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茶叶像大红袍,如此珍贵,如此源远流长、蜚声四海。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高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被誉为“岩茶之王”、“茶中圣品”,堪称“国茶”。因此,关于大红袍的故事也层出不穷。
大红袍的历史渊源
在大红袍的许多传说中,“红袍加身”的故事流传最广:古时,天心寺和尚用武夷山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室高官的疾病,这位高官就将身上所穿红袍解下,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谁知这红袍竟将茶树染红了,于是后世就称这茶为“大红袍”。
关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六棵大红袍母树也有许多神秘的传说。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六棵生长于峭壁上的大红袍茶树已经有350余年的历史。大红袍母树因常年细小甘泉及藓类有机物滋养而天赋不凡,品质优异,冲至九泡仍不失真味。六株母树年产不足500克,因其稀有而价值连城,成为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历朝历代都是上贡君王的贡茶。清史记载:大红袍年贡八两。乾隆皇帝称其为最好的贡茶。
极品大红袍得到国内外品茗者的青睐,在武夷山、广州、上海、香港等地的拍卖中,20克大红袍屡屡拍出逾20万元的天价,真可谓一克万金。武夷山市政府以1亿元人民币的产品责任保险方式投保六株“武夷茶王”大红袍母树。这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名茶责任保险中承保的最大保额。
2005年5月3日,采摘于大红袍母树的茶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10月10日,武夷山政府和母树大红袍承制管理单位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将绝版母树大红袍入藏故宫博物院,不再用大红袍母树生产制作茶叶,从此母树大红袍成为绝唱。
毛泽东与大红袍
毛泽东不但嗜好喝茶,而且还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叶。他写的诗词中,就有名句曰:“饮茶粤海未能忘。”他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一边喝茶,一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客人总要吩咐警卫员沏茶相待。毛泽东对茶叶极其爱惜,不仅隔夜茶不能浪费,而且要连“茶根儿”都吃掉,称这样才物尽其用,对得起茶农的辛苦。
作为皇帝贡品的大红袍,解放初期产量极其稀少。有关部门给毛泽东供应了少量大红袍,但他知道其太名贵而很少饮用。福建省代表范式人等参加中共“七大”时,曾将武夷山大红袍带往延安。1949年,福建省代表曾将大红袍送到北京,毛泽东批示,以后就留在地方。从此,大红袍不再特供中央领导。
大红袍走向世界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研人员的攻关,今天的大红袍已经不再是养在深宫人不识的珍贵贡品。上世纪80年代,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1994年,经福建省科委鉴定,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原种的优良品质,其中最优秀的茶树其品质已能和母树相媲美。在武夷山新老茶人多年的精心培育下,大红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一定的产量,满足了人们对大红袍日益增长的需求。当然,质量上乘的大红袍对于环境、气候、土壤、制作工艺的要求苛刻,仍然产量稀少,弥足珍贵。
1997年香港回归时,江泽民主席赠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四两武夷山大红袍。20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武夷山时,有幸品尝了武夷山极品大红袍。喝惯了立顿红茶的女王,对醇厚甘爽的大红袍赞不绝口。
近年来,武夷山政府和岩茶生产企业大力推广武夷岩茶和大红袍,举办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如母树大红袍入藏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顶级大红袍拍卖、大红袍亮相文博会、香港大红袍之夜、人文奥运茶香世界大红袍献给奥运冠军、代表国茶出访巴拿马、北京大红袍周、广州茶博会力压群芳……大红袍揭开了它神秘高贵的面纱,越来越被人们了解、熟悉、热爱。播岩韵与世界,送茶礼于知音。作为礼品的大红袍已经成为身份、地位和富贵的象征。
由母树大红袍承制管理单位星愿(中国)茶业生产的特供大红袍系列产品,是国内大红袍中的精品。其中国礼、国宾级大红袍原料采摘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园中的母树大红袍纯种繁殖的茶树,精选肥壮芽叶,从茶园的栽培、管理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均严格执行有机茶管理标准,按照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采用传统手工制法精制而成。得天独厚的武夷山自然生长环境及制作工艺,造就了与钓鱼台国宾馆高标准定位相衔接的大红袍特供茶,其外形紧实似弯眉,色泽青褐乌润带宝色,香气馥郁深沉,持久幽远,滋味浓醇甘爽。
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故事,大红袍从过去的年贡八两的“贡茶”,到人工繁殖获得了“新生”,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台阶,以其独有的“岩韵”、“岩骨花香”畅销海内外,成为个人饮用、馈赠的佳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爱茶喝茶人之福,也是大红袍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