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读茶的饱满度,茶汤饱满度是什么意思

  2024-06-17 15:02          0

什么是“饱满度”?茶汤的“饱满度”,又可以指茶汤的“厚薄”,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与否的反映。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是两个概念,先说“浓淡度”,“浓”和“淡”,是人饮用时一种味觉上的感觉,不是茶汤的“饱满度”。通常我们在感受茶汤的时候,会用“饱满”和“浓淡”来形容,那么,这两者是一回事吗?又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浓淡度”?浓淡是指某种味的强度。

什么是茶汤的“汤感”?

我仅以黑茶六堡茶为例,结合个人品饮体验以及与茶友交流,来阐述我个人对“汤感”的理解。“汤感”是品饮六堡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感觉:指茶汤对口腔造成的除了滋味和回味之外的触感,如厚薄(饱满度)、粘稠感、粗糙感、细腻感、滑度、软度、纯度和燥感等。“汤感”的表现有哪些?厚薄:又称“饱满度”,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与否的反映。

主要表现是茶汤进入口中时,人感受到茶叶析出的内含物质的丰富度,不同的味道是否和谐地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醇厚的茶汤观之品之就能感到浓稠的胶质感,在滴落时汤感较好,如油一般浓稠,饱满醇香。粘稠感:指的是茶汤像米汤一样的有粘稠感,一款好六堡茶粘稠感更为明显,茶汤在口腔中流动时,茶汤有很细腻的质感。

粗糙感:口中某处仿佛被附上一层粗粗的东西,如果粗糙感不明显并且停留时间短,那就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六堡茶有一定的收敛性。若粗糙感强烈并长时间不退,让人感觉不舒服,那很可能是茶的品质有问题。细腻感:相对于“粗糙感”而言,就好比磨砂的和磨光的,给人不同的质感,汤感细腻的茶汤,从入口到口腔流动,都给人柔和、细腻的触感。

通常汤感细腻的茶汤,顺滑感也明显。滑度:指茶汤柔和醇滑的感觉,含在口中时有一种至柔感,好像一杯纯度很高的豆浆。滑度高的茶汤在吞咽时感受最为明显,没有丝毫的阻碍感,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让人觉得舒顺亲切,心神舒适安定。多见于品质好的六堡老茶中。软度:指茶汤从入口到滋味突显的速度。滋味出现得越慢,说明茶汤越软。

将茶汤含在口中时,软度高的茶汤没有明显的苦涩味,而等茶汤咽下后才慢慢呈现出。而软度低的茶汤一入口就呈现出明显的苦涩味。纯度:纯度是黑茶发酵工艺精湛与否的重要指标。纯度好的六堡茶汤喝起来是非常干净舒服的,而混有杂味、异味的六堡茶是纯度不好的表现。燥感:喝完茶后感觉“锁喉”、“喉部干燥”。哪些因素影响“汤感”?小编通过查阅资料,并与资深茶友交流,总结了影响“汤感”因素的几方面因素包括:原料、工艺、存储和冲泡方式等。

原料:不同季节的原料做成的六堡茶“汤感”也不一样,如春茶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藏,其茶氨酸含量高,甜度、鲜爽度高,苦涩度较低,因而顺滑度高,韵味饱满;而夏茶的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苦涩度相对高,对味蕾的刺激性相对较大,喝起来感觉比较浓,若浓到化不开的麻口,粗糙感就比较明显。此外,原料的等级(老嫩程度)不同,“汤感”也会有差异。

工艺:茶汤的“厚薄”是由其内在物质成分决定的,元素分解、转化、聚合的越多,茶汤就更醇厚。在制作过程中,若茶叶元素没有得到充分地转化,则可能出现茶汤“汤感”偏薄的现象。此外,“汤感”差异比较明显的是,现代工艺六堡茶(厂家茶)相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农家茶),“汤感”更为细腻、粘稠、醇厚。存储:对于后发酵的黑茶六堡茶来说,储存的环境和时间都是影响六堡茶后期转化,即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汤感”。

