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馆里唱什么用,杭州茶馆唱的叫什么

  2024-06-17 15:02          0

关于相声的本门唱是什么,或者相声的“唱”是什么,相声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德云社经常在演出时渲染,太平歌词是相声本门唱,是说学逗唱里的“唱”,有旧社会不会唱太平歌词,就少拿一份工钱等等。,侯宝林大师这个说法归纳性比较强,客观上说也是一家之言,其他相声名家也有将唱戏中的正唱当“唱”的一种,歪唱则算逗。

古代有什么娱乐方式?

纵观古代娱乐行业发达的朝代,无外乎几个大一统的王朝,如唐宋明清几朝。普通民众的娱乐项目,相比于达官贵人,并不是很多,他们大部分的视觉都是在劳作,大多逢各种佳节之际,去趟城镇,感受一下城镇的繁华,看一看杂耍表演,游览个灯会,沿途买些好吃的。家底殷厚,达官贵人者,选择的娱乐项目就要多一些了,比如去听个戏曲,去知名的“风景”来一趟交友,去茶馆里品个茶,或者再下下棋,甚至去一些青楼找乐子。

再古代盛世期间,习武之人无用武之地,他们的日常娱乐无外乎射箭、打猎、摔跤等而文人们,玩的就文雅丰富多了。古代的文人们,大多喜欢结伴出游,寻访名山大川,拜访各地名士。或者三五好友聚于青楼之中,旁边女子小曲轻弹,文人们煮酒畅饮,喝到兴处,对吟赋诗,相当自在。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许多运动型娱乐。 比如宋朝时期的蹴鞠,将门弟子喜欢玩马球(骑着马拿着杆击球),也有类似于保龄球的运动。

古代人一般有什么娱乐爱好?

一,古人的娱乐爱好是丰富多彩的。说到古代人有什么娱乐,不禁想到巜史记》中对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有关娱乐活动的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其民无不吹竽丶鼓琵、击筑丶弹琴、斗鸡丶走犬、六博`蹋鞠者”。由此看出,早在战国时代,从宫庭到民间娱乐爱好己丰富多彩了。二,古人的娱乐爱好也是因人而异的文人墨客聚在一起投壸对诗;习武之士相邀拉弓射箭一比高低;普通百姓,劳作之余,聚在一起说说聊斋或是下下象棋;富家小姐,深居闺房琴棋书画消磨时间,农家女子闲暇之余结伴玩玩"跳方”丶“拾石子”的游戏;农家男孩聚在一起"打王八”丶玩"转耳”。

三,古人娱乐活动节丶时不同(1)因节而异。正月十五扮玩艺;清明节放风筝丶踏青丶荡秋千;八月十五赏月丶放灯,等等,每个传统节目都有不同的娱乐内容。(2) 因时而异。农村到了伏天,农民开始歇伏,晚上请个说书先生,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听的津津有味,那真是一种享受;冬天田里沒话,村里戏迷们请个教戏的先生,排练一冬,年初一开台,直演到初五,庄里乡亲品味着台上老少爷们自己演的戏,那真是其乐融融,别有一番感受。

为什么郭德纲说,说学逗唱的唱是太平歌词,高峰却说唱是太平歌词和数来宝?

先说答案:因为郭德纲和高峰,一个是商人,一个是艺人。关于相声的本门唱是什么,或者相声的“唱”是什么,相声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其中郭德纲坚持的观点是,相声本门唱是太平歌词。嘻哈包袱铺高晓攀他们坚持的观点是,相声本门唱是数来宝。大逗相声李寅飞说的是相声本门唱并非只有太平歌词。而在德云社内部,高峰说过相声本门唱是太平歌词和数来宝,好像孙越也说过类似观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说得对呢?如果说德云社和嘻哈包袱铺他们存在竞争关系导致观点不同的话,那高峰可是德云社内部的人,他和郭德纲谁的观点更准确呢?一、相声所谓的本门唱,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太平歌词并不是相声的附庸,人家其实是一种单独的表演形式,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道情”,稍早可以追溯到“岔曲”,最晚则是起源于莲花落。

