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看茶做茶,一般嫩茶洒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菁洒水较多。茶叶发酵有分几种发酵法,轻发酵、半发酵、全发酵、后发酵。而现在的熟茶是1973年从广东依照(六堡茶工艺,黑茶工艺,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做出来的熟茶,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的,72-73年以前所有的普洱茶熟茶都是假茶。
茶叶如何发酵?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茶叶发酵有分几种发酵法,轻发酵、半发酵、全发酵、后发酵。我们来看看发酵的过程。1.选地选什么样的场地,对发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养地的过程是这样的:把熟茶的碎茶、茶末等,铺在地面上,大约1cm高,然后浇透水。
接下来每隔2-3天洒一次水,保持表面湿润。直到水泥地面变黑,茶末没有茶味为止。地养好后,用水冲洗干净地面,等地面干透就可以试发酵了。直接在水泥地板上,或者是在用水泥瓷砖砌出的发酵池里发酵是目前大多数传统茶厂的发酵场地。现在也有些新兴企业出于更加卫生的考虑,采取离地发酵的方式,一般是在离地几公分处铺上一块有无数小孔的夹层不锈钢板,把茶堆在钢板上进行发酵。
2.堆茶通常把晒青毛茶堆成50-70厘米高,进行发酵准备。至于是50Cm还是70cm,就跟茶叶的等级有关系了。一般,越是粗老的茶,堆高也就越高。从外形看,堆子上面是平坦的,边缘呈梯形。3.洒水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勐海地区的茶厂都抽取地下水来发酵。一般是每100公斤毛茶需要加30~50kg水。
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到底是30kg还是40kg,还是50kg,就取决于经验了。所谓看茶做茶,一般嫩茶洒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菁洒水较多。洒水均匀以后就盖上发酵布开始发酵了。4.翻堆茶洒水堆高后用发酵布盖住,让温度上升。堆温一般在50~65℃之间,大约两周的时候翻第一次堆。每次翻堆后,堆高逐步降低,从60cm逐渐往下降。
通过堆子上插的温度计来检测堆温,以控制温度不要超过65℃。接下来差不多每周进行一次翻堆,如果温度高的话就要翻得更勤。每次翻堆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块,为平衡茶堆的温度、湿度,增加透气性,解散“结团”茶条。如果温度过高,翻堆不及时,就容易引起“烧堆”,致使茶堆碳化而报废。5.开沟几次翻堆后,堆高继续下降,通常不超过40cm。
一周后,即发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温度降为35℃左右,就可开沟,让茶冷却并干燥。每隔3-5天开一次沟,交叉开沟,如此循环往复至茶叶含水量低于14%,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晒干,否则将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6.养茶堆置一周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养茶。大约45天左右,得到了渥堆后的毛茶,一个渥堆发酵流程完成。
普洱茶属于全发酵茶吗?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谢邀:首先这个问题是个唯命题。众所周知,普洱茶最初是生普洱茶,就是从采摘,萎凋,杀青,摊凉,揉捻,抖条,定型,晒青,挑拣黄片,模型定型,出来的,也不存在你家的普洱茶是熟了摘还是生的摘的问题。而现在的熟茶是1973年从广东依照(六堡茶工艺,黑茶工艺,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做出来的熟茶,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的,72-73年以前所有的普洱茶熟茶都是假茶。
现在回到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分吧,(个人想法,可以发出自己想法,大家一起讨论) 古树一般人认为百年以上就可以称为古树,百年以下叫大树,30年左右叫小树,更甚叫台地。我们捋一捋,百年以上,也就是100年以上算100年,好,那100年前是1918年,1918年,我们国家处于什么状态?那个时候是中华民国时期内忧外患,老百姓四处流亡,谁会去种茶?那那个时候有没有茶,有,哪里来的,人种的,很少,还有就是当年茶树掉下来的。
1918年再往前推,估计只有在1870年之前云南边疆种茶的茶农才会有心做茶种茶了,所以100年左右的茶,不是没有,很少而已,而现在出现很多名不符实的茶树也就是因为没人解释清楚。那70-80年的茶呢?有没有?有,也很少,我们国家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从1983年前后开始到1997年止承包期为15年,第二轮为30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