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茶叶之路或变“水果之路”

  2024-06-17 15:02          0

7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恰克图与蒙古买卖城相邻的边境地带。图为当年中国茶商与俄国茶商交易的地点,苏联时期曾做为棉坊工厂,后被大火烧毁特派记者胡冬冬摄

7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恰克图第四中学。当年曾为茶商的房子,教授俄商汉语,如今该中学仍设有汉语课程和武术课程。图为汉语教室特派记者胡冬冬摄

俄罗斯恰克图,是中国茶商南茶北运的最终目的地,也是从1727年持续到20世纪初叶中俄最大的陆路口岸。

7日下午,采访团出蒙古阿勒坦布拉格口岸,进入俄罗斯恰克图。这里的郊区整洁有序,乡村民居以木建筑为主,墙面屋顶呈红、蓝、绿等鲜艳色彩,有明显的东方格调。

整个下午至晚8时,采访团走访了这座古城的4处茶路遗迹,前任女市长加琳娜·莫斯托芙科娃、俄罗斯“伟大的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尼古拉·费里申全程引导。

中俄茶商第一个交易地点

采访团所见遗迹中,最有价值的要属与买卖城相望、紧邻俄蒙通关口岸的恰克图古茶叶批发库。恰克图市地标——东正教复活教堂,在其西侧60米。

古茶叶批发库西门上,留有上世纪50年代工人昂首阔步的彩绘。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大院落,四面都是两层楼的仓库,东西南北有4个大门。

费里申会长介绍,1727年《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即建了这个茶叶批发库,当时是木建筑。1728年中俄茶商首次在此交易,俄国商人将中国茶转运到莫斯科附近的夏洛夫哥罗德城,总行程耗时1年,利润为300%。这一事件影响巨大,致俄国商人纷至沓来,有的俄商带着皮货直接到中国的张家口换茶,再到恰克图茶叶批发库集散。

19世纪中期,沙皇出资将木建筑的茶叶批发库改建为混凝土建筑,即今天看到的遗址。批发库南门连接买卖城北门,中俄两国商人可自由进出交易。十月革命后,茶叶批发库改作一家国营纺织厂的厂房,直到1991年闲置。

茶叶批发库院内杂草丛生,时值傍晚,日落月升,院墙上鸦群纷飞。

费里申对茶叶批发库有一番愿景。他说,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访问了蒙古,都提到发展中俄直接贸易,减免通关手续。中俄两国正在研究穿越蒙古的直接过境贸易,恰克图市准备将茶叶批发库改建成海关,以满足未来中俄通过蒙古的直接贸易需要。

博物馆收藏买卖城大钟

建于1890年的恰克图地方志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俄茶叶贸易文物。一幅关于中国买卖城街景的照片显示,买卖城街道可供两辆马车并行,街道边用木栅栏围起来,栅栏门进去是茶叶铺面,穿过铺面是茶叶仓库和院子,窗户都朝向院子开。

博物馆收藏了建馆时当地茶商捐赠的3块中国砖茶,品牌都很罕见,其中一块上印着“丰”字。还有两口大钟,各半片。一个钟上,标有“库伦众商贾”、“关帝庙”、“皇帝万岁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等字样。工作人员说,它来自买卖城关帝庙。另一口钟,据铭文所示来自山西汾阳关帝庙,应与晋商有关。

俄中文学校输出汉口商人

恰克图第四中学校舍,是当地一名茶商在19世纪上半期建的,是贝加尔湖地区首所成人中专。当时学生学习商业经营课和汉语课,1775年到1917年培养了不少经营茶叶的俄国商人。

费里申介绍,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主要与中国商人做生意,不少人到了汉口,在4家俄国砖茶厂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

迄今,恰克图第四中学还保持着中文课,为4至6年级课程。教室墙上贴着囍字、中国装饰画,正面张挂着汉语数字、常用语和人称称谓表。

茶叶之路变水果之路

拉库耶斯基的铜像放置在市政厅里,我们还发现街头有他的巨幅壁画。他是沙皇全权代表,1727年与清政府签订了《恰克图条约》。

拉库耶斯基是塞尔维亚族人,由此可见那个时期俄国的开放。费里申说,1727年恰克图成为对华口岸后,开始有了木结构小楼、茶叶集市、茶叶储存仓库,城市慢慢建立起来。“因此,拉库耶斯基又是恰克图的城市奠基者,茶叶使恰克图闻名于世界”。

费里申说,祖先们选择了这条路,一定有他们的英明之处,我们一定要把这条“伟大的茶叶之路”精神继承下去。恰克图市政府正在做一个保护茶路遗迹的议案,布里亚特共和国主席对这个议案非常支持,尽管不能一下全部实现,但他们会一步一步做。

历史上,苏伊士运河和东亚海上通道的打通,影响了这条路的辉煌,但直至今日,这条路仍是中国连通俄国乃至欧洲的一条重要通道。只是今天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以输入中国水果为主,“伟大的茶叶之路或将变为伟大的水果之路”,费里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