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是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简略说法,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景迈山古茶园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此次景迈山古茶园申报的是文化景观类遗产。那么,什么是文化景观类遗产呢?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等5类。文化景观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 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迄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驯化、栽培所成,经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和古茶活化石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世界茶园遗产地和普洱茶祖朝圣地。这些能达到入选世界遗产的标准吗?(记者:李石平 高雁)
延伸阅读:认定世界遗产的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标准,凡提名列入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标准: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的天才杰作;二、在一定时间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三、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四、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五、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点;六、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此条标准不能单独成立)。
景迈山古茶园符合其中(3、4、5、6)四项标准。首先,在人类与自然共同演化的过程中,景迈山古茶园以其历史悠久的古茶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形成了一套基于尊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古茶园生态系统。在山地极限条件下,当地居民严格保护原始森林,开创林下种植古茶技术,塑造了景迈山独特的山地茶文化景观。古茶园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人工培植型古茶山,至今依然具有原始古茶山的风貌和活力。它是景迈山人民与茶驯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证明。景迈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茶马古道的组成部分,茶文化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向世界各地,为世界茶文化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重要饮料之一的茶产业开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见证”。
第二,景迈山古茶园是旱地梯田茶文化农业景观的一个杰出代表,它的千年发展见证了古茶园的演变过程,是中国茶文化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整体景观融入了天然森林、古茶园景观与现代台地茶景观,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林和谐共存景观。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各族人民和谐共生,世代与茶山共同繁衍,展现了各族人民基于茶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繁衍千年的古茶园、各种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与当地的传统人文生态,是该区域内以茶业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演进的特殊见证,它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茶文化成果,突显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典范,达到了自然和谐与天人和谐、民族和谐的完美境界。
第三,以古茶山保护作为生产生活的核心,以布朗族为代表的景迈芒景人民制定了完善的土地利用和茶园保护政策。这种茶园保护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利用方式对景迈芒景的村镇规划有重大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当地保存着传统的民居建筑,其村寨规划与建筑设计,融入了少数民族的信仰体系与传统习俗,体现了浓郁的地方传统与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以干栏式居住建筑为主,融合了布朗族、傣族等民族传统的信仰与装饰元素。这些民居建筑形式来源于当地居民与茶山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筑材料大都选用当地木材与瓦片,与整个茶山完美结合,反映了景迈山长期存在和持久的传统。
第四,景迈山古茶园文化景观孕育了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布朗族为代表的当地人民以茶为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口传知识等文化传统,将茶文化融入民族信仰与日常文化生活中,将茶抽象成符号融入建筑设计与民族服饰文化当中,并形成了坚韧、乐观的民族性格。景迈山各族文化相互发展并相互影响,呈现了茶文化的共享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