环境方面,温湿度的影响尤为明显,温湿度相对较高的环境,茶叶转化相对较快,反之较慢,因此呈现的茶汤也不一样。此外,存放年份不同,如新茶和老茶的“汤感”也会有差异。冲泡:冲泡方式,如煮、泡、焖,呈现的“汤感”也有所不同,同一款六堡茶,从茶汤粘稠度、醇厚感来说,如煮的粘稠感、厚重感相对明显,焖的次之,而泡的相对轻盈一些。

煮水器,铁壶煮出来的水泡六堡茶,更能够突显茶气和茶的力道。银壶有净化、软化水质的作用,煮出来的水泡六堡茶,茶汤较软、滑。坭兴陶壶煮出来的水,茶汤口感较为醇厚。此外,冲泡器具、水温、注水方式,甚至品茗杯等,都会影响“汤感”。 如何感受“汤感”?茶汤入口后,先不急于入腹,可在口中轻转,让茶水流遍整个口腔,让所有味觉神经慢慢地仔细感受,目的是通过“汤感”体验,来更细致地品鉴茶的品质。

如何体验茶叶的饱满度和层次感?

百花吟旗下茶叶/茶具/茶生活美学知识分享专栏;点击上方头像关注,每天与您分享专业茶知识!如何体验茶的饱满度和层次感?茶汤的“厚薄”又叫茶汤的饱满度,直接反映茶叶的内含物质是否丰富。其中,影响茶汤饱满度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茶的原料,其次是制茶的工艺手法。茶汤的品质受原料的影响。生长在生态环境好且树龄久、采摘次数少的茶树上的茶叶原料,经传统手工工艺制成,里面的氨基酸、可溶性糖以及水溶性果胶含量多,茶汤饱满度就越高。

茶汤品质受制作工艺的影响。茶的后期的制作工艺是决定口感的,内在物质成分决定茶汤的“饱满度“,经水冲泡,元素分解、转化、聚合的越多,茶汤就更醇厚。要体验茶汤“饱满度”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喝一口。饱满度好的茶一入口,香气与汤汁一起涌上心头,随着热气上升至肺腑,顿然神清气爽。汤色饱和且透亮的茶的饱和度是较高的,像一杯满满的胶原蛋白,这说明里面的注入儿茶素之类的元素的含量较高,已经充分溶于水。

茶的口味的层次感,其实也是和茶内所含物质的多少息息相关的,经常喝茶的人都知道,大多数茶都有苦、涩、甘、甜、香等味道,一阵一阵的接着来,荡气回肠,历久弥香。但是如果内含物质稀少的茶品饮起来层次感就较弱了,喝着像淡水,一经冲泡,开始的时候还有层味道,但几次过后就索然无味,少了层韵味吧。炎炎夏日,或者秋高气爽的闲暇时节,泡上杯茶,开水轻轻进碗,香气随之弥漫,入口柔,苦涩甘甜香,层层袭来,丝丝入肺,心情畅快至极。

泡茶时茶汤上面起一层膜是什么原因?

不仅普洱茶,所有茶都会出现茶汤漂油现象,据我平时观察,主要有三种“茶汤油”,分叙如下:这样的结膜是水质造成的,结的膜跟铁锈一样,也有铁腥味,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七色彩光,信阳光山把它叫做“茶锈”。第一种,金属与茶多酚氧化合物。这个问题困惑我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无论什么茶,信阳毛尖,普洱,乌龙,只要泡了,不大会儿汤面就结层油面,放着不动,越来越厚,换着光照角度还闪耀着七彩的金属光泽。

这层油膜粘黏性很强,倒掉茶水,油膜附在茶壶茶杯壁,不多久茶垢会结到看不见茶具真面目,要经常清洗才行。可是在光山就不会出现这情况,很便宜的大路茶,就是茶农自己采做自己喝的大碗茶,泡出来比郑州这里几千元的精品毛尖味道还要好,那叫一个香。当然怎么泡也没有“茶油膜”,还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吗?想着不是,起码泡茶不是这意思。

