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八两足矣

  2024-06-17 15:02          0

到武夷山看“大红袍”,导游指着岩壁上的那一丛茶树告诉大家:“这茶一年只产八两”。是不是真的分毫不差就是八两,暂且存疑,但“大红袍”产量极少,则肯定无疑。论斤两,八两微不足道,然而千吨万吨别样的茶,恐怕也抵不上这八两。且别说单是“大红袍”的门票,不知已收了多少,倘若没有这八两,“千古山水茶”的武夷就要抹去一个“茶”字,其山水情韵、文化底蕴,又不知该减去多少。

  据说曾经也有人提出扩产“大红袍”的设想,但最终没有付诸实施。幸哉幸哉,要是“大红袍”走下高高的悬崖,广植于路边、溪边、山坡、野地,它还能有原来的品位吗?要是“大红袍”由八两变成八吨甚至更多,在整个景区乃至整个福建到处叫卖,它还能有原来的价值吗?

  不是所有的好东西都越多越好。一种名产,未必非得要占领全国多少份额。一家名厂,未必非得规模位居当地第几。同理,一所名牌高校,也未必非得校园的规模、学生的数量、教授的比例排上前头的座次,未必非得培养出来的博士生比某年翻了几倍,本科生比某年增长多少。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只有6500名学生,也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然而这里却推出爱因斯坦与纳什,推出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比普林斯顿学科门类全、师生数量多的大学多得是,但不知哪家大学能真正与之比“大”。鲁迅先生1926年与陈源论战时只是一名讲师,然而人家此前的著述,恐怕如今没有几个教授、博导可以与之比肩。一所高校要是拥有当年鲁迅那种水平的讲师,充数的教授减去一打又有何妨。博士在我的原先的感觉里是多么稀有的人尖,然而这几年却不小心就碰上一堆,这里面当然有真货,但也有请人帮助考试、请人代替听课的“经理博士”,也有把“同仇敌忾”念成“同仇敌气”、把“真知灼见”念成“真知勺见”的“局长博士”。这样的“水货博士”甭说与胡适之当年的那种博士相比,就是那时的大学生乃至中学生,恐怕也有不少并不比他们差。

  像“大红袍”这种得天独厚的国宝级名茶,要扩产谈何容易。即使它的种苗可以移植,那里的环境又岂能再造。硬要去扩产,结果只能是变味、走样、跌价。某地不是有一种名茶,被扩产到落入每斤毛茶收购价只有一两块钱的惨境,后来,烦心至极的茶农索性把茶叶焚烧了事。本来身价百倍的名茶,变成不值几文的垃圾。普林斯顿之所以能培育出那么多的拔尖人才,缘于这所大学高尚的人文精神与宽阔的包容胸怀,而这是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的结果,绝非某种“神功”可以“速成”的。不从育人的精神实质着眼,仅靠扩展校园、扩建楼房、扩大招生数,有时不但“扩产”不出人才,反而可能“扩产”出误事的庸才、蒙人的歪才。“教授满街走,博士帽满天飞”,便是时人对许多大学所谓“快出人才”的调侃。与之相映成趣的,一个省级作家协会每年会发展出数十名会员,一个小小的科研单位会发展出占全体科研人员百分七八十的高工。如此这般“多出”、“快出”的人才,“含金量”岂能不大打折扣。

  与其要八吨走了味的“大红袍”,不如要八两不变样的“大红袍”。真正的“大红袍”,八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