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4-06-17 15:02          0

本文对普洱市普洱茶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普洱市普洱茶产业持续发展问题的系列建议,以期提高普洱市普洱茶产业的竞争力。

一、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

1、普洱市基本概况

普洱市现辖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江城、澜沧、孟连、西盟10县(区)。至2006年,全市有总人口257.3万人。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25个民族。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15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达486.5km。普洱市地跨北回归线南北,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是茶树生长最适宜地区的I类地区。普洱市有5条主要水陆干线、18条通道通往周边国家。思茅港和孟连县城是国家一类和二类口岸,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的全线逐步贯通将使普洱成为通往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普洱对东南亚国家开放的最前沿城市,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2、普洱市普洱茶产业现状

(1)产业概况。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让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战略目标,积极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全力打造茶产业。截至2011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318.29万亩,其中现代茶园总面积143.66万亩。其中加工普洱茶1.22万吨,加工名优绿茶0.93万吨,茶叶总产值36.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4.6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7.9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62亿元,茶区分布在10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茶农22.9万户、113万人。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为71.6万亩,良种率50.8%,在云南茶叶主产区中处于领先,已获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8.8万亩,全市茶园基本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管理水平。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市共有茶叶初制所1137个,茶叶精加工企业363户,其中年生产规模1000吨以上茶叶企业22户,取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17户;入驻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企业42户,其中20户已建成投产。

(2)茶种植品种。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茶叶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商品的竞争,主要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品种是产品质量的前提。普洱市根据种植年代和茶园类型,品种结构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种植年限在30—100年以上的古(老)茶园,全是地方群体品种用种子繁殖,性状混杂;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但集体种植的规模茶园,已采用无性系品种如云抗10号等;三是近几年来种植的新茶园则以国家、省、市审(认)定的无性系品种为主,除云抗10号外,尚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瑰、矮丰、紫鹃等。根据市场多元化需要,还引进了适制乌龙茶和绿茶的品种,如金萱、福鼎大白茶等;四是2006年起按新模式发展的茶树林,因种植和管理的特殊性,仍用有性群体品种。

(3)产业技术支持体系。2011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318.29万亩,其中现代茶园总面积143.66万亩(采摘面积100.05万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17.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8.2万亩,茶树林成活面积42.3万亩。全市现代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4.7%;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为71.3万亩,良种率51.5%,在云南茶叶主产区中处于领先。全市茶园基本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管理水平。2003年,普洱市相继成立了中国茶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普洱市茶叶局、中国普洱茶研究院。有完整的茶叶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全市有省级茶叶机械厂1个;省级茶树良种场(普洱茶叶研究院)1个;县级茶树良种场2个;设茶学专业的中专学校1所;全市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茶叶科技人员600多人。《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2008年被云南省列入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百名以上国内外生物技术专家参加该计划,历经两年多的时间,部分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中,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采取收购茶场,或以订单生产、联营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关系,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原料基地。集中资金、技术、人才,加大对优势企业扶持力度,通过市场竞争促进资源集中,促进中小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了比较有实力的云南龙生绿色产业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普洱市永年茶业有限公司、澜沧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等12家龙头企业。

二、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普洱茶市场不稳定,市场风险高

从2002年开始,普洱茶受到重视,到2006年,由于大量炒作资金涌入,普洱茶的生产厂家陷入恶性竞争中,价格飙升,原本一斤十几元的茶,价格翻了几番,而且普洱茶的品质变差,到2007年底,普洱茶市场迅速“崩盘”。但从2010年起,普洱茶价格又开始上涨,特别受2010年云南大旱的影响,产量有所减少,直接刺激了茶价走势。截至2011年11月14日,普洱市累计成交量为20305吨。价格最高每公斤达170元,最低每公斤16元,以30—60元/公斤为主流价格。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报告显示,普洱茶的加工量在近几年年中经历了一次大变化,在2005年为5.6万吨,2006年8万吨,2007年9.9万吨,2008年降到5.28万吨,2009年4.5万吨,2010年5.08万吨,2011年在6.5万吨。2012年估计在7到8万吨。目前,产业生产规模以20%~30%的幅度在增长。当前普洱茶的消费者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普洱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消费者缺乏的消费理性带来的是这个市场的不够理性。


2、科技投入不足,产品竞争力差

市场的消费结构决定了生产的多层次性,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全市销售出去的茶叶有近70%是毛茶,而普洱茶产品仍是以传统产品为主,行业科研滞后,创新产品开发欠缺,虽然天士力、柏联、永年等企业开发了多种便携式、功能性普洱茶创新产品,但就全市而言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

3、产品品牌多,知名品牌少

市场上部分普洱茶品牌杂乱,没有生产、储存和销售标准认证,使得质量难以保证。正是由于生产的落后,制约了普洱茶整体质量的提高,也加剧了生产的混乱和盲目。据不完全统计,普洱市现有茶叶粗制所978个,普洱茶加工企业174个,品牌多不胜数,市场上较为知名的品牌却很少,甚至有部分假冒普洱茶产品充斥市场,欺诈消费者,使消费者望而生畏。

