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茶人赢得国家茶叶评比特等奖

  2024-06-17 15:02          0

  2016年8月10日,中国茶叶学会公布了第四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获奖名单,在最高奖“特等奖”一栏,大连市金玛振富商城连福茗茶的名字赫然在列。摩挲着红色的获奖证书,陈海林深深地吐了一口气,从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送茶,到扎入人迹罕至的深山寻茶,来连24年,陈海林见证了大连茶叶市场的变迁和茶文化的兴起,20年沉淀终成大器,他研制的茶叶赢得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全国茶叶评比“国饮杯”特等奖。

  陈海林

  陈海林,福建人,来连24年,金玛茶城成立第一年就入驻的茶商,大连茶叶市场和茶文化发展的见证人,他选送的久元春牌早春芽红获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今年7月中旬,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活动,他送选“国饮杯”的久元春牌刮风寨击败众多高手当选特等奖茶叶,这两个奖也是大连茶商首次获得的国家级奖项。

  说荣誉 从391个参赛茶叶中脱颖而出获特等奖

  7月中旬,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活动现场,十几位全国知名茶叶专家和消费者对面前的茶叶样品一一品鉴,这一国家级茶叶评比活动每两年一届,今年已是第4届,作为国内档次最高、最具权威的全国性茶叶评选活动之一,本次活动有全国20个省市区选送391个茶叶样品,而其中便有大连茶人的身影。

  时隔两个月,在振富大厦金玛茶城地下一层的店铺中,陈海林随手拿出一包茶,抓了一把扔进茶壶,没有烫壶、闻香之类的繁复之举,滚开的热水倾泻而下,叶片旋转回旋,顿时茶香扑鼻。“这就是我做的获得‘国饮杯’特等奖的茶叶。”坐在桌前,陈海林向前一推,一杯汤色金黄的茶水便放在客人面前。“没有什么神秘的,只要朋友来,特等奖的茶叶都是大家一起喝。”陈海林笑着说,他从没把茶叶弄得玄之又玄、束之高阁,都是平常价位,但品质绝对要配得上这份荣誉。说话间,陈海林从货架下层拿出几个文件袋,里面正是这次“国饮杯”特等奖的获奖证书。这时记者才注意到,一尊金色奖杯就放在货架角落,仔细一瞧竟又是一个大奖——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这些国家级茶叶评选活动是一个茶人的最高荣誉,而陈海林却未在店面显眼位置悬挂出来大肆张扬。

  在陈海林看来,这份荣誉只是对茶叶品质的一个证明。“全国评选相当严苛,首先要对茶叶进行质量检测,对茶叶养分、生长环境、残留物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通过后才能参与评选。”陈海林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才是全国茶叶专家对茶汤、香气等品质的盲选,只有顶尖的茶叶才能脱颖而出。今年他送选“国饮杯”的久元春牌刮风寨击败众多高手当选特等奖茶叶,而在去年全国茶叶行业知名评选活动“中茶杯”上,他送选久元春牌早春芽红也获得一等奖的佳绩,这两个奖也是大连茶商首次获得的国家级奖项。

  大连茶叶市场变化

  1992年

  全大连的茶楼、茶摊加一起也就几十家,主要集中在东关街和三八广场一带。

  2002年之后不到10年

  大连从一两家茶叶市场发展到7个大型茶城和3000多家茶庄、茶楼,聚集了上万家茶商。

  说见证 20年间大连形成庞大的茶叶市场

  1992年,当陈海林第一次来到大连时,这位来自全国知名茶叶产区的福建小伙最初只是骑着摩托车在市内穿街走巷在几个茶叶摊送货。那时他从没想过会与茶叶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更不敢想在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奖。

  那时的大连茶叶市场更像是一片“荒漠”。“全大连的茶楼、茶摊加一起也就几十家,主要集中在东关街和三八广场一带。”陈海林说,当时东关街一带有烟酒茶批发市场,有二三十个茶叶摊位,他平时主要是给这里送茶叶,为了开拓市场,还要走街串巷去各个茶楼送货。“当时大连人喝茶没啥讲究,一个大茶缸,几副扑克就能坐一天。”陈海林说,北方人喜欢花茶浓郁的香气,大连人也不例外,至今一些老人还会找他买些花茶。

