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科所资源圃始建于1983年,1990年正式挂牌为“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 。全圃占地30亩,现已保存包括茶组植物28个种和山茶科非茶组植物7个种的1500余份种质。
该圃所在地勐海位于东经100゜25′—101゜31′,北纬21゜27′—22゜26′,海拔1176米,年平均温度18.1゜C,大于10゜C活动积温6600゜C,无霜期323天,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栽培型茶树王和野生型大理茶“茶树王”所在地。
茶树种质圃距所部两公里,原为杂木次生林,地势较平坦,土层厚达2米以上,土质为砖红壤,PH4.5-5.0,有机质含量为2.79%,速效磷2.58PPM,速效钾169.52PPM。全圃围墙600米,高2米,圃内建92立方米的贮水池一座,26平方米的工具间一间,配有灌溉设备。围墙内种植樱桃、樟脑、银桦树等植物作防护林带。
全圃分为两大区。一为观察鉴定区,主要供产量、品质、抗性、植物学、生物学等性状鉴定研究;该区有8亩,每分材料种10—15株,单株种植,行株距1.5*0.33米。二为自然生长区,该区有12亩,单株种植,行株距2*2米。
“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的建立,使云南大叶茶和一批稀有、珍贵资源得到集中稳妥的保存,为国内外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场所。
主要成果有:1、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及新种的发现。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基本摸清了云南茶树资源的区域及垂直分布状态;征集资源410份,发现野生大茶树根据张宏达山茶属植物分类系统,定名了17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发掘出20个优良地方品种资源。2、茶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和保存技术研究。1992年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茶科所资源圃始建于1983年,1990年正式挂牌为“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 。全圃占地2公顷,现已保存800余份种质,其中野生种质206份,山茶科非茶组植物22份,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种类最多、茶树生长最旺盛的大叶茶资源活体保存基地。该项研究抢救了一批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基础研究成果。3、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全面系统地对分布在14个省区的200份资源,从生物学、形态学、制茶学、酶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进行100多个项目的综合鉴定,共筛选出28份优质资源,其中云南的有16份。这些优质资源为生产利用、良种选育和茶制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材料。如漭水大叶茶、绿春蚂蚁茶已就地推广万亩以上。
通过深入鉴定,筛选出7份优良种质和2份茶黄素≥1.3%的红茶优异种质,同时还发掘了11份特异种质(如茶多酚≥37%,或咖啡碱≤1%的种质)。这些种质对提高云南红茶品质、促进茶树功能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和选育新品种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图来源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