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走向世界的茶“码”古道

  2024-06-17 15:02          0

  斜滩古镇地处闽东寿宁县城南部,背靠著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则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

  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之前的数百年间,寿宁县内以及邻近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农特产品,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供应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此,斜滩一度在历史上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由于寿宁山高岭峻,与斜滩上下海拔落差600多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所以县内许多河道都顺流汇聚于斜滩,再流经福安境内而后入海,成为天然水路通道。自斜滩至福安,溪流总长50公里,在武曲余坑以上称为龙滩溪(亦称渔溪),社口以下至福安龟岭称长溪,河道虽较平坦,但险滩礁石可不少,最有名的是虎口和滇头岩礁。

  龙滩溪流经斜滩古镇地段,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溪岸两边形成自然的渡口,成为便于停泊船只、装缷货物的水运码头。其中最著名的是楼下复兴码头,一直沿用至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最终完成了使命。

  斜滩木船统称“斜滩槽”,船身宽2米、长4米,两头翘,用松木板拼接,合缝处以炒竹丁衔接和填塞油灰加固,每船可装竹篷二张,可升降开合,作避雨歇息和住宿之遮盖,船头竖桅杆张帆。船夫2人,前者撑篙,后者操桨。每条船顺流可载干茶1吨左右,而逆水只装载10—12担货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寿宁及周边县年景好,茶叶丰收,产量大增,斜滩运茶货船从130多艘增加到200多艘,其中专为大商家复兴号茶庄运茶外销的就有40艘,最多时达93艘。

  斜滩这条得天独厚的水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使得它比县内各地更早开放,与外界联系也颇为紧密。1937年“七七”事变后,斜滩的社会贤达对抗战时事尤为关注,就利用船运的便利,每天从福安寄递《战生日刊》。这是一张油印小报,内容是前线战讯、战役地图等。台儿庄大会战、义勇军炸沉日舰“出云号”的胜利消息由这张小报传到斜滩时,闻者欢欣鼓舞,有人还当街买酒,开怀痛饮,以示祝贺。清末到民国,内外物资交流渐趋繁盛,不但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航运便利外出求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为当地造就不少达官名人,近代史上古镇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研究生之乡”。上个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斜滩复兴号、周元丰、郭丰记、卢广源等茶行的30多万担精制茶叶就是利用这条水路通道,由斜滩装船启运,远销福州、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民国时期,斜滩盛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英国、德国、俄国以及东南亚,也是从这条茶码古道运出销往各地的。那时,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他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圆形蓝钢印字样即可到达目的地,可见斜滩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因此,古镇斜滩也被誉为“闽东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