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昌宁:品味在草木间

  2024-06-17 15:02          0

提到云南的茶产业,人们自然而然会说到“普洱”。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云南产茶的地方远不只普洱地区。有那么一个地方——地处滇西,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如今正践行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茶业发展战略,走在产业化“兴茶”的路上,它就是云南省昌宁县。

6月的云南已经进入夏季,多雨,虽然已难见采摘春茶时的繁忙景象,但在雨雾缭绕中,仍可以静静感受“千年茶乡”的实至名归。

 

“后生”红茶享誉全世界

澜沧江流域是茶的故乡,扼其上游的昌宁,属滇西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地段,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也形成了晨雾暮霭的独特宜茶气候,再加上境内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为昌宁茶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昌宁被誉为“千年茶乡”,种茶的历史自然源远流长。昌宁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洪杰介绍,明景泰年间编纂的《云南图经志书》中记载,“与镇康间其勐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由此可见“千年茶乡”绝不是浪得虚名。

但与昌宁茶的悠久历史相比,昌宁红茶却是名副其实的“后生”。洪杰说:“1938年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开始制作‘滇红’后,昌宁与凤庆接壤的茶区的茶农逐渐开始了红茶制作的探索,但一直未获得突破。1955年,中茶总公司、云南省公司正式派人到昌宁洽商昌宁茶叶青转红事宜,并从安徽、凤庆等地请、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培训指导昌宁红茶制作,一年内在漭水温泉、右甸、达丙等地共建成了红茶初制所21个,昌宁红茶也开始正式起步了。1958年,昌宁县红茶厂实行边建厂、边加工措施,年内生产了精制红茶2463担,首批出口昌宁红茶123吨,真正开创了昌宁红茶生产的历史。”

 

“这可是我们亲手建起来的仓库。这些木头都是我和老伙计们一起上山去砍、去抬回来,又一起做木活建起来的,那个时候我才17岁半,干活有劲得很。”谈起昌宁红茶、昌宁红茶厂及老仓库的历史,70多岁的原昌宁县红茶厂退休工人徐武云如数家珍。看着年轻时的“伙伴”,徐武云仿佛又回到了50多年前的青春岁月。他说,这个仓库是当时请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当时一起进厂的人,全都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全县仅有一辆车子,也给了昌宁红茶厂,用来运这些木头。这些木头都是靠职工、小青年到30里以外的山上去砍、去抬。把木头抬到车子可以走的地方,再拉回来。

虽然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这座“浸满了昌宁红茶香味”的仓库依然在“服役”,大的仓库每间可存70多吨,小的也可以存放35吨,所有的仓库同时可以存放1500吨茶叶。徐老爷子介绍,那个时候采下茶来,用人背马驮在各个生产队集中加工,茶厂收上来以后再精加工成滇红。

自20世纪50年代全面“改红”后,昌宁就一直是滇红的重要基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高峰期时,最高年产量曾达2060吨,出口俄罗斯、波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因为红茶,昌宁也走入了国内外茶界的视野。

比比皆是的古茶树

千年茶乡,怎能不看茶山。沿着环抱昌宁县城的蜿蜒水泥路,我们走进了茶的海洋:从西山新华村千亩水浇地茶园,到达仁村、光山村、松山村“茶叶万亩亿元示范村”,再到澜沧江畔漭水黄家寨村的古茶树群,迎面扑来的都是景色如画的茶园。

一阵急雨过后,温泉乡光山村的万亩茶园里有了零星几个采茶阿婆,她们穿着雨披、戴着斗笠,迅速将茶树上的一芽二叶摘至背篓中。“这几天总下雨,眼看着茶树上的绿芽再不摘就老了,现在雨不是太大,我们就抓紧摘一些。”阿婆质朴的话语道出了茶农对茶的怜惜之情。我们沿着茶园中铺设的观光游览曲径一路向前,突然雨又急了起来,于是赶紧跑到茶农盖起的休闲喝茶的亭子中避雨。亭子中还挂有匾联,其中一副对联写道:“园中种下春夏秋冬,壶里常泡天地日月”,写得朴实又充满禅意。望着一行行的茶树,温泉乡副乡长禹晓宁告诉记者:“茶园中间种了甜樱桃,春天樱花盛开,夏天果实累累。这不仅让茶园更漂亮,每亩还增加了两三千元的收入。”眼前的光山茶园已不是一块普通的茶地,而变成了一个充满农业文化和农业艺术的景观。

 

要说昌宁的茶树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古茶树比比皆是。人们把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称为古茶树,我国的古茶树大多分布在云南,十分罕见,但在茶乡昌宁,古茶树就散布在堂前屋后,最老的茶树已经超过1600年。温泉乡联席村,就是因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茶树出了名。

俗话说:“上山上水出好茶”。位于昌宁西南温泉乡的联席村平均海拔1900米,年均气温约14℃,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这里生长的古茶树茶叶氨基酸含量高,咖啡碱含量低。用古树茶制成的红茶,茶汤水色红艳明亮,芽形秀美,喝起来回味醇厚,香甜绵长。

据禹晓宁介绍,联席村境内约有3000多株古茶树,树龄最长的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也因此被称为是昌宁古树茶的发源地之一。

联席的古茶林星星点点地分布在村落中。远远望去,一株株斑驳苍老的古茶树掩映着农家新建的小楼间。有人说,来到联席村,面对千年古茶,100个人站在这里,会有100种想法,得出100个答案,因为这里的古茶树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这些栉风沐雨的古茶树,每天吸纳着来自大自然的天地精华,催生着千年茶香,也装点着乡村的美丽。

当我们漫步在联席村落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那浓浓的让人沉醉的绿,还有村民们和古茶树之间相依相偎的真情。据说,即便是古茶廉价的年代,联席人也从不砍伐古茶树。

如今,联席村古树茶的幽香已弥散到五湖四海,这一芽二叶发酵成的天地精华,也成为了温泉乡乃至昌宁县的一张名片。据悉,去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下,联席村依托古树茶资源优势,组建了昌宁县千年红古树茶专业合作社,开始打造古树茶品牌。

 

目前,温泉乡已经出台措施,划定古茶树保护区,开展古茶树资源调查,并将重点打造茶文化。

形成合力打造昌宁红茶

每到茶叶采摘季节,昌宁大大小小的宾馆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

但茶商眼中这只是表面上的繁荣。据介绍,昌宁县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公司只有30多家,而大部分都是茶叶初加工企业,小作坊更是数不胜数,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混乱,在竞争中定价差别大。

如何整合家乡的茶叶市场资源,提高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帮助茶农增收?昌宁县很快作出了注册“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决定。

“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统一标准的制定,要在春、夏、秋不同的季节采集茶叶去检测,仅这一项就耗费了一年多时间。还要到不同的地方采集土壤,工作人员成了‘土专家’。”洪杰说。今年5月,“昌宁红茶”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加之去年《昌宁红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对茶园标准化建设生产做出了明确的指导,包括要求农户茶园内不准施用农药,改用黄板和灭虫灯来灭虫;每年定期对茶农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接下来就是统一标准、形成合力、突出品牌效应、掌握定价权,走上提质增效的道路。”虽然还是愿景,但洪杰坚定的眼神却对昌宁茶产业的未来充满着期待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