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后者则錾文“碢轴重一十三两”。唐代的茶槽子与现在的药碾槽形状相同,槽身如船身,横断面成V形,底部弧形,两端上翘,便于碾子往来移动。槽子通高7厘米,最宽处5.6厘米,长22.7厘米。碾子之称碢轴,因碢与砣同音。石砣即石制碾轮。碾子有轴,手执推动,轴长2l.6厘米,碾轮边尖,轮径8.9厘米。
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过罗筛选,罗筛是点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陆羽倡导的煎茶,是将茶末放在鍑内烹煮,不严格要求茶末的粗细。唐代的点茶,茶末放于碗内,先要调膏极匀,以茶瓶煮汤,再注汤碗中,经过拌搅碗中之茶便能产生粘懈适度的胶体状态,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细不匀,拌搅时就得不到较佳效果,因此,茶罗子成为点茶的关键茶具,古代茶罗的实物过去没有见到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确是十分难得。茶罗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上层的罗框上尚残存一些用丝线织成的纱罗,网眼极细密,说明唐时已注意到茶末颗粒的一定细皮,下层罗屉,接受筛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罗框长11厘米,宽7,4厘米,高3,l厘米。罗屉长l2,7厘米,宽7,5厘米,高2厘米。
唐人饮茶常调以盐,地宫出土的一件三足架银盐台,三足架上有一台盘,就是贮放盐花的。盘上有盖,做成卷荷形状,十分精致。盐台商l7厘米,台盘支架上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
点茶的高招在于茶末调膏均匀后,向盏内注汤开水的同时,用茶笼或匙子在盏中环迴击拂的动作要掌握得好。搅拂的技术高,能产生蓬勃焕发的白色泡沫,称做汤花。宋代斗茶,就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及汤花均匀程度如何,互比汤花能否保持较长时间不消褪,唐时点茶虽没有这般要求,而已开始击沸,斗茶则是在这基础上更加提高,《茶录》上说:“茶匙要重,拂击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主。"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匙,银质鎏金,长19.2厘米,
点茶的茶碗,都有茶托。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托于一副",正是用于点奈,其他如汤瓶和炭炉未兑,但是,唐代饮茶茶具,基本上可算齐备了,
法门寺地宫所出这套茶具,十分讲究,这是宫廷用具,民间当较简陋。而作为奉供宝器选入地宫,说明点茶法在唐代晚期已很普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佛教禅宗的盛行。饮茶是禅宗寺院僧徒不可缺少的,因为饮茶与坐禅修行关系密切,据《封氏闻见记》载:“开元唐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僖宗供奉一套茶具,也表露了对真身礼拜的虔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