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凉 2007年第9期

  2024-06-17 15:02          0

  一个山头一个神话
普洱茶品网
  
  老班章已经是普洱茶的一个神话。这个一下雨就因道路不通而与外界隔绝的村寨,却制造出茶价7年涨百倍的神话。
  村长向外界描绘的轨迹是:2000年,勐海茶厂收购班章一级茶菁的价格为每公斤8元钱,当时主要是嫌它的茶芽过于硕大,色彩也不理想,所以收购价格比外边的茶还低。2001年,每公斤涨到11元至12元。2002年,每公斤突然涨到80元至120元。接下来,2005年120元至180元,2006年180元至400元,2007年春茶每公斤飙升为800元至1500元。
  老班章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故事,虽然2007年年初当地政府规定班章茶价不能低于300元,但当地居民约定的最低价却直升至700元,违令者会被全寨人看不起。目前班章村委会规定,茶叶只许拉出,不准拉进,以防止外来茶叶混入。他们在通往老班章寨子的4条公路上检查,由每家每户派人轮流值守。
  虽然班章茶一年仅仅产出二三十吨,然而一个山头却拉动了整个布朗山的茶价。在出名的茶区,每一座山都有人炒。易武茶主要是台湾人在收,景迈主要是日本人。“用一个山头拉动整座山,用几座山拉动整个产业链。这绝对是超级操盘手的手笔。”
  一种文化一场炒作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香港人将自藏的一批老普洱茶运至台湾,引发了台湾的普洱茶尤其是老茶热。
  2000年前后是台湾普洱茶的最盛期,但嫁接在所谓减肥与保健功效之上的普洱茶,脱离本身的品饮价值,市场畸形发展,到2001年台湾市场崩盘。
  接下来,普洱热被转移到大陆。一些台商派人深入云南村寨和供销社收购老茶,有的老板派出上百人,收购一片茶支付一元劳务费。从此普洱茶开始升温。
  2002年后,一些台湾茶人开始在思茅等普洱茶产区宣讲普洱茶文化,逐渐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普洱茶文化运动的“接力棒”由此转到大陆人手中。
  2005年和2006年,先后由99匹马组成的马帮,分别前往西藏和北京。今年4月,3件故宫馆藏的“百年贡茶”和哥德堡号沉船茶样,被隆重迎回西双版纳。
  2006年10月,由70余名专家、学者、记者组成的“2006茶马古道国际文化之旅”踏上征程历时40余天,行程12000多公里。
  2007年4月7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同期举行的还有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第二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5天后,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在西双版纳召开。4月20日,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沧举行……
  2004年以来,十余种此类会议在云南省内外举行,歌星、名人被请来宣传,普洱茶形象小姐、全球普洱茶人等评选活动也甚嚣尘上。
  一边是普洱茶文化交流活动如火如荼,另一边普洱茶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
  2007年4月初,云南省思茅市已经一派繁荣,迟来的雨水将春茶大量上市推迟到这个时候,前来收茶的客商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宾馆,成串前来收茶的外地越野车挤满了山间小道。一大早,五六个采茶人同时爬上一棵茶树采摘,收茶人在树下或坐或站,焦急地等待春芽被摘下来。而其中一个县,成群结队的村民涌入山中采茶,因为树高,一些人就干脆把枝条砍下来,更有村民把小的古茶树直接连根拔起,移栽到自家的茶园中,很多移栽的古茶树都无法成活。在3个月内,当地上千棵古茶树受损。
  “政府搭台,经济唱戏”,云南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说,这是近来中国茶叶界最成功的一次运作。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普洱茶正因为有了政府主动,有了企业和社会的自觉参与,才这么快火起来,“按思茅市市长的说法,这不能称为炒作,而应该是运作”。
  
