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国古代人民烧开水是为了喝茶。自北宋开始,喝茶日益普遍起来。小时候,我经常送茶到田地里给父母解渴,都是用大茶壶沏茶,那时候农村人喝茶就是解渴,并不是品茗,没那么多讲究。不知道你说的“古代人”是多久以前的古代,也不知道你指的是中国古代是外国古代,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的,仅以我所知的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欢迎指正。
古代人没有热水壶,热水怎么保温?
早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时代,能工巧匠们就已发明出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之为“古代的冰箱”。 在聊城新华园古玩市场,我惊奇地发现了一件不知做何用的鲁绣制品。绣花图纹美丽,周身使用红色布做底子,上面用各色丝线绣着花鸟,底部用蓝布做衬、用黑线缝制成了一个古钱形状,内里有厚厚的棉花和蒲草,做工非常精美。
我掂量来掂量去,心想是一件绣花棉帽吗?不像;是一件绣花枕头吗?也不像。这究竟是什么?当持宝人将一把锡壶放进这个绣花棉套里,又用另外一件绣花棉垫将壶盖一盖,将壶的提手往上一提,壶嘴便从绣花棉套里露出来。我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是一件做工精美的保温壶套。 我为古人的智慧折服之余,又专门探讨了古人为食物保温而进行的发明和创造。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能工巧匠们就已发明出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之为“古代的冰箱”。它就是曾侯乙墓室出土的最古老的保温箱——著名的铜鉴缶。这种古代用以温酒的器具,高63.3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 在那个时代,帝王们的生活相对来说很奢华,也很讲究。
那时夏季酷暑难耐,只能在冬季天寒地冻之时将冰块挖出放在地窖里,待到夏天时再将其拿出来消暑。而这件器物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里面奇特的构造可将冰块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至于融化,同时在冬季也是盛放热食极佳的保温罐。 另外,古人把瓷质或紫砂茶壶放在茶壶箩内,塞上棉花或鹅毛等保温材料。茶壶嘴露在外面,可以倒茶。生活中的竹编篮有两种,透气的叫“夏篮”,专门用来放饭菜,挂在墙上;不透气的叫“冬篮”,也是用来保温、存放食物的。
古代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还有温盘,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体现出更佳的口感。 自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杜瓦爵士发明了保温瓶,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当时他进行了一项使气体液化的研究工作,气体要在低温下液化,首先需设计出一种能使气体与外界温度隔绝的容器,于是他请玻璃技师伯格为他吹制了一个双层玻璃容器,两层内壁涂上水银,然后抽掉两层之间的空气,形成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