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排名最末,但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每一篇章都散发着或浓或淡的茶香。文人雅士把琴棋书画诗酒茶谓之七宝,唐代刘贞德总结出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的茶之十德,个中氤氲的炊烟之香,丝丝缕缕全是出入尘间的滋味。
古代最早采茶是用来嚼,然后用来治病,进一步发展到做汤喝,最后慢慢转变成饮品。文献中对茶最早的记载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当时没“茶”这个字,用的是“荼”茶文化介绍800字。魏晋时期日常生活便在“柴米油盐酱醋”中加入了茶的地位,至隋唐,茶业尤为昌盛。《封氏闻见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都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而佛道两家追潮流之风,尚清修之道,“茶道”文化也由此开枝散叶。宋朝以后,茶馆遍设各地,《梦粱录》有专节记载南宋杭州的茶肆。逾明而清,茶风益盛。
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儒释道三教对茶事的不同解释,其中《七之事》列举了唐朝之前著名知茶者三十余人,包括儒者、和尚、道士,以及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等。至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温庭筠的《采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等;再到茶花、茶叶、茶具、茶艺;从茶道、茶论最后到茶理……中国茶文化纷繁驳杂,蔚成大观。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品茶,有助于萌发友朋间奇思妙想之谈兴,也有助于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构思。“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杨绛语)。苏轼的诗、怀素的帖,无不充溢着无形的茶韵与茶趣,显现着文人士大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新芽”(唐伯虎),“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烧松翠鬣香”(文徵明),无不描摹出中国古代文人隽永平和的格调,读之令人荡去千古忧患,涤清尘世悲欢。“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元稹的这首宝塔诗,从首句一字一直写到末句七字,颇见文人趣味。苏轼也有一首回文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顺读倒读,都成篇章,亦令人击节。
观察这个“茶”字,是人,正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对草木的亲和融入,也是中国人面对自然与内心的直观写照。林语堂称:“每当酒香茶热,炉烟袅袅,泉水潺潺,则中国人的心头,将感到莫名的欣悦?他们的创造天才将倍感活跃,或在诗歌的韵律方面,或在瓷器的改良方面,或在园艺的技术上,常有一种新的发明,民族的生命乃复继续蠕动而前进。”林语堂能充分领悟中国人与茶之间那份性灵,以及一种“合理近情的态度”,同时也将茶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灵感载体,以及“艺术生活中的尤物”。林语堂还写出了中国人与茶在诸多方面“惟妙惟肖”关系,甚至推导出关于茶的民族性:“他们固饶有闲暇时间以清坐而喝香茗,悄然冷眼地观察人生;茶坊雅座,便是纵谈天地古今之场所,捧着一把茶壶,他们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委婉而通透地洞观了民族性里的“圆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断不可少。”周作人此语,独得我心。茶虽苦,却有野香;水不佳,但有禅味。嗜茶之人以“苦”为趣,以“静”为趣,以“凡”为趣,以“放”为趣,隔着一杯苦茶,直面苦乐参半的人世,多半会对世界生发出更高远的省思与领悟。
茶,和琴棋书画、花香器艺一样,起自趣味,近乎道术。茶事讲究礼节、讲究仪式、讲究意境、讲究器具、讲究品饮,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都有礼法、规则。茶圣陆羽穷三十年之精力创立茶道,把儒道精神浓缩于《茶经》一书,清幽茶韵,流荡古今。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也深谙茶性、茶品、茶味、茶德,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意蕴,诗中的“茶道”,正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林语堂)。一个人在气定神闲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造化与万物的气机,才能品尝出茶的滋味。“禅茶一味”,是说“修禅”和“饮茶”悟之皆深邃、精妙,其目的、旨趣、功用、追求相通。两者都是修身养性,是对心之。于“茶道”中“精行俭德”,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叶精清、淡洁、涤烦、致和的修养功夫。如此这般静寓于一方斗室,思接千载,养清幽之气,足以止世俗之沸。