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经(六、誉满全球的祁红)

  2024-06-17 15:02          0

六、誉满全球的祁红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它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早已享有极其良好的声誉,世界上好饮红茶的,可以说无人不知。其实,祁红产区不只是祁门一地,在昔日包括至德(东至)和浮梁,产区遍六万方里的山地。浮梁产茶历史悠久,早已著名全国,从唐朝诗人白乐天在816年写的《琵琶行》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中,就可知道这比祁门出名。但是发展到红茶生产时,因祁门比较早,产量多,质量好,后来居上,所以就以祁门的产品为代表,而称“祁红”。

后来产区扩大,在安徽发展到石台、东流和黟县渔亭以北的地区,在江西发展到鄱阳、乐平等县,产地跨两省七、八县之广,出产的红茶统称“祁红”。过去国民党政府垄断祁红的运销。为便利于巧取豪夺,组织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由两省(江西、安徽)政府轮流当家,坐地分赃,抢去祁红生产的全部利润。

解放后,江西为发展红茶生产,划浮梁、鄱阳、乐平为新的红茶为,以浮梁为中心,出产“浮红”,因而“祁红”茶区缩小,现仅剩下安徽的东至(原至德、东流合并)、黟县、祁门、古台等县。

祁门茶叶生产起于何时,无史可考。从歙州司马张途在唐朝咸通三年(862年)写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推知在九世纪中叶,各地茶商就已到祁门经营茶叶生意了。当然祁门开始出产茶叶一定比这个时期早得多。

张途是晕样写的:“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经衣食、供赋役悉持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定二、三月齎银  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所谓“色黄而香”,是指饼茶,不是红茶。

据传说,祁门在1875年前盛啼绿茶,运往两广地区销售。这种绿茶大者模仿福建安溪茶的采制方法,因此叫“安茶”。在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建工夫红茶大量出口,获利甚厚。1875年,黟县余干臣由福建罢官回籍,因羡红茶多利,并欲借机剥削茶农,便在至德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福建制红茶的方法,试制红茶,次年在祁门历口设分庄,1878年又增设分庄于闪里,进一步经营红茶。

又据《农商公报》1916年3月15日第二十期政事奏折第一一九号云:“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祁、建(建德即至德),而祁、建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胡无龙为祁门南乡的贵阳市溪人,于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5000余亩,兴植茶树。光绪元年(1875年),因绿茶销路不旺,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首先筹集资本6万元,建设日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教导园户,四十余年,孜孜孜不倦。”

这两种说法不矛盾,时间相同,可以初步肯定为祁红开始的时期。当时绿茶销路不好,红茶畅销,市价高于“安茶”,相导仿制,势所必然。这个推动安茶改制祁红的生产变革,是有利于人民的。

祁红之所以这样著名,是由于它的外形内质兼美,特别是色香味三者俱臻上乘。如用品茶的评语来描写它,则:条索紧细秀长,有峰苗,香气馥郁,滋味醇和而甘浓,汤色红艳鲜亮;尤其是具有清高而持久的甜花香气,为世界上一切红茶所不及。

英国殖民主义者霸占印度、锡兰茶区时,曾大量生产红茶,抵制我国红茶出口,因此,当时我国近十个红茶产区都先扣衰败下去,惟独祁红仍欢迎进口。因为伦敦茶叶市场习惯用祁红与印度茶、锡兰茶拚各,以取其香气,台果没有祁红掺入,他们的红茶便很难受到欢迎。

过去我国输出红茶,都经洋商之手,他们为了从中攫利,一般都换箱改装,惟独祁红例外。祁红出口产地原包装为最上,改装就有与它茶拚和的嫌疑,国际茶叶市场就不欢迎。

祁红得天独厚,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茶树都生长在山上,云雾浓厚,湿润滋生,气温汪高不低,雨量充沛,土壤的理化性质符茶树生长的要求。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适中,滋味醇和,比印度红茶优越。主要成分与印度高级茶比较如下:

祁红与印度高级红茶主要成分比较(占干物%)

茶名

水浸出物

咖啡碱

多酚类化合物

祁红一级

祁红二级

印度大吉岭B.O.P

印度阿萨姆F.B.O.P

43.49

42.17

35.15

44.64

3.99

3.81

2.84

3.43

8.92

9.77

10.68

16.24

不但如此,制工也有独到之处。祁红有馥郁的香气,除了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要靠焙工的技术。因为很好的茶香,要凭适当的火候,经一定的时间,才能渐渐地散发出来。过去祁红茶区与其它茶区不同:收购湿坯,由茶厂工人掌握渥红技术和干燥技术。因此,香气较好,他们根据渥红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火温烘焙,对渥红和度已足的,采取高温快烘,急速破坏酶的活化,助长继续渥红。这样,就可以使化学变化相同,口质划一。另外,祁红毛茶加工,筛分精细,使外形整齐美观,内质一致。最后复火也很考究,茶叶盛入袋内烘焙,避免烟焦;烘笼盖闭,调和温度;低温久烘,减少芳香油挥发。所以,茶叶香气能发展到最高峰,成为形质兼优的名茶。

祁红在1907-1917年之间产量最高,祁门、浮梁、至德三县的红茶年产量共13万箱,约7-8万担。以后,由于政府和商人的剥削及帝国主义的侵略,祁红产量逐年下降,到解放前夕,祁红产量仅有2000多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发展祁红生产。1951年建立机械化的祁门茶厂,全县生产的红毛茶集中加工,因而提高了品质,划一了规格。1954年在祁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红茶初制厂,实现了红茶生产机械化,为新中国制茶史写上了新的一页。

1957年又从苏联进口一套新式的红茶初制设备,把祁门茶厂扩建成年产几万担的大规模红茶厂。1958年祁门茶厂提制的高级碎茶新产品,远销国外,深受欢迎。是年祁红产量已大大超过了已往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由于国际市场的需要,祁红产量基本逐年上升,1965年收购红毛茶6万担,1980年,11万多担。可以预料今后祁红生产将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