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金圃茶庄”史话

  2024-06-17 15:02          0
清代“金圃茶庄”创始人,不是福建建安(今建瓯)本地人,而是从安溪迁来的一位茶农。此人姓詹名圣瑞,因此,人们习惯叫“詹金圃茶庄”。

清朝咸丰年间,建瓯水南光孝寺后面的黄茅厂山上有一间小小的茅房,住着来自安溪多卿乡的詹圣瑞夫妇,他们在这里开荒种茶。在海运开放通商之后,安溪近海,很多人种茶赚了钱。詹圣瑞也想以茶发家,可又没山可种茶。他听说建安有荒山荒地让人开垦种茶,便凑钱买了两袋茶籽,一路辛苦,来到建安。夫妇俩在寺后搭茅屋落脚,起早摸黑,播籽育苗,把周围荒山荒地开辟成苗圃和茶园,并且在茶苗行距间套种瓜菜杂粮。偶尔也砍柴卖薪,或出去打工,赚点小钱。

詹圣瑞夫妇在黄茅厂山上苦干几年,茶苗陆续移园了。由于乌龙那时是新品种,购买茶苗者踊跃,因此销路很好,家庭经济渐渐有起色,手上也积累了一些本钱。他们就告别茅屋,下山定居。此后,詹圣瑞一面雇工开山,扩大育苗;一面替别人加工制茶,放手收购,转手出售,于是由农转商,生活开始富裕起来。

詹圣瑞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滋时接受父业。滋时长袖善舞,经商本领尤胜乃父。因之生意越做越兴旺。到了同治年间,“詹金圃茶庄” 的招牌就在滋时手上亮出来了。起始,仅在本省福州、闽南一带发展茶叶内销,接着便向潮、汕、穗、港开辟茶叶市场,后来竟在香港注册登记,并设立经销处。

“詹金圃茶庄”之所以出名,一是制法另有一套,茶叶质量的确高人一等。那时建茶运港,要等“金圃茶”才能开盘。二是首创茶叶拼配法,即将各地收购的茶叶进行不同比例的拼配。此法至今仍在采用。三是包装讲究。茶箱内包好纸,外裹白铁,再外用木箱篾扎,箱内有彩色商标,印着詹滋时的肖像和英国政府注册等中英文字。半斤和四两装的茶叶,则用小罐及雕花木匣,美观小巧,宜于馈赠。

詹金圃茶庄最盛时期,每年在建瓯东峰(北苑茶产区) 收购毛茶达二三十万斤,水吉、小松等分庄收购合计十万斤以上。制成的上等茶叶约为二万余斤。那时好茶的售价每百斤为银元七十元。此外,枝片也可制成粗茶出售。还利用港、粤商人汇来的资金,代制包运。除了家庭生活开支,每年可净余银元二万元,二十年即达银元四十万元。

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开禁海运。得益于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之便,建茶对外贸易呈现飞速发展之势。闽北茶庄、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詹金圃茶庄正逢其时,得以借势发展,并成为闽北数以百计茶庄中的佼佼者。由于本地水仙、乌龙茶的特有风味,一经推出,使金圃茶庄在国内获得极高声誉,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奖,创造了辉煌。1910年 ,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詹金圃茶庄的参展品获金奖,同时获金奖的还有泉圃、同芳星三号茶庄,它们都是当时建安鼎鼎有名的茶庄。1914年巴拿马展览品赛会,詹金圃茶庄送展乌龙茶获一等金奖,杨瑞圃、李泉丰送展乌龙茶、水仙获二等银奖。

“金圃茶庄”已成历史,但它曾经的辉煌,至今仍为建瓯茶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