在光山生活时还真遇到这样的事,不然不会有“茶锈”只说。那是自来水没有接通的时候,都很羡慕大城市的自来水,多方便,不用去水井打水挑水,拧开就是,还那么干净。于是就想办法,先找来直径10几厘米的钢筒,约40厘米长。再找来建筑工地脚手架的钢管。去机械厂找熟人电焊个井头,能把地下水吸压上来的玩意儿,看那农民歌唱家大衣哥朱之文家的就是。

在院子里自己打水井,脚手架钢管就是井管。我们院里地下水位不到10米深,而且没有地表水污染,很干净也很容易打出水。就这样,很快的家家户户都跟着打了井,我们叫压水井,用起水来方便了许多。特别是烧水泡茶,那个味道真叫一个水美茶香。可是好景不长,不多几天,兴奋头一过,就发现茶水出现异常。泡好放一会,茶汤上面出现一层油膜,像极了铁锈水,跟工厂翻砂车间旁边消防池的水面一样样,水面结一层铁锈膜,闻着也带铁腥味。

这茶再放一会,茶水开始变色,没有了诱人的茶青,先变黄,再褐黄,喝着有了药味,不能喝了。原因很快找到。压水井的井头和井管,都是原铁暴露,没有防锈处理,也没条件处理,铁锈就溶解在打上来的水里。换句话说,井水含铁量高,还不是一般的高。白天老是用着还强一些,第二天早起就含量多了,一晚上不动,都是铁锈。尽管肉眼看不见,一泡茶叶就立马显现。

后来实在受不了,换了镀锌管才解决问题。住到郑州这里,茶水生茶锈,肯定是这问题啊,水质不过关,毕竟经历过。又不像光山的水。那里没有工业和化学污染,地表水都是一级水平。如今又吃上水库的水,更是一级饮用水了。深山泉水一样的品质,自然泡茶好喝。可是郑州这里不一样,挨着老黄泛区,地表水盐碱重,自来水又是黄河水,现在用上丹江水,也是一兑一半,半数还是黄河水或地表水,顶多也是二级水的水平,这茶怎么泡?于是装上净水器,买了最好的德国牌子,这是几年前的事了。

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再泡就没了茶锈,于是有了茶香,喝着舒坦。可是好事不久长,不到一个月,又是出油起膜,越来越重。想着这么贵的净水器不会坏掉吧?就等等看看。直到烧水壶结满水垢,才明白过来还是净水器的问题,找来售后,又花几刀加装一道过滤。好了,没油膜。结果保持了一个月,依然复始,一层茶锈。就这样反反复复,买瓶装水泡茶解决。

用了多少捆瓶装水,市场才有了最新过滤技术的净水器,叫做“反渗透膜”,终于知道原来的净水器过滤技术达不到级别,滤不干净。于是赶紧的买个装上,彻底解决了茶锈问题。这个油膜的原理是水里的金属离子,主要是铁元素,促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加速氧化而成,不仅成油膜,茶色加重变黄,味道苦涩,没了香味。这是茶韵,氤氲的意思。

第二种,茶韵。这个现象用大气原理好解释,泡茶小环境的气温与茶水温度相差很大,热茶骤然降温,会在表面形成雾霭,保护水温过度散热。没有化学原因,不影响茶水味道。这样的结膜是茶叶问题,变质茶。第三种,茶油。个别的茶叶,譬如放置不当,受潮发霉,或者很长时间的保存,都有有茶油分子析出,热水一泡,容易形成油膜,但是和第一种不同。

这样的茶叶一般都是变质,味道也不敢恭维。后记:古人有关茶叶与水的逸闻趣事。茶叶和水质的关系,很像鱼和水那样的共生,历来被喝茶人重视。好水泡好茶,好茶必须好水泡,不好的水就是糟蹋茶叶。古代有名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传说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说的就是最好的茶叶和最适合泡茶的水。只有如此搭档,茶水才能达到顶级味道,所以这句诗成了历史名对联,被很多茶叶店悬挂,就是告诉买茶人,本店的茶叶最好,泡茶的水也最好。

