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加工茶叶,不炒,也不发酵,先上笼蒸,把茶叶蒸熟,把苦汁蒸出来,把叶绿素破坏掉,再摊开放凉,然后焙干。焙干以后叫“草茶”,草茶不直接销售,还得进一步加工。怎么加工?放到模子里,压成一块一块的小茶砖(时称“茶饼”),再用吸水性很强的纸一一打包,然后才能上市。消费者买到这些小茶砖,必须启封、捣碎、碾细、磨成茶粉,用滚水点成茶汤才能喝,很麻烦。
好在有熟茶铺。我们知道,宋朝茶叶店分两种,一种叫生茶铺,一种叫熟茶铺,生茶铺专卖茶砖,熟茶铺则把茶砖加工成茶粉才出售,消费者买到家就能点茶,省了不少事儿。
照理说,熟茶铺的生意肯定会比生茶铺红火得多,但事实上并不这样,因为茶粉比茶砖贵,升斗小民图省钱,宁可自己费事,也不愿去熟茶铺买茶粉。士大夫倒不差钱,但是他们喜欢享受自己动手把茶砖碾成茶粉的乐趣,所以也不一定会成为熟茶铺的客户。
宋朝熟茶铺生意不好,还有一个原因———爱掺假:把茶砖捣碎,掺进去小米、绿豆和炒面,再磨成茶粉。您想啊,粮食价格再贵,也没有茶叶贵,往茶叶里掺粮食,自然能够降低成本,牟取厚利。这还是有良心的,某些黑心奸商连粮食都不舍得掺,直接掺杂草和木块,反正最后都是磨成粉,买茶的能看出来算运气,要是分辨不出来,就只能连草末带锯末一起喝到肚子里了。
朝廷在汴河沿岸安装很多水磨,强迫京城一带的熟茶铺和茶馆都用这些水磨来磨茶。也就是说,你可以卖茶粉和茶汤,但是把茶砖磨成茶粉这道工序必须交给政府来做。这个磨茶是要收钱的,据说宋哲宗即位后“兴复元丰水磨,推行京畿茶法,岁收二十六万余缗”,每年能从茶磨上得到26万贯的收入,绝对是朝廷创收一大法宝。
另外那些奸商想必也能收敛一些:去水磨加工茶粉,磨茶的工人都是朝廷雇的,跟自己不亲不故,假如再往里面乱掺粮食和杂草,万一磨工举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