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提到武夷山最知名的山场,一定离不开“三坑两涧”。现在,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最有名的岩茶山场,那必然是燕子窠。得天独厚的地理小气候,孕育出燕子窠独特的茶香滋味,但这并非被国家领导人和全国茶友“围观”的最重要原因。它的特别之处又是如何造就的呢?
燕子窠,在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以北,三仰峰以西。虽然默默无闻,但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正岩产区。与九龙案、竹案一样,以“案”定名的山场在地形、环境上与“坑”类似,但“案”比“坑”较小,且山场环境相对多变。
跟随着总书记的步伐,探访燕子窠生态茶园,满目绿色,工工整整,孕育着人的希望。茶园伴有水流,绵延的青山云雾缭绕,绿树翠竹之下是一哇哇翠美茶田。这里多产肉桂、水仙,品质优。沿茶园小路而上,两旁开满了黄澄澄的油菜花,它们将养分补给给茶树,以便更好迎接即将到来的采茶季。远远望去,还有茶园深处的杜鹃花、不知名小野花露出点点芳华,为这生态茶园增-山春色。
如今在武夷山拥有燕子窠山场的茶企,早已被翻了个遍。想要寻得一泡正宗的燕子窠肉桂品鉴,实属不易。看官最关心的,就是燕子襄的岩茶好喝否?在喝过以前,据品鉴过的茶友描述其“香味独特,外扬明显,且辨识度高,即使不是“老茶鬼”,也能深切感受到它的韵味”其中,又以肉桂独树一帜。是否果真如此呢?我们在福莲嘉叶的茶庄园内,终于喝上了“燕肉”。
[ 干茶 ]
干茶色泽黄褐,条索紧实粗壮
第1~2道:
香气:香气馥郁,桂皮香和花果香次第呈现
滋味:滋味厚重,落水香显。
汤色:橙红明亮。
第3~5道
香气:盖香花果香显。
滋味:顺滑臭口,收敛性强,回甘迅猛。
汤色:橙黄明亮。
第8道
香气:花果香稍带木质香,冷嗅时草木清香与独有的山场气息沁人心脾。
滋味:茶汤甜润,喉韵甘甜。
汤色:金黄明亮。
[ 叶底 ]
呈绿底红镶边,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 整体评价 ]
不似传统印象里辛锐高香的肉桂,但滋味醇厚。桂皮香和花果香显,茶香落水。收敛性强,回甘极猛,数冲之后,茶汤渐甜润,山场气息渐明显,品后口齿留香。比起如马头岩肉桂、牛栏坑肉桂给人“霸道总裁”的感觉,燕子窠肉桂则内敛许多,显得重内在而细水长流。特别迅速的回甘如口中鸣泉让人印象深刻。稳重的外表下,好似猛虎嗅蔷薇,阳刚中带着一丝细腻。
燕子,总让人想到吉祥的寓意,能给人们带来富贵。古代的文人骚客更是多次用各种文艺形式来表现歌颂燕子,而燕子勤劳的工匠精神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武夷山,不仅茶人做茶精益求精,还有一批“科技特派员”在这里播撒智慧的种子让茶叶变得更好喝。
正因为燕子窠,大家对生态茶园的概念更加清晰。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而是借神秘植物之力,使长出来的茶模样更俏,滋味更好,这样的“新科技”,在燕子窠试验成功
怎么在不过度施肥、不打或者少打农药的方式下生产出好茶?其实武夷山的茶农茶企一直都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特别是有这样一家叫做福莲嘉叶的企业,早先年在山场管理上就坚持着不打药不施肥的生态管理模式。但是这个模式的最大难点就是产量太低。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家企业在武夷山结识了当时还在华南农业大学任职的廖红教授。在向廖教授请教专业知识的同时,廖教授被企业的不施肥不打药的健康理念感动。
2016年廖红教授到福建农林大学任职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于同年首次与福莲嘉叶在武夷山开启生态茶园实验。廖红带领团队来到武夷山,她提出了茶豆套作的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茶树间套种大豆和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
“这样不仅能抑制杂草,保住土壤养分,还能提高茶叶品质,一举多得。”在廖红带领下,越来越多茶农从怀疑到观望,从观望到尝试,武夷山生态茶园的面积也从零星到成片,从单一到辐射各地。
如今,大自然也开始以丰厚的收获回馈廖红团队和这方山水,在此技术的推广下,示范基地茶青产量保持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这1000亩试验地正让10万亩茶园的茶农受益。
廖红与武夷山结缘,正是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制度,而这一制度的发源地就在南平。作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的刘国英,他不为人知的十个身份也是首批科技特派员,当年他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茶农提高制作技艺。
20多年来,无数像廖红、刘国英一样的“科特派”们,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这是科技对乡村的反哺,也是绿叶对根的情义。
多少耕耘,多少收获,从来都是田野里亘古不变的约定。端详脚下的土地,茶园土壤肥沃疏松,为茶树的生长提供天然的养分,岁月的痕迹在根部一览无余,将这时光的余味制成,气韵十足。茶园的生机,便是在“新科技”滋养下的新生嫩芽之上,通过科学和传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治理茶山,保证茶山的生态平衡。难怪产于燕子窠的肉桂“骨力”十足,得岩骨花香之实。
从茶园到茶杯,既依赖科技的力量,也不忘人的坚守。打造一杯有温度有人情的茶,仍是当地茶农永恒的守望。他们和土地保持着“商量”,用传统的劳作守护着这寸寸土地,培育着茶人尊重自然的根本。到了做茶这一步,也保持着最初的匠心“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无法取代”。
马上又将迎来武夷山的采茶制茶季。轻衫,斗笠,竹篓,还有淳朴灿烂的微笑,和微烫的阳光都会一齐出现在茶丛中。一季寒冬的静谧寂寥,随着采茶工们透迤而来,渐渐被打破,一场同时间展开的激烈竞赛,也在指尖上悄然开启·....
一年之中,春茶为贵。今年的茶青,仍在看涨。
燕子窠的名声鹊起,恰好在“打击天价茶”事件之后,大家把关注的目光从三坑两涧等核心山场转向了更大的范围,对武夷岩茶来说是件带来正能量的好事。不过这科技附能下的好茶,身价如何衡量?目前只能交给市场去检验。
过去茶产业关心的是茶产量,现在关心的是生态发展。行走在星村镇,时刻感受到生态种植给当地茶产业带来的变化。当地茶企也纷纷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做好生态茶
园的“守护人”。
“科特派”的影响,不仅仅只在一个燕子窠,“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这种有机管理模式需要被武夷山的各个茶企践行下去,注重科学管理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茶叶产量,做出好喝的茶。家家户户如此,对产业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