更有那些只卖茶叶的店家进一步引申,改为“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以此招徕顾客。皇家茶园蒙山茶就是这样子,所以唐代叫它仙茶园,仙气十足。其实这句诗不是白居易的,但是跟他有一定的关系。不是他的诗还安在他头上,古时候茶界都是文雅之士,现在看来好像是不是雅士所为,干的不是文化人的事,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的笑话。

但是不是那意思,这里面有个比较曲折的故事,各位不妨当做就茶的茶点看下去。这句诗距离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故事有三个朝代,蒙山茶兴盛于唐代,选取扬子江水泡蒙山茶也是在唐代,把两者用文字连在一起,或者说用文字的形式让这个茶与水最佳搭档流传于世的诗句,却发生在后面的元代,是元代的一个人写的诗。不过按着古文化定位,元代的诗不叫诗,叫“曲”,散曲,边唱边舞的形式。

文化划分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文章。当然是受了前朝典故的启发,元代有个叫李德载的写了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第一句是“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看这遣词造句,就是用来唱的,不是用来吟的,所以叫曲不叫诗。这还离白居易十万八千里。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追索。李德载这首诗的素材,来源于他的上个朝代,宋代的一个举世皆知的逸闻故事。

前面已经交代,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绝配发生在唐代,最好玩的故事却发生在宋代,才被李德载拿来作素材。那时候交通不发达,知道这两样搭配才是最好喝的茶,但不是谁人都有条件做到,绝大多数喝不到,再就是凑不齐,有茶没水,有水没茶。非王公贵冑,皇亲国戚,真的难以凑齐。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节点。还是名人,当朝宰相王安石和他的学生苏东坡身上。

他俩并不是师生,王安石比苏东坡大15岁,官也大好多级,按官场惯例,私下的以师生相称,执师生之礼,就像现在见人叫老师一个性质。王安石当时在东京汴梁,一日里因公务要调来杭州的苏东坡述职,就公函里夹带几句家常话,说是你从那里来京,顺便给我带些扬子江中水,皇上赐我的蒙山茶等着这水泡啊。言辞切切。苏东坡也不敢怠慢,再说又是顺便的事。

谁知在取水途中,苏东坡玩性大给忘了,过江下了船方才想起来。想着总不能再拐回去江中间打水吧?反正都是这里的水,就让人在江边装了水,运到了东京城,想着能糊弄过去。量他也想不到的,水运到府上,老王都顾不上酒饭招待,先让烧水泡茶。结果刚尝一口,就把小苏骂个狗血喷头,你这是江边的水,拿来糊弄老夫,白糟蹋了皇上恩赐的蒙山茶。

这一对活宝相生相杀的故事有很多,都很精彩,这里按下不表,接着主题。再往上追索,蒙山茶是怎么来的。最早的说法,西汉时期就有了蒙山种植茶叶,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到了唐代已成相当规模。都知道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鼎盛时期,那时的大宗出口商品最多的就是茶叶和纺织品,丝绸之路的创建开通就是证明。所以,国家大力支持这些能够出口创汇的产品生产。

在茶叶上,先把蒙山茶纳入贡品,由朝廷直辖,史称贡茶院,又叫仙茶园。皇家加持力自然非常,这里本来是茶文化发祥地,如此一来更是不得了,有身份的人都以得到喝这个茶的机会为荣耀,也引得一帮文人骚客恭逢吟唱,这才找到白居易和蒙山茶的关联。“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在晚年的《琴茶》这首诗里,写到了蒙山茶。

至于蒙山茶与扬子江水如何发生的交集,也是在唐代。一个真正的茶人,可以说是茶祖宗,陆羽,和他的著作《茶经》一起名垂千古。这本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贵财富。里面就有详细的茶与水的关系讲解,但是还没有明确到扬子江水。陆羽之后又过了百年,出了个茶痴,比陆羽更痴迷于茶与水的研究。他不辞万千辛苦,跑遍了祖国江河大川,发誓要找到最好的水,来配这最好的茶。