  当时陈海林每天大约能卖上百十来斤的茶叶,按照这个数字推算,当时全市每日茶叶销量也不足万斤。“那时茶叶很便宜,一斤茉莉花茶只有四五十元钱,但品质可比现在的好,都是顶级茶青做出来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定价,价格起码翻十多倍。“那时没有茶道、茶文化什么的,茶叶就是单纯的饮料,品种也单一。”陈海林说,大约2002年前后,随着国内茶叶文化兴起,很多制茶工艺的出现,大连的茶叶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开始追逐国内茶叶热点。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大连市场先后掀起了铁观音、普洱茶、古树茶和白茶的销售热潮,饮茶、茶道知识也迅速普及。“大连人心态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茶叶市场发展十分迅猛。”陈海林说,不到10年时间,大连从一两家茶叶市场发展到7个大型茶城和3000多家茶庄、茶楼,聚集了上万家茶商,单就规模来说,大连茶叶市场在东北地区屈指可数。而饮茶的人更是几乎翻了数十倍,全国各地不同品牌、不同地域的茶叶几乎都可以在大连找到。

  说痴 几度受挫为寻好茶走遍茶区深山

  二十多年与茶叶结缘并非一帆风顺,陈海林坦言自己几度离开茶叶。“我是2006年金玛茶城成立第一年就搬来的茶商,如今这里至少更换了3批店铺,10年前的同行只剩三五家吧。”陈海林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茶叶市场风云莫测,炒作之风愈演愈烈,而随着制茶工艺的变革,人们对茶叶的理解也随着改变,追捧浓郁口感、追求极端消费,“喝茶一定要所谓的‘单丛’,就是一棵茶树的茶叶,不过一二斤而已,这才显得出品位来。”陈海林说,大连市场当时风气很极端,一批批茶商疯狂融入,又迅速大量倒掉。

  当时陈海林也遇到了危机,传统制茶方法不被大众理解,茶叶大量滞销。“当时我的茶叶基本无人问津,每年都会积压3000斤,损失几十万元。”陈海林很不理解,他不明白为什么传承几代人的传统制茶工艺会如此迅速地被淘汰,他忍受不了市场的跟风形势,也不愿改变自己对茶叶的理解,于是曾短暂离开茶叶市场,宁可将当年的茶叶保存下来也不销售。

  “其实我能坚持自我没有放弃,真是客人们赶着我们去学习。有的是对我不理解,我就必须证明自己,有的则是给我信心和压力,必须做出好茶来。”陈海林告诉记者,大约10年前他结识了一位茶客,不但爱喝茶,而且颇有见地,更有极高的品鉴天赋。“他总是跟我聊茶叶,喝一口茶就能尝出茶叶的产地,没事还自己带茶叶和我‘斗茶’。”这位茶客对于陈海林而言亦师亦友,也是让他下决心深入茶区自制茶叶的动力。

  从2010年开始陈海林深入江浙、云南一带的茶区,最初只是在乡镇一级的茶叶集散地,后来随着经验积累,陈海林的足迹踏入深山密林,寻找优质茶叶。“很辛苦,一般人吃不了这种苦。”陈海林说,以这次获特等奖的茶叶来说,是他深入到云南与缅甸边境的一处茶山发现的,“那是一片原始森林,林子里潮湿闷热,温度可达40℃,小腿都要绑上绑腿以防蛇虫。”陈海林天不亮就随当地人进山,原以为很轻松,随身只带了一瓶矿泉水,结果竟走了近16个小时,下山时浑身瘫软,险些没走出来。最终这些辛苦没有白费,历经多年研制,陈海林制作的茶叶终获全国茶叶评比大奖。

  说心愿 赢得大满贯建立百年茶仓

  在振富大厦楼上,陈海林有一处存放茶叶的仓库,屋子里堆满了各种茶叶,有的已长达十余年之久。“这只是其中一个仓库,大约有七八吨茶叶,我还有两个仓库比这个更大。”陈海林现在手头的茶叶总量高达40吨左右,这也是他的底气,“我还要冲击‘中茶杯’、‘国饮杯’,到时候我要弄一个大满贯。”所谓“大满贯”就是包揽绿茶、乌龙茶、红茶等茶叶品种的评选奖项。

  “我就想让茶叶回归本质。”陈海林对茶叶的这份执著说起来很简单,他认为茶叶说到底就是一种饮品,没有那么多所谓的炒作价值,他最怀念20年前人们拿着茶缸、茶碗随性而饮的场景,而不是正襟危坐噤若寒蝉,或是炒作投资追求极端。而这种回归不只是一种形式,同样也包括品质。

  陈海林最大的心愿是在大连的海边建起一座仓库,存放那些积攒几十年的茶叶。“我想在大连建一个百年老仓。”房门要朝向北方面对大海,温润潮湿的海风会让茶香更加浓郁,而迅速干燥的气候又将茶香凝结在每一片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