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手工制茶的传承人

  2024-06-17 15:02          0

  “我们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不减,四泡味亦醇。”今年54岁的余顺生是一位制茶人,每回提到婺源绿茶,就忍不住夸上几句。余顺生2015年5月参加婺源县婺源绿茶制作大赛,荣获二等奖,2016年6月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绿茶制作技艺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一壶香茶,茶汤清澈,细饮慢呷,茶香里不仅有怡人的香气,更包含了制茶人的艰辛与执著。出生在婺源县清华镇诗春村委会外南源村的余顺生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生活贫困致使他初中毕业,就边帮着家里干农活,边跟随父母学做婺源绿茶。每年的4月成了余顺生最忙碌的时候,他跟着父母进园采茶。余顺生说:“这采茶可是门大学问,春分时,先要按一芽一叶标准进行采摘,到了清明后,再按一芽二叶标准,分期分批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不符合标准的不采,采下的鲜片还不过夜。”记者了解到,采完茶后的制茶工序也很复杂。首先得用量小热揉烘坯的独特手工揉作:先摊青,晾去茶片表面水分,用铸铁锅高温杀青,每锅二斤,温度要控制在1400 ℃ -1600 ℃;再热揉,从杀青锅出来的茶片,在有棱骨的篾盘中热揉,热揉能揉出茶叶汁。揉作过后就需回锅中炒干,待叶子受热后,逐渐降低锅温,炒至茶叶含水率6.0%-6.5%,才可出锅摊凉存放。那时还没有机械做茶,只能靠手工操作,年纪小的余顺生经常会被温度高达1400℃的热锅烫伤手,可还来不及擦药,他就要背起茶叶骑自行车去50多里外的县城卖茶,回家后继续做茶叶。

  本着做好每片茶叶的精神,余顺生先后去古坦、大鄣山等多地制茶求学,经过长时间的磨炼,余顺生慢慢学会了制茶的技艺,掌握了名优茶与粗老茶的做法和温度,做到了看茶制茶,嫩茶老炒,老茶嫩炒。1990年,余顺生自筹资金建立了外南源村第一家婺源绿茶初制加工厂,并参加了婺源绿茶制作大赛获得二等奖,使得他制作的茶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余顺生积极争取江西农业大学的支持,加强对提升婺源绿茶产品质量的科研工作。2015年外南源村被该校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三个项目基地。2016年,余顺生投资了3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婺源绿茶有机示范加工厂,年加工能力2万斤,实现年产值150万元以上。近几年来,他按照有机茶标准开发了生态标准茶园90多亩,带动周边村民开发了300亩茶园,为做强做大外南源村茶产业夯实基础。

  作为茶乡人,余顺生对婺源绿茶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作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立志把婺源绿茶技艺传承,发扬光大,二十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婺源绿茶生产和技艺传承中,先后培养一批弟子,其中不少人具有相当的技艺水平,能独立完成婺源绿茶产品制作。“手工制茶虽然很辛苦,但手工掌握火候时间和机器炒茶是不一样的,炒出茶叶品质也是不一样的。”余顺生始终坚持纯手工的传统制茶方法,不仅因为手工制出的茶口感更好,还因为这是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他说:“手工制茶工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承载着制茶人的心血,每一道工艺都是考究的,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从事手工制茶,把这一传统工艺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