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民族有茶,战斗民族俄罗斯咋喝茶

  2024-06-17 15:02          0

但在云南德宏有一种酸茶,你听说过吗?喝过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酸茶与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便是德昂族。其实,酸茶分为谷茶和沽茶两类。、烤茶虽好,但味道不适宜太浓,茶龄不足的人初次体验会有醉茶的危险。人们一般都会用陶罐来烤茶,也会有人用铁锅来烤茶,而佤族人的烤茶是直接将茶放在石板上烧烤。

有谁了解云南烤茶?是怎样的?

很高兴看到您的问题并且作答:所谓云南烤茶,顾名思义就是云南少数民族独特有的饮茶习俗,用陶罐烤茶,历史悠久,韵味十足,至今在以一些比较原始的村落中,还依旧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饮茶习惯。烤茶可以说是生活在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因为气候寒冷,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人们一般都会用陶罐来烤茶,也会有人用铁锅来烤茶,而佤族人的烤茶是直接将茶放在石板上烧烤。茶叶在烤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搅拌或者颠簸,待茶叶烤脆喷香后冲水开水饮用即可。烤茶的种类有很多,咸甜苦辣,就如百味人生,不仅是艰苦劳作的人民的能力来源,更是他们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烤茶虽好,但味道不适宜太浓,茶龄不足的人初次体验会有醉茶的危险。

古代的游牧民族为什么非要喝茶?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可能有人觉得游牧民族喜欢喝的是羊奶和牛奶,怎么会喜欢喝茶呢?难道如很多网友所说,他们是想喝奶茶?游牧民族喜欢喝茶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后茶叶就成了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贸易往来的重要内容,藏族甚至有民谚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游牧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此前金兔曾听闻一种说法,说游牧民族喜欢喝茶,是为了补充维生素,这种说法咋一听很有道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些游牧民族并不缺乏维生素,因为在游牧民族所生长的草原上,有着不少野生的可食用性植物,这些植物,不仅牛羊可以食用,人也可以吃,比如有野葱、野韭菜、苦菜、薤白、柳蒿芽、蘑菇等。那么,为什么茶叶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如此重大呢?新疆社科院蒙古族学者吐娜解释道:因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高山草原气候,常年干燥少雨,寒冷时间较长,于是,饮茶对游牧民族是很重要的。

游牧民族的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单宁酸有抗菌杀菌的作用,茶叶中富含的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对游牧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于经常食用动物脂肪的他们,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芳香油,不仅可以溶解脂肪,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的作用,恰好可以弥补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的不足。

除了降脂、提神,茶叶还可以中和羊膻味,甚至因为游牧民族经常与牲畜接触,难免会感染细菌,而茶叶有杀菌消毒之功效,就成了他们治病的良药。最重要的是,茶叶容易保存,携带方便,也方便食用。这一系列的优点,让游牧民族喜欢上了饮茶,有时候游牧民族为了茶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不得不说,中国的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直到今天,还流传着以茶会友的传统,逢年过节招待好友,想必很多地区都是以饮茶为主吧?。

中国有个民族,竟是茶叶变的?这种茶叶为何如此奇葩?

云南普洱茶江湖山头林立,品种众多,相信许多云南人乃至中国人,都品过、也见识过不少。但在云南德宏有一种酸茶,你听说过吗?喝过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酸茶与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便是德昂族。这个少小民族人口仅约两万,在我国主要聚居于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德昂人相信茶是自己的祖先,因为他们的民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有记载,“德昂族是茶叶变的,茶是德昂族的根”。

这,便是与众不同的酸茶。微纪录片《古老的茶农》,详细记录了酸茶的制作工艺。采回的新鲜茶叶,放入大木桶蒸20分钟;蒸熟后,摊开,晾干;挑选大小适中的新鲜竹子,砍成一节节竹筒,将内里洗净;茶叶入筒,层层压实,以新鲜芭蕉叶封口;然后,去到竹林中,挖一深坑,将装满茶叶的竹筒埋下;大约30—50天挖出,倒出茶叶;接下来,将发酵的茶叶放入石臼,舂烂、捣溶,再揉搓成球,压成薄饼状,再暴晒数日……这是德昂酸茶最古老的土坑酵法。

埋进土里倒也不稀奇,稀奇的是竟然还要舂烂、捣溶,这岂不完全破坏了茶叶的组织和形态?但是待品到芒市雅士居·阿四茶堂的酸茶时,却又见茶叶完好无损,一片片于壶中丰盈、妖娆的模样。其实,酸茶分为谷茶和沽茶两类。前者为普通酸茶,酸涩感较为明显;后者则比较高级,到公元12-15世纪德昂人的金齿国时期,基本为贵族专享,是地位的象征。

“野韵德昂山·金齿沽茶”,据说便是沽茶中极品,市场价最贵时能到一公斤八九千元。品之,酸味极淡,淡到不易察觉,而回甘浓郁,依稀又带着一股幽幽的糯甜。年迈的杨腊三师傅,是还能熟悉掌握制茶技艺的为数不多的族中老人之一,年轻一辈中有志于此的也并不多,赵腊退算一个。他拜杨师傅为师已经好久,但对于蒸、埋、舂等古法制茶环节中的火候、光照、水分的把握,还远不敢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