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朝圣者、访茶人,但却记得他们说过的一句话:“做茶人,不来这里,能做出什么好茶?”
普洱茶品网
易武,普洱茶王者
“易武为王,景迈为后。左相班章,右将勐库。南糯在前,布朗在后。”
对于新六大茶山,普洱茶界有几句流传甚广的口碑,我整理了一下,大致是这样说:“易武为王,景迈为后。左相班章,右将勐库。南糯在前,布朗在后。”新六大茶山有模仿古六大茶山的痕迹,却也道出了今日普洱茶与热门产地的现状,其中易武在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景迈属于普洱的澜沧县,班章、布朗、南糯都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只有勐库在临沧的双江县。普洱茶界资深茶客有着认山头的传统,也有着认村庄和认茶树的特殊癖好,一些发烧友甚至精确到某棵茶树的阴面与阳面。如是,谈及普洱茶便分出了内行、外行,却也把普洱茶推向了一个飘渺空间。
云南茶区的地位忽然变得重要始自清代,旧史中的六大茶山,又云“普洱茶名重天下”。按照清乾隆进士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云:“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撤。”古六大茶山除了攸乐在今天的勐海外,其他五座都在今天勐腊县下辖的易武、象明两个乡镇。也有人认为,所谓的“慢撒”指的就是今天的易武。
保留下来的易武,即便是在今天,依旧领衔普洱茶界头号大名,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普洱茶朝拜者前来。从2003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在易武茶山穿梭,穿过那些密密匝匝的林子,盘旋于弯曲的羊肠道路,随时准备下车搬开阻挡汽车前行的石块以及树桩。更多时候,还需要在大雾中停留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埋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易武古茶山。
我顺着古道,在那些风雨摧残后的老房子中徘徊。斑驳的石块,泥泞的古道,屋前簸箕中正晒着茶饼,在夹杂着牛马粪味的茶香中,老乡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收成报告……在转角处,牛棚下面停留的“宝马X5”会提醒你,茶叶曾经改变了一切,如今也还在改变。是呀,从2004年起,这里春茶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一些农户一年的茶叶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即便是经过2007年的价格动荡,这里还是普洱茶商收购原料的首选之地。我已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朝圣者、访茶人,但却记得他们说过的一句话:“做茶人,不来这里,能做出什么好茶?”好多见惯小叶种茶树的人对我说:不来云南茶区,就无法想象茶树居然可以长得那么高大。看到采茶妇女利索的爬树动作,我也曾经试图爬上那些大茶树,但很遗憾,即便是上去了,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摘到枝间的茶叶。
易武茶并不十分苦涩,刚中带柔,回甘快,是民间斗茶者的首选之料。我参与过的许多茶会,获胜者多与易武茶有关,更不用说那些存活在少数派手中的百年古董茶。2007年,我们举办过一次百年老茶品鉴会,见得到的茶叶,都散发着特有的易武气息。2004年,我在出版的《天下普洱》里写道:“我终于知道在易武把阳光喝到嘴巴里是什么意思,原来这里保留着最古老的制茶工艺,每家每户每一片普洱茶饼都是靠太阳晒出来。”晒青工艺,因为易武的坚持,今天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几百年来,易武因为茶,而令人瞩目。
易武位于澜沧江北岸,紧临老挝边境,土壤、日照和降雨量非常适合植物生长,所以这里森林密布,当地人对什么都实施放养政策,野生大茶树是这样,牛、马、猪、羊、鸡也是这样。初到易武的人,往往会把林里乱窜的家猪误当成野猪而惊呼不已,一些户外爱好者甚至会带着弓弩到林中射杀那些到处游荡的家鸡。前些年,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有人去森林里猎熊。这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已经很少听到去易武吃熊掌的传闻了。
倚邦的衰落让易武成为新的茶区茶叶集散地,而一些外乡人的到来,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莽枝(勐芝)、架布、习崆等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版纳文史资料》提供了一组数据:1912年易武茶区产茶5000担(1担=50公斤),比倚邦、曼洒、曼庄、革登四茶区的产茶之和还多;1957年易武茶区产茶1250担,也多于倚邦等四茶区的产茶之和。
易武至今还有古茶园762公顷,主要分布在麻黑、高山、曼洒、曼乃、曼腊等几个地方。位于麻黑村委会的古茶园最具代表性。麻黑古茶园距乡政府12公里,面积约313公顷,有茶树56.4万余株。2011年3月,我参加国家文物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评审工作,与会的专家一致赞同把麻黑古茶园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
古茶山,古茶树
我第一次到易武的时候,听说麻黑落水洞有一棵800多年历史的古茶树,便兴奋地跑去看。那棵约12米高的茶树比不得我在千家寨、景迈山所见的老茶树高大,不过在一度砍伐泛滥又习惯矮化茶树的易武来说,它确实是一棵很高的茶树。至于说茶树的年龄,也当不得真,云南凤庆还说自己的茶树有3000多年呢!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眼前这些所谓的古树,也不过一二百年的历史。其实,站在任何一棵古茶树前,观其数百年面孔,根枝交错缠绕,人心岂可不古?
途中,每见古茶,我们都争相举起相机,然而村民却说:这是小的,要照就去照大的。又遇一稍大茶树,以为是这株,人家又说:大的在山的另一边。以前我总是不解,为何云南每过几天就会冒出一棵茶树王,后来方才明白:每一区域,必有王者,每一品种,必有最佳。
喝古茶树之茶已经蔚然成风。路边那些台地茶吸引不了人的眼球,就连当地人也对自己辛苦经营的台地茶不以为然。2004年,我离开易武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送的是一套七子饼古树茶,2005年的时候,情况差不多。可是到了2006年,我收到的就只有台地茶和一些古树三茶。而到了2007年,不但没有人送茶,就连喝的茶,老乡都会提醒说:你已经喝掉了几十块钱。是年,我记得当时1公斤麻黑古树茶卖到了1000多元。
等到我再去的时候,成型的茶饼已经见不到了,人们改用塑料袋包装好茶叶样品,刚好够一泡。现在“飞泡”一族到茶山都随身带着茶叶与泡茶工具,外人以为那是时髦,我只有报之一笑。
易武茶山的古茶园也好,台地茶也好,都分布得很散。茶树往往与其他乔木生长在一起,不熟悉的人很难把那些古茶树与其他植物区别开来。加上地势陡峭,看古茶园非常考验体力,同去的一些女孩子,往往连茶树的影子还未见到,便已经气喘如牛。我曾多次想去一片据说长势不错的古茶园观摩,都被同伴以晚上回不来的理由拒绝。
在生态上,那些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与易武地区的古老茶树一起构成了极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不记得生态学上管这叫什么,只是有经验的人告诉我,这样一来,茶树便可以随意生长,也少有病虫危害,避免了农药伺候。
在去往麻黑的路上,有一个叫郑家梁子的地方,当地人告诉我,现在茶饼上印的“易武正山”说的就是这里,只是不知道为何后来“郑山”变成了“正山”。其实也可以理解,这里是交通必经要道,又出茶,与普洱茶得名于普洱府同理。
我不知道现在易武小镇上有无茶馆。过去的数年中,我一直对这个茶叶重镇竟然
没有一家茶馆而耿耿于怀,一度唆使身边的朋友开一个可以静心喝茶的地方,但他们说: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茶,谁喝你的啊?问题是,今天那些远道而来的访茶客人,如何打发他们的漫漫长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