  一群商人一场战斗
  
  2007年5月的一天,广州芳村大道西。
  这个在地图上很不起眼的方寸之地,坐卧着南方茶叶市场、广东芳村茶叶城、山村茶叶城、承鸿茶世界等近十个茶叶、茶具以及茶工艺品销售市场,经营户近4000家,年交易额超30亿元,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商户最集中的大型茶叶集散基地。
  现在,芳村茶叶市场已经成为广州“富人区”,其中“普洱热”贡献最大。“在芳村茶叶市场卖茶叶的,3年前几乎全部骑自行车,现在一辆辆宝马车停在档口。”如今,芳村茶叶市场99%的商户已转而经营普洱茶,而3年前,普洱茶只占芳村茶叶市场份额的15%。
  从上午8时半开市一直到晚上8时闭市,全天门庭若市人流如鲫,许多炒茶人在下午4~5时到达芳村茶叶市场,市场里已经车满为患,一些“熟门熟路”的炒茶人则将车开到附近一条小巷里停泊。停车场里名车多不胜数,奔驰、宝马、别克数量不少。而车牌号更是五花八门,粤B、粤E、粤F、粤H、粤S、粤T、粤X、粤Y,还有赣字头、渝字头的,甚至还有公检法专用车。
  李老板是福建专业炒茶人,春节过后,他就驻地芳村,“我准确的身份应该是福建那边老板的顾问,兼业务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手将这一带转个遍,并在该出手时收货发运。
  一个茶叶店前,李老板停下来,“这个牌子的2007年新茶,一到市场每件叫价就超过2万元。”他突然俯首过来:“这个牌子的茶,茶商向茶厂交纳一定的加盟费,就可成为经销商,据称加盟金额高达1000万元。茶厂与经销商协定的规矩是:一级经销商稳挣4000元/件,二级经销商挣10000元/件,这样,如果一件出厂价为5000元/件的普洱茶,到了市场至少要价19000元/件。”
  “现在的茶市和股市一样,由茶厂、经销商联合做庄,操控大盘,小买家只是跟着大户跑,茶根本没有卖到消费者手中,更不用说被喝掉了。”这时,一位福建老乡过来,李老板迎上去搭讪:“你拿的100件货,2400/件,现在已经升到4500元/件了,发啦!”不想老乡一脸无奈:“是升了,又怎样?他们现在才给了我12件货,其余的都压着没给,能挣得了多少?有的人更惨,同样是订100件,现在才拿到5件。我能拿到这么多,已经算是给面子了。”
  于是,一个“集体做案”的秘密昭然若揭,“经销商通常的做法是先推20%份额的茶品,而这20%,实际上只是在厂家与经销商内部运转,他们不断地‘出手’、不断地‘回收’,价格就被成倍地‘叫’上去了,这种控制卖出数量,造成市场缺货假象的行为,在业内叫做‘捂盘’,待价位升至理想阶段,再将其余80%的货推出市面。”李老板掰着手指,说整个茶叶链的毛利是:20%是茶农的,30%是小厂商的,15%是大厂商的,一级批发商是30%,100%~200%或者更多是经销商终端赢利。
  销售商抱团出击,小散户同样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们结成小团体合作入货,共担风险。“‘小团体’人数大概10多人。再扩大一点,还有‘大团体’,像会员制的机构,小的有20~30人,大的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些人大都玩的是同一牌子的货,可以相互交流分析市场走势,也可以内部转让货品。”其实,更多的炒茶“大团体”是隐性的,成员互不见面,实质操作权掌控在茶商手中。出货入货由茶商作中介联系、协调,这样茶商除了可以先挣第一重利润外,还可以再挣货物“中转费”。
  虽然茶商吃了“中转费”,但炒茶人仍乐在其中,因为货物只有流通才能赢利,他们看中的是“营销链”。“他们都只是为了挣点快钱,‘营销链’大,出手快,省心。”
  
  一套制假一次洗牌
  
  “一帮温州商人在大肆抛售下关沱茶,今天价格已经跌至310元/公斤――广东茶叶市场,茶价全线下跌”,4月20日傍晚,一则爆炸性消息犹如洪水猛兽般扑向茶界,而就在前一天晚上,一帮茶友聚会时还在讨论“大益今天升到2.2万~2.3万/件”,殊不知第二天,大益快速下滑至1.7~1.8万/件,仅仅一天之隔,损失数十万,甚至过百万的人比比皆是。

