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发展韧性彰显。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宏观经济环境不甚理想,但中国茶产业依托国内超大市场规模和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通过放缓增速、微调结构茶叶名字、减少进口,顺势完成了茶类消费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新茶饮、花草茶及茶衍生品等新消费增长极继续拓展的同时,“围炉煮茶”“宋代点茶”“相期以茶”等茶文化现象次第涌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更是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茶产业夯实了发展底气。
为持续、客观地展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助力高质量发展,现发布《2022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如下:
2022年,全国茶叶生产克服干旱等不利影响,面积产量基本稳定,规模扩张态势得到扭转,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加快,茶叶产品向优质多元方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1.茶园面积稳中略增。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幅稳步收窄,面积盲目扩张趋势已得到扭转。据统计,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995.40万亩,同比增加99.31万亩,增幅2.03%;开采茶园面积4539.89万亩,同比增加165.31万亩。其中,超过300万亩的省份分别是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湖南。
2.茶叶产量继续稳增。受夏秋季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影响,部分主产省夏秋茶减产。据统计,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18.10万t,同比增长10.8万t,增幅3.85%。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陕西增产5%以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均有不同程度减产。
3. 农业产值保持增长。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80.68亿元,同比增加252.42亿元,增幅8.62%。由于茶叶品质整体优良,加之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带动了干毛茶交易价格整体上涨。名优茶与大宗茶比例约为7:3,经济效益持续稳增。
产量方面,绿茶产量185.38万t,红茶48.20万t,黑茶42.63万t,乌龙茶31.13万t,白茶9.45万t,黄茶1.30万t。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的产量比例为58.28:15.15:13.40:9.79:2.97:0.41;绿茶在总产量的占比下降,黄茶占比稳定,其他茶类占比攀升。
产值方面,绿茶产值2058.19亿元,总值占比为64.71%;红茶509.47亿元,总值占比为16.02%;黑茶268.56亿元,总值占比为8.44%;乌龙茶254.76亿元,总值占比为8.01%;白茶77.93亿元茶叶官方旗舰店,总值占比为2.45%;黄茶11.77亿元,总值占比为0.37%。
总体来看,气候条件对2022年全国茶叶生产的整体影响有限。3月初,湖南、广西部分茶区虽然出现了不同程度干旱,但在中旬随着降水得以缓解。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茶园在夏秋季受到旱灾严重影响,导致夏秋茶产量下降,但质量持续向好,价格还略有上涨。由于国内抗旱防灾技术较为成熟,各地区相应成立技术指导组,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科学抗旱减灾建议,最大程度保障了茶农利益。
2022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收官之年。各茶叶主产区政府的主要做法:一是积极做好采茶工招募与培训工作,缓解用工缺口;二是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通过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打造新消费场景;三是研判防控形势,适时调整市场人员管理模式,确保线下交易有序进行;四是深耕科研创新,助推茶叶生产提质增效。这些举措切实维护了茶农收入的稳步增长,保障了全年茶产业的平稳运行茶叶名字。
各地加快建设标准化的绿色生态茶园,打造绿色低碳茶叶产品和品牌,促进茶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各类生态茶园350余万亩。
在中国茶产业持续向好的同时,一些突出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一是采茶用工成本持续走高;二是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市场销售压力增大。
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市场保持平稳。据统计茶叶官方旗舰店,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为239.75万吨,增长9.56万吨,比增4.15%;内销总额3395.27亿元,增长275.31亿元,比增8.82%;内销均价为141.62元/kg,比增4.48%。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31.10万吨,占总销量的54.68%;红茶38.13万吨,占总销量的15.90%;黑茶36.44万吨,占总销量的15.20%;乌龙茶24.84万吨,占总销量的10.36%;白茶8.13万吨,占总销量的3.39%;黄茶1.12万吨,占总销量的0.47%。
在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60.99元/千克,红茶147.97元/千克,黑茶88.19元/千克,乌龙茶114.56元/千克,白茶123.67元/千克,黄茶126.40元/千克茶叶名字。黑茶均价在经历了2021年度的剧烈下调后,触底回升;而白茶均价则出现了轻微迟滞。
受2022年度全球茶产业形势的影响,中国进口茶叶明显减少。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茶叶量4.14万t,同比减少11.67%;进口额1.47亿美元,同比减少20.87%;均价3.54美元/千克,同比减少4.93%。
