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息息相关,普洱茶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洱茶文化传承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有助于人们了解、发现、更新普洱茶文化,从而推动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普洱茶 茶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1普洱茶介绍
1.1 普洱茶的历史由来
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合名的,元朝时被称为“普茶”,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宋,极盛于清。普洱茶在唐代已成为重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清代入贡朝廷,声名鹊起,成为国茶名品。 经历千年的岁月流转使“普洱茶”积淀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
1.2 普洱茶分布
普洱茶茶产区集中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西双版纳茶区、普洱茶区、临沧茶区、保山茶区。
1.2.1 古普洱茶区域
古普洱茶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大部分县市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北缘及东南亚热带地区。
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产地,以“六大茶山”最负盛名。古“六大茶山”系指勐腊境内的曼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及景洪境内的攸乐。而勐海的南糯山茶山和思茅地区澜沧江境内的芒景、景迈茶山种茶历史也在千年以上。南糯山的当地民族5 7代之前就已存在,而芒景、景迈茶山的历史据当地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已有1300多年。
1.2.2 近代普洱茶区域
明清以后,普洱茶产地随着其生产繁荣而不断地扩大,除西双版纳、思茅两地州外,临沧、大理、昆明等地也相继成为普洱茶的产地。其中,临沧、风庆一带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97年)从普洱传入茶籽发展普洱茶。大理古时就是滇南普洱茶销往西藏的中转站和集散地,而就普洱茶的产生而言,普洱茶的产区是从普洱当时的管辖区域辐散开来的。
1.3 普洱茶种类
1.3.1 按发酵方式的不同分类
(1)熟茶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2)生茶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
1.3.2 按压制工艺的不同分类
(1)七子饼茶,又称圆茶,系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圆饼形,每7块包装为1筒,故名。
(2)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
(3)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边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
2 普洱茶文化介绍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乡各组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普洱茶的三味茶艺:清茶、烤茶、酒茶,以“清、敬、和、爱”的茶德,“和”为核心,体现出普洱茶艺的精髓:清茶表示尚礼达意、宾至如归;“烤茶”表示甘烈情浓、挚诚和睦;酒茶象征吉祥如意、共享康乐。
普洱茶除了增进人们身体健康,促进茶叶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普洱茶文化具有以茶雅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的功能。以茶雅心,可陶冶个人情操,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以茶敬客,可协调人际关系,思普区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会友,促进和诚相处,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3 普洱茶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
在景迈山脚下的一个山村,利用普洱茶作为媒介,形成了社区教育,以普洱茶搭台,教育唱戏,整个村庄的人重视保护古树茶,尊重祖先留下来的茶文化,每到收获季节,人们都要敬拜茶神,在这种祭祀活动中人们体会、感受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惠,从而学会感恩。
普洱茶文化进校园。2007年在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由学生自发创办了一所茶艺社,旨在弘扬普洱茶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通过此茶艺社更是增进了师生们的交流,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喜欢普洱茶,通过茶室这一平台,吸引了不同学院、学科甚至外校师生来此交流,并且不定期举办讲座,丰富了师生们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在圆通幼儿园,昆明市一幼等一级幼儿园,都有茶艺课,对普洱茶感兴趣的儿童进行一定的指导,有茶叶介绍、泡茶技巧等,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普洱茶及其蕴含的文化深深印入儿童的脑海中,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 普洱茶功能剖析
(1)文化功能:茶文化的弘扬,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2)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经济功能:有助于茶叶产地的农民增收,从今社会经济的发展。
(4)政治功能:举办的茶博会等茶叶交流会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
(5)历史研究功能:茶马古道的研究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唐秀萍.爱上普洱茶[J].中国林业,2006(10).
[3] 白木.少数民族茶文化[J].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5(1).
[4] 詹罗九.茶文化浅说[J].农业考古,1994(2).
[5] 郭金增.浅谈茶文化[J].中国食品,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