4、生态意识不足,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据调查显示,在普洱市一些盛产茶叶的乡镇,知道国外绿色壁垒的茶农不足35%,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农药残留的不超过60%。在笔者调查中发现,同样对茶叶螨虫的防治,低残留农药比高残留农药贵出好多,由于目前普洱市大部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仍处于粗放型的加工方式,茶叶成品品质较低,在茶叶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因此,为避免种茶亏本,部分茶农不愿意花相对较高的价格去购买低残留农药,这使普洱市部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普洱茶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5、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不稳定

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层而过窄。大多数服务还处在一单环服务状态,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服务链条。从服务主体上看,重技术经济职能服务,轻社区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忽视民间自我服务;从服务链条上看,重生产服务,轻流通服务,忽视加工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重基础产业服务,轻延伸产业服务,导致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服务效果。二是服务触角短。相当一部分只到乡镇未到基层,到村组未到农户,到干部未到群众,导致服务出现梗阻,不能及时到位。三是服务体制不活。国家经济技术职能部门之间、部门与经济组织之间、部门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没有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缺乏紧密的利益粘结和合同约束,影响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导致了普洱茶产品质量不稳定。

6、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没有得到合理开发

普洱市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民间至今还传有“武侯遗种”的说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普洱茶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普洱市境内有2700年树龄的镇沅千家寨古茶树、澜沧邦葳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文物茶马古道遗迹、中国普洱茶博物馆,还有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茶民族民俗风情。普洱茶伴随着普洱各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并溶入各民族的艺术、习俗、文化中,从而形成了今天与众不同、为普洱所独有的民族普洱茶文化。当前,普洱市茶文化并没有得到合理开发,没有与茶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传播更加丰富的茶文化知识,是发展普洱市茶产业的迫切需求。

三、促进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撑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普洱茶产业工作的领导,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推进良繁基地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高效茶园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打捆投入茶叶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带动金融、企业、业主等社会资金投入茶叶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当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强化茶叶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质量监督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其带动作用,是解决千家万户搞经营、小生产对大市场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下,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茶叶种植大户的紧密联合,共同开发,将资本与资源优化配置,用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合力,参与市场开发和竞争。积极培育基地型、加工型和产品销售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在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牌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3、加强日常监督,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从源头入手,建设现代茶园,保障鲜叶质量安全。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完善茶叶技术规程,制定普洱茶生产、加工、育苗技术规程,逐步建立茶叶加工档案,改善茶叶生产条件和规范生产程序。加强茶园管理的标准化,规范田间管理档案,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全面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内。二是在生产加工方面加强日常监督,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应加大扶持力度,多方面筹集资金,扶持企业进行初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提高茶叶初制水平。建立与完善加工技术规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加工档案,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控制,为产品无公害化提供保障。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普洱市茶叶产业的地理优势和天然禀赋,增加科技含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大行业领军人才或团队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建立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确保产业发展良种苗木需要。二是分季节、分环节开展大规模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茶农。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产业技术集成等的创新研究与推广。

5、加快茶文化产业开发,提高普洱茶产业化水平

发展普洱市普洱茶产业,要找到普洱茶文化与普洱茶经济的最佳契合点,这方面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强化文化品牌的主导地位。将普洱茶打造成文化品牌,让其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更多人广泛接受的生活时尚和文化消费。其次,在注重文化层面的营销、包装和宣传的同时,准确地对市场定位。从不同消费者群体所关注产品的特性(如美誉度、使用过程等的情感满足度等),充分融入普洱14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茶饮文化、茶马文化,从而在产品包装上要充分体现普洱茶文化的特色,塑造古朴、淡雅的茶文化特色。同时,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和传播手段,使普洱茶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同时,加快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根据普洱茶文化的资源特点,挖掘和发展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方面普洱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原始古茶树、古茶园、古茶山及栽培型千年古茶园,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方面,浓郁的民族性和马帮文化为普洱市茶文化所特有,此外,普洱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以及茶歌茶舞、古老神秘的加工方式等也都是有丰富内涵的旅游项目。

6、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是提高茶农组织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随着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深入,它的作用和生命力将越来越突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进行产品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才能发挥规模效应,产生规模效益。同时,积极吸引区域性龙头企业参与茶叶企业合作社的组建,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完善茶叶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引导茶叶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制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品、白文祥、杨柳霞、张惠、刘勤晋:普洱茶产业发展和市场现状[J].中国茶业,2006,28(4).

[2] 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 鲁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6).

[4] 蔡文清:疯狂的普洱[J].市场,2007(7).

[5] 段新友: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考[J].中国茶业,2012(9).

[6] 朱仲海:北京茶叶市场消费调查报告[J].茶世界,2007(9).

[7] 毛加红:有文化才有茶魅力[J].中国经济周刊,2007(14).

[8] 杨显鸿: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业,2012(4).

[9] 周淑兰:龙泉市茶产业现状和“十二五”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茶业,2012(3).

[10] 奚国泉、李岳云: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