  其实,这只是拉开了2007年普洱茶大跳水的帷幕,此后,“阴跌”成为茶商、玩茶人高频率扼腕感叹之词,随着神话的破灭,神话升腾中的“灰色伤疤”被一一揭开。
  掺假。“我4月到云南,不仅发现晒青绿茶被压成普洱茶,而且红茶、白茶和烘青绿茶也被压成普洱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最早质疑普洱茶市场究竟能走多远。
  李老板则指出,一些茶商也往往耍“以次充好”的手段,明明是7级或者10级的茶叶,但是在制作茶饼的时候,在外面“洒”上一层3级的茶苗,然后就以3级的茶饼价格出售,这样价格往往相差一倍左右,而且一般7级或者10级的普洱茶几乎没有升值空间。
  烘干。传统的普洱茶加工要求毛茶干燥要以日光自然晾晒,这样才不致损害茶叶中的有用物质,但“晒场每平方米约晒1公斤毛茶,天气好要晒1天才干,如遇下雨天,茶叶长得快,毛茶又难晒干”,于是,利用烘干机高温烘干成为上选,“为赶制茶叶,机械厂都卖断货了。小功率烘干机一台1.28万元,每小时可烘干茶叶10~15公斤,现在全都卖断货了!雨季一到,买烘干机的人更多,要买的话最好是提前一个半月订货。”
  其实,云南省茶叶公司有关普洱茶原料的文件规定,必须使用晒青加工工艺,不得在普洱茶中拼入烘青、炒青或用其他工艺加工的原料。“最适宜的温度为37℃,极端温度60℃,超过60℃会使酶迅速失活――烘干机让普洱茶失去生命,只会越存越苦。”
  做旧。普洱茶越陈越卖钱,于是,一些茶商便在“陈”上做起了文章。
  “湿仓”是一些茶商为了让新鲜的普洱生茶能提早饮用,马上见利润,把普洱生茶存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地窖、防空洞、土房等地,因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容易促成茶叶麴菌的孳生,加速陈化。但是,湿仓普洱茶完全破坏了茶叶纤维,改变了茶叶原有本质。一些茶商甚至将茶品搬进云南、贵州等地湿度高的溶洞,加速陈化,借此炒作年份。
  而较“湿仓普洱”更有甚的却是“发水做旧”。在广州,一些厂家将一盘盘喷洒了水的生茶和装了水的容器摆进铁箱,然后放在高温下暴晒,如果觉得铁箱未够高温高湿,就再往炙热铁箱淋水,反反复复操作,以求让普洱茶快速“变旧”。
  而有些“做旧”更为荒唐,厂商将做好、加工好的茶重新拿去蒸,之后,丢到已经是关闭的砖窑、瓦窑里给蚂蚁咬,咬到茶叶烂了、纸也烂,再重新晒干,于是说“这是老茶,茶已经有点腐烂,因为老了、存的时间长”,“有些人甚至用高锰酸钾水浸泡茶叶,一方面茶叶腐烂更快,另一方面颜色较通透、明亮。”
  现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普洱茶的“灰色”操作,其实,任何行业都会在市场成长期滋生各样的“溃疡”,而仅仅剔除“溃疡”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下一个“神话”前不再迷信。
  
  一场盛宴一座悬崖
  
  1636年荷兰爆发了“郁金香泡沫”,370年前的荷兰全民追捧郁金香。这种在当时欧洲价格昂贵的稀世花卉,在热炒之下难抑投机,价格几个月内飞涨20倍。最疯狂的时候,一个还没开花的球茎能顶上一幢小别墅。不少荷兰平民,省吃俭用攒钱买郁金香,皆为暴利而疯狂。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郁金香价格狂泻90%,很快跌到了普通洋葱的价格,许多人倾家荡产。
  就在一年前,中国的兰花也历经同样的命运抛物线,最后,“炒兰族”不过是玩了把“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价跌停鼓时,来不及抛出的“传花人”则被套牢。
  如今的普洱茶,从去年开始价格一路蹿升,到今年4月突然跳水,普洱市场一时间回荡撕心裂肺的“死了都不卖”的悲歌。
  兰花、普洱茶、认沽权证、房价……一个个被人为地被抛到半空,炒作原来可以制造神话,而那些可供炒作的条件才让一个个神话得以升天――“数量上稀缺、限量,或存有增长周期”:城市建房有限,普洱一年一季;“背景上具备理念或文化底蕴”:中国人“房――家――归宿”就是理念,普洱降脂降压减肥,以及中国深厚的茶文化情结,就是其神化的“底蕴”。但一场人为炒作的悬崖边的盛宴,终将曲终人散,到时,有人粉身碎骨,有人抚肚而去。
  普洱的神话正在破灭,无论是经销过程中带有暗箱意味的“捂盘”或“营销链”,还是制作过程的灰色操作,都将随着普洱泡沫的破灭而坍塌,关于“崩盘还是中途调整”的争论还在继续,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轮大规模的行业洗牌正在进行中……
  编辑 舒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