(1)从消费品类方面看,传统原叶茶的消费保持稳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仍是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类。白茶近年来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年销量与内销额已分别突破8万t和100亿元,销量占比增幅最迅猛茶叶十大品牌排行。
(2)从消费渠道看,茶叶线上交易已经成为线下消费市场的强有力补充。连锁专卖店、专业交易市场、茶馆、商超是传统消费通路。但在疫情三年中,线上交易成为了中国茶叶流通的最强有力补充。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估算,2022年中国茶叶线亿元,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3)从消费人群看,年轻态消费群体已逐渐成为市场主力。随着年龄、消费习惯、社会环境的变化,80、90甚至00后对茶的接受度持续走高。在接纳茶叶的同时,年轻一代通过加入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在改变着茶产品与茶消费,形成完美“和解”。年轻一代的茶文化与茶消费渐成主流。
(1)产品整体供给方面。为满足消费市场对中国茶叶产品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解决好茶叶供需失衡、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行业龙头企业各产区政府或在近年来注重补齐基础短板,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并向茶旅游、新茶饮等新消费供给渠道延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2)传统茶供给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应用于加工装备上,茶叶加工向绿色、节能、安全、清洁方向发展,连续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正向初步数字化作业迈进。目前,多个茶类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已得到广泛应用,使品味品质和卫生品质均得到提升,也保障了新风味、新包装的持续研发。
(3)新消费供给方面。以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茶颜悦色等为代表的新式茶饮融入大众生活,健康、时尚、社交的属性让新式茶饮成为市场的宠儿。
(4)茶文化供给方面。2022年,茶文化热点事件不断,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需求,茶旅融合的步伐逐渐加快。各地立足生态茶园基础,大力推动茶文化产业的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深挖当地传统茶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茶旅精品,促进转型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交融、康养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从而助力茶农增收。
2022年,受汇率波动及疫情反复的影响,中国茶叶出口呈现出“量增价跌总额减”的态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7.52万吨,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出口额20.82亿美元,同比减少9.42%;均价5.55美元/千克,同比减少10.77%茶叶十大品牌排行。
整体来看,绿茶仍是我国茶叶出口优势品类,出口量额均占较重,分别为83.65%与66.93%。在出口量方面,除普洱茶持续下降(降幅11.94%)外,其余品类茶叶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幅最高的是红茶,达到了12.33%。在出口额方面,所有品类均有下降;其中,黑茶与普洱茶降幅最为明显,分别为43.96%与42.54%。出口均价方面,普洱茶单价最高,为15.9美元/千克;但各茶类均价全部下调;其中,黑茶降幅最大,达44.99%。
总体看来,量增额减的主要原因:一是海运费用大幅下降;二是附加值低的大包装原料茶出口量上升,小包装茶减少;三是向欠发达国家及地区出口的茶叶量增加,拉低了平均单价;四是东南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出口的高价茶大幅下降。
(一)持续推动茶产业绿色转型。在有效控制茶园面积规模性扩张的同时,应抢抓“双碳”机遇,在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方面下功夫。在精制茶加工业领域,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过度包装,促进茶叶消费提质增量。在技术拼配方面,应重点关注进口原料茶技术指标。
(二)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应积极拓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新渠道、新模式、新业态,支持茶企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化工厂,并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行业组织对茶产业的领导力,高效推进茶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三)以文化服务促进消费恢复。在供给侧,要把握好传统与创新、品饮与健康、标准化与个性化、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在需求侧,要做好消费推广活动,提振全民消费信心,要注重培育新型消费升级,推广绿色品质消费。抓住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窗口期茶叶官方旗舰店,推进消费的提档升级。
(四)提升茶产业全球配置能力。筑牢优质茶原料基础,创新升级加工技术,对标国际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严把商品质量关;发挥中国茶的品类优势,打造个性化定制新需求,做好茶产品市场资源的全球配置;坚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参与或主办国际高端茶事活动;探索联手在海外开设“茶驿站”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体验店和连锁店;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科技手段助推茶叶国际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