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是什么?“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风骨一词,似乎是文人的专享。风骨一词,古已有之,它是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风骨遒劲、刚健有力、旗帜鲜明著称,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
什么是文人的风骨?
谢邀!刚说完格局,接着谈"风骨"。风骨一词,似乎是文人的专享。因为诗词文章音乐书画等这些艺术创作活动,都是文化人通过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他的气质不俗,格调高雅,就像有人拿松竹梅"岁寒三友"来比喻文人一样。这样的文人就是有风骨。风骨一词,古已有之,它是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较为系统和完备的讨论风骨这一创作美学范畴的理论专著。
追寻古代文人的风骨,不得不提大诗人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的就是他个人放荡不羁,不畏权势的风骨。再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了维护人格,保住气节,弃官不做,归田隐居。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这样的精神风骨也令人钦佩。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具有这样清丽不俗的表现,用他们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优秀的文化。
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一切有志于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们,同样可以展现个人的风采。伟大的时代,呼唤杰出的人才和优秀的作品。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一定是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了自信,又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崇洋,不媚俗,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把个人的风骨揉进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事业之中。
如何理解历史上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风骨遒劲、刚健有力、旗帜鲜明著称,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风骨”是什么?“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词典有两种解释:1.指诗文书画 雄健有力的风格、气派。 2.指人的品格。含有刚强的意思。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楨、应瑒、阮瑀)所作之诗赋,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亦称“建安风格”。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却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南朝齐梁时,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有很强地表现力和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因此刘勰认为: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要求诗文要以述情为基础,语言精练,用词朗健,须言之有物,有表现力。并不是过分追求华丽辞藻、文风奢靡。建安时期,政治紊乱、社会动荡,文学却一改汉代颓势,大放异彩。
建安文学与两汉文学相比,有着自己成就和特色。首先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特长,比较切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三国初年社会情况,真实再现那个时期的生活;其次,建安作家就生活在那个年代,对社会动荡、百姓流离有亲眼发现,他们不仅是乱世的悲歌者,而且更是国家统一的追求者。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意志,抒发感情,有一股进取精神;第三,建安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树立和开展了文学批评的优良学风和光辉榜样;建安时期是对前代文体重要改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用字、造句、立意、抒情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改善和蜕变,因此,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并从内容和形势上加以变革。它的独特风格成为后世文学所推崇、效法的典范。【后附】 “曹操父子”,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丕:(187--226年),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建安七子”,孔融:(153-208年) 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 -- 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江都)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徐干:(171-217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阮瑀 (?-212)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和陈琳同为曹操章表书记官。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父子的掾属、典籍官。刘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