旧社会有专门的莲花落艺人,比如著名的“抓髻赵”赵奎顺就是其中翘楚,他给慈禧太后唱莲花落非常受宠,除了李莲英之外的很多太监都跟他学,慈禧赐赵奎顺一个腰牌,上面写着“万寿无疆,太平歌词”,这也是太平歌词名字由来的最权威说法。可见,太平歌词从来就不是相声行业专属的东西,谁都可以唱,没有行业限制,很多杂技艺人和卖大力丸的有时候也唱太平歌词用来圆粘。

那么,什么是所谓的相声本门唱呢?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争议,或者说压根就没有标准答案。相声在旧社会是口口相传的东西,门派很多,也没有行业标准,所以师父不同,说法也不同。像侯宝林大师在他的著作里就归纳过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十二门技艺,其中唱的技艺就包括了开门柳,太平歌词和数来宝。但是,侯宝林大师这个说法归纳性比较强,客观上说也是一家之言,其他相声名家也有将唱戏中的正唱当“唱”的一种,歪唱则算逗。

说简单点,相声行业从诞生起就没人规定过相声的本门唱就是太平歌词,由于大多数艺人都是师父口口传授的,所以基本上是师父说啥就是啥。德云社高峰说太平歌词和数来宝是相声的本门唱,这个说法没毛病。一句话,这玩意就没有标准答案。二、太平歌词是德云社的营销手段太平歌词在旧社会的曲艺界曾经流行过,相声艺人和其他卖艺艺人“圆粘”也就是招揽顾客时经常会用到。

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太平歌词逐渐没落,因为当时大多数相声艺人不是进了戏院就是进了茶社,撂地圆粘的艺人越来越少。在茶社和戏院里相声艺人是不需要圆粘的,也就不需要唱太平歌词。到了五十年代,相声艺人都进了曲艺团,更没有撂地的人了,所以太平歌词开始消亡。再加上,太平歌词本身比较简单,艺术门槛很低,用马三立和赵佩茹的话讲就是不值钱,传承的价值不是很大,所以只有少数相声艺人如杨少奎和王本林等人才有意识地保留了一些太平歌词技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衣钵后来被刘文步和王双福继承下来。

这两位也分别是天津市和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词传承人。除此之外,天津相声艺人佟守本的贡献也很大,1999年他首次在天津众友相声团登台演唱了太平歌词《秦琼观阵》,让太平歌词这门技艺重见天日。佟守本还搜集和编纂了首部太平歌词著作《中华太平歌词珍本》,收录了104段太平歌词唱本。德云社最早的表演内容是没有太平歌词的,中间应该有刘文步等人的传授,于是这项技艺也在德云社开始演出。

由于太平歌词在全国绝大多数相声舞台已经失传,只有天津部分茶馆才有,因此德云社就将这门技艺进行了修改和包装,当成了一种营销手段。所谓修改主要是指修改太平歌词的部分唱词和唱法,这样一来就显得德云社的太平歌词与众不同,事实上,真正正宗的太平歌词是刘文步和佟守本他们唱的那种,德云社的太平歌词严格来说并不正宗。

所谓包装主要是指德云社将太平歌词捧上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比如,德云社经常在演出时渲染,太平歌词是相声本门唱,是说学逗唱里的“唱”,还有旧社会不会唱太平歌词,就少拿一份工钱等等。而德云社的一些粉丝还将太平歌词神化成很难学,很多相声演员都学不会之类。实际上,上文说了,相声本门唱是什么,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连德云社内部都没法统一意见。

另外,上文也说了,太平歌词在旧社会就是招揽听众用的,听众听相声要花钱,听太平歌词免费,而相声艺人圆粘的手段也不只有太平歌词,数来宝、白沙撒字、十不闲都可以。其中太平歌词的技术含量是最低的,就是两句调来回倒腾,所以马三立赵佩茹才说那玩意不值钱。就因为太平歌词不值钱和不唯一,所以压根就没有相声艺人不会太平歌词就少拿一份钱的规矩,这个说法纯属商业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