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墒、茶座、茶室、茶屋、茶肆、茶棚、茶寮、茶社、茶行、茶店、茶庄,形形色色,尤其江南水乡,更是茶楼林立。《儒林外史》里说南京,“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座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哪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的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肆的名字一般都取得很雅,如双虹楼、二梅轩、蕙芳轩、集芳轩、腕腋生香、丰乐园、品陆轩、雨莲、文杏园等。凭栏观赏,品茗谈心,人在世间烟火中,能如此在茶中寻静实属不易,谁能有这样的好心情,就是上好的清福了,更何况茶馆也可充当民间知识交流的载体,也是民间活动、会友的场所,更添一种茶饮之外的趣味。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从来佳茗似佳人,如若无事,邀一二知友,泡壶清茶,目的不是解渴,而是精神乐趣。闲坐啜茗谈天,常有青山翠竹、古寺寒月等幽雅环境相伴茶文化的精神内核,百忙一闲茶文化介绍800字,围桌而坐,泡茶品饮,水甘茶香。一边把盏对月,或临风听雨,一边谈古论今、下棋弹唱,别有风趣。
一部茶史,和国家的文化命运密切相连,不觉间还另有其飘蓬万里的使命。公元1191年,日本僧侣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日本开始遍种茶叶。公元1259年,日本禅师南浦昭明来中国浙江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茶道引入日本。大约同一时期,荷兰人把中国的茶引到了欧洲,从那时开始,欧洲人对整个东方文化的概念和认同,也彻底改变。中国茶尤其丰富了英国文化中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马蹄流转全球。茶道的“和、 敬、清、寂”,承载着“一碗茶中的和平”,广为后世所认同。
清明节前是新茶上市的高峰期,明前西湖龙井更是备受消费者期待。记者从京城茶商老字号吴裕泰了解到,目前头茬明前西湖龙井已经开采,今晚首批西湖龙井将乘飞机运回北京,明天就上柜销售。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西湖龙井茶是一个大概念,杭州的龙井、浙江的龙井
清晨,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可以帮助人们提提神,愉快开启一天的工作,不过有人说不管喝咖啡,还是茶,都会导致骨质疏松,真的是这样吗?还有不少年轻人爱喝可乐等碳酸饮料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否也会对骨骼产生危害呢?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孙健斌做出了解答
百姓“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若能将品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时代洪流中偶享慢生活,岂不是种极具雅致的奢华?《中国茶日历》(2019年)便是将茶文化融入生活的精心制作。一日一篇,见微知著。分为名茶、茶具、品饮、茶疗、茶诗、茶画六大主题,
每到周末,痴迷于传统茶文化的微一都会想法组织各式各样的茶文化交流。其实,微一曾是一名媒体人,后来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创办了传播茶文化的原创新媒体——茶传媒。 找场地、找老师……能做年轻人参与为主体的茶文化交流体验活动让她充实而快乐。 进
中秋将至,做一期茶。总感觉茶禅花月,比月饼,更具中秋的味道。因为它们能带起人更多的思绪。茶又是其中,最切身的一种,可入口,可入肠,茶的世界既在肺腑内,也在天地间。小到一茶杯、大到一整座茶山。样样种种,都可延展出许多话题,并且滋养生命。正所谓
8月7日,在马连道路北京国际茶城满堂香·茶悦会的茶文化体验室内,一场由广外街道工委办事处和北京满堂香国际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道德讲堂正在这里精彩开讲。活动以“我为长辈敬杯茶”为主题,在茶艺师的引导下,30位平均年龄只有6茶文化介绍800字、7岁的青少
紫砂壶是人们熟悉的茶具,也是艺术品市场上的宠儿,这种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器具,凝聚了匠人的妙手巧思,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李昌鸿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紫砂工艺美术家,师从一代大师顾景舟,其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在传承紫砂工艺的同时,他也以其知识
2017年8月1日讯, 炎热天气里,品一壶热茶,闻淡淡茶香,解暑的同时,也给自己嘈杂的心营造一段静谧时光。茶品可按自己的喜好,不过喝茶和自身体质也有关系,喝对了更加有助于夏季养生。那么你爱喝的茶,真的适合你吗? 喝茶 安旭东摄 花茶 炎炎夏
2017年7月21日,北京,煮葉的环境非常日式,店铺空间很大,装修简约大气,满眼原木色,还在墙边设有几个相对隐蔽的小隔间,适合三五好友小酌消暑。 据说,这里是无印良品和星巴克联合出品的,有一种中性的慢生活氛围。 我去的那天,店里竟然年轻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