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景隆号:晋商武夷山贩茶第一站

  2024-06-17 15:02          0

“景隆号”位于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村下梅的芦下巷。

梅溪是当年下梅唯一沟通外埠的水路。

在武夷山市东面不远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下梅村至今还保留着清代晋商与武夷山下梅邹氏打造万里茶路的第一站“景隆号”遗址。“景隆号”位于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村下梅的芦下巷,它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宅。大门的右侧石门柱上,前人用墨写下的“景隆号”三个字,深深渗透在石板的肌理中,两百多年来褪之不去,无言地向人们提示着这座老宅的历史变迁。

“景隆号”是下梅清代早期民居建筑之一,坐北朝南,左右各是两座偏房,并列而建,有侧门相通,三进二厅,厅堂两侧厢房的格扇门很有特色,二层天井里摆设着石雕花架。宅东有书阁私塾,西有厢房,后有茶叶制作焙坊。景隆号较之于当溪两岸的几座古民居来说,显得简陋多了,也缺乏华丽的门面,砖雕图案特别少,它是下梅邹氏茂章公建的。茂章公为四兄弟中的长子,创业之始资本不太雄厚,盖房也就量力而行。后来与晋商常氏成了茶贸易伙伴,经济势力壮大,又在当溪上游边上扩建豪宅数十座,那都是有花楼和精美三雕图案装饰的气派建筑。

乾隆年间,来了几位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贩茶,想在下梅茶庄找合作伙伴。于是邹掌柜特吩咐伙房备了几份面食,专门用于迎接车辋来的客人。山西人能吃苦,谋生能力强,如麻雀一样善于觅食,因此被称为“麻雀”。晚上,“景隆号”庄主宴请了从山西飞来的“麻雀”。“麻雀”们在邹掌柜的带领下,走遍上岩、白岩岗、鸡母岩、渡溪头邹氏的茶园,每到一处便啧啧赞叹。不久,这些“麻雀”回到山西,开始运作与邹氏经营武夷岩茶的事。

几年后,这批姓常的“麻雀们”在武夷山经营茶园种植,独立生产茶叶,同时还学了制茶技艺。车辋常氏在下梅有了茶山,同时还拥有制茶作坊。常氏与邹氏在种茶、制茶、售茶方面配合得最好。太平天国前,山西省榆次市车辋的常氏,已在崇安县的下梅集镇设庄形成规模。他们在精选、收购茶叶的同时,自行创立茶坊、茶库,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砖茶,妥为收藏,雇用当地工匠千人,用车马运输茶叶至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再用船帮,由水路运经信江、鄱阳湖、

长江至汉口,沿汉水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今河南社旗县)。当时,社旗镇因有十家专为晋商转运茶叶兼做保镖的客店,所以,晋商称之为十家店;而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伦、恰克图。全程七千余里。由于骆驼运输比马驮或大车安全、快速、便宜,每驼可驮四百余斤,所以,常家很快就备起了自己的骆驼队。骆驼也由过去的张家口延长到恰克图,再转销到俄国莫斯科等地。

晋商对外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梅溪是下梅唯一沟通外埠的水路,承担着东西南北货物进出的运力。下梅邹姓为了便于竹筏装卸货物,在下梅村流域的梅溪段选址建埠。“景隆号”河埠终日繁忙,吞吐着下梅茶市来往的货物。按《崇安县志》记载是“每日行筏三百艘”,足见梅溪水运的繁忙。

清代中期,武夷山四大巨富的万氏,在芦下巷河埠花重资抢购一块隙地,建起宽阔高大的万厝庄(1958年建赤白公路时拆毁),凭着雄资与邹氏争夺茶叶生意。初来乍到的晋商常氏,看到邹氏在茶叶交易中更注重忠诚信用,遂与“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趸下的茶叶,还为他们远道而来的十余峰骆驼搭建喂料棚。那时,景隆号的茶商们第一次见到骆驼,觉得很稀奇。为了防止万氏匪帮盗抢山西客人的茶货,“景隆号”出资沿芦下巷建了一堵长200多米、高2米多的照墙,将万氏庄园隔开,还在芦下巷的出入口设卡查验商家茶货,有效保障了晋商与邹氏的平安经营。晋商常氏到下梅,与“景隆号”邹氏交谈时事,不仅为常氏在全国各地开了多少商号而津津乐道,还将携带的《常氏家乘》中记载的道德操守条规,组织伙计们挑灯夜读。

《常氏家乘》中道德条规写着:“至于寄迹廛市,更有可法者。栉风沐雨,以炼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者,有良贾风;其亿及屡中者,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

“景隆号”庄主觉得《常氏家乘》颇有树正气、振精神、律行为的作用,也令后人传抄此条规,旨在效仿常氏教育后人,培植商德。

“景隆号”创始人邹茂章,具有强烈的外贸意识,敢与洋人做生意。在与国际商人做生意的过程中,他们恪守的是“诚信经营,致富履义”的商德。

从《邹氏家谱》的记载中,我们得知,一个具有诚信美德的商人才能寻找到长期合作伙伴。“景隆号”邹氏后人以德经商,富而思源,富而投入公益。这源就是仁义,就是诚信。后来,产业得到了发展,于是又与晋商常氏联合创办了“集春号”茶庄。

史料表明:晋商重新连通万里茶路的时间是咸丰六年(1856年)。2006年3月和5月,央视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引来了山西省祈县乔家大院的院长王正前、晋商乔致庸七世孙女乔燕和到清代茶市下梅考察,这些来自晋中的晋商后裔们瞻仰了“景隆号”、邹氏家祠等建筑,在《下梅万里茶路大连通地图》前久久凝视,合影留念。晋商后人由衷赞道:两百年前,我们晋中老乡就与武夷山下梅村有缘哪!你看,榆次常氏贩的武夷茶就是从这个村子的“景隆号”走出去的,走到我们晋中,最后走到恰克图的。这份茶叶缔结起来的情缘,好远,好深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