最终让他找到了,认定扬子江里的一汪泉水泡蒙山茶最好。这个人叫张又新,把他的煎茶体验写成文字《煎茶水记》。看过《白蛇传》都知道有个金山,水漫金山。长江流过的那一段就叫扬子江,江中心一溜三个泉眼,中间一个的水才是“扬子江中水”。这个泉眼叫做“中泠泉”,取水要乘着大船到江中,专用的工具沉到江底泉眼中才可得到泉水,可见这个水多不容易取,要从江水中取得泉水,想想就头皮发紧。

如何区分茶汤的“浓淡度”、“饱满度”?

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是两个概念,先说“浓淡度”,“浓”和“淡”,是人饮用时一种味觉上的感觉,不是茶汤的“饱满度”。越是好的茶叶滋味越浓厚,舌面的刺激感就越浓。那么“饱满度”是什么呢?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叶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如果丰富,人喝到嘴里后会分析出丰富的滋味,让人有一种饱满丰厚的感觉,因此茶的“饱满度”又叫茶的“厚薄”。

怎样判定茶的好和坏?茶汤浓淡可以区别么?

怎样判定茶的好和坏?茶汤浓淡可以区别吗?判定茶的好坏可以从形、色、香、味、韵这几点来看。 形:主要是说干茶的外形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

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色: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香:各类茶叶本身都有香味,如绿茶具清香,上品绿茶还有兰花香、板栗香等,红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乌龙茶具熟桃香等。

若香气低沉,定为劣质茶;有陈气的为陈茶;有霉气等异味的为变质茶。就是苦丁茶,嗅起来也具有自然的香气。花茶则更以浓香吸引茶客。味:或者叫茶叶的滋味,茶叶的本身滋味由苦、涩、甜、鲜、酸等多种成分构成。其成分比例得当,滋味就鲜醇可口,同时,不同的茶类,滋味也不一样,上等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则淡而无味,甚至涩口、麻舌。

上等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低级红茶则平淡无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饮后口有回甜。韵:一般讲的是普洱茶的鉴定,茶韵是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茶的品质、风格,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是一种感觉,是好的象征,是一种境界。 韵,声音均匀、和谐动听之意,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茶汤除了色泽、香气、滋味外,还有气韵,称作"茶汤四相"。

对"茶汤四相"的感受就称做茶韵。但是因为茶品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不同。不同的茶有自己的"韵味",如:铁观音的"音韵",岩茶的"岩韵"。还有普洱茶的"陈韵",西湖龙井的"雅韵",黄山毛峰的"冷韵",台湾冻顶的"喉韵",岭头单枞的"蜜韵",午子绿茶的"幽韵",潮安凤凰水仙的"山韵"。  通常我们在感受茶汤的时候,会用“饱满”和“浓淡”来形容,那么,这两者是一回事吗?又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浓淡度”?   浓淡是指某种味的强度。

茶汤的浓淡一般与投茶量、冲泡时间和水温等有关系。投茶量越大、水温越高、茶叶的浸泡时间越长等因素,都可以让茶汤变浓,但它只是增加其浓度,而不会增添其他味道。   什么是“饱满度”?   茶汤的“饱满度”,又可以指茶汤的“厚薄”,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与否的反映。主要表现是茶汤进入嘴里,感受到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并且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

如何区分武夷岩茶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

长年喝武夷岩茶,下面说说我个人的观点:浓淡度我觉得浓淡不能代表茶叶的品质,茶汤的浓淡一般与投茶量、冲泡时间和水温等有直接关系。跟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都可以决定茶汤的浓度。饱满度衡量一款武夷岩茶的好坏,主要还是要看饱满度,饱满直接跟品质挂钩,饱满度主要指茶汤的“厚薄”,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与否的反映。主要表现茶汤入口,口感丰厚饱满,回味无穷,想尝试的小伙伴可以到醉品茶城拿一款岩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