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保住中国文化的根

  2024-06-17 15:02          0
“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就是保住中国文化的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说这句话,叶启桐不仅仅是站在武夷山茶文化的角度。

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理解叶启桐的心情。

武夷山是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是乌龙茶制法的精华,是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的发源。作为一种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法源于明末,成于清初。其工艺流程包括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武夷岩茶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手工技艺的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武夷岩茶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作为一种传承了几百年历史的事物,一旦失去,那该是多大的罪过?

叶启桐现年已近七旬,数十年的制茶经历让他深深地体会到茶叶的生命和价值。这位古稀老人坚持手工制茶,并将自己的手艺传承给愿意学习技艺的下一代。9日,记者联系到叶老时,他正在武夷山市其云岩茶有限公司与弟子季素英在一起,交流手工茶的口味。

“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独特和差异。”叶启桐说,武夷茶价值的提升,得益于对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可以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由于武夷岩茶“岩岩有茶”的特殊性,它在历史上曾经品种众多。而品种的增多可以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叶启桐表示,从这个角度上说,仅有一个“大红袍”是远远不够的。武夷岩茶应该百花齐放,坚持个性化发展。其实推广大红袍和保留多品种并不矛盾。近些年,武夷山市扩大了名枞繁育园,开发了诸如金观音、老君眉、石乳、白牡丹等新品种,并及时进行推广。品种的完善和增加,提高了市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促进了传统技艺的提高。

叶启桐认为:“坚持武夷岩茶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坚持永续利用,给后代留下可供发展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叶老将大量时间花在愿意学习手工茶制作的人身上。“我师傅还在武夷街道黄柏村建立传承基地,时常到黄柏村教茶人做茶。”季素英说。

随着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大部分茶叶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在坚持传统和茶叶产业化发展上如何取舍,叶启桐的观点是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对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护。而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手工技艺,其生命力依附于实际的操作,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失去生命力,成为干枯的标本。

如何既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流动性”,又不“流失”其技术本体和人文内涵?叶启桐认为,在文化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蕴含着多种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代工业难以比拟的生命活力。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完全是两回事。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做一个产品,每个产品都不一样,是灾难;但就像做紫砂壶一样,如果每把壶都一样,也是灾难。武夷岩茶根植于武夷山,一头连着自然,一头连着文化。武夷岩茶只有保持与这两个源头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全部茶都用手工做,肯定是不现实的,但茶企要想有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坚持一部分的手工制茶。”叶老如是说。

目前,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基本上都是在茶企内部进行,而缺少一个政府性的公共平台。叶老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它的传承责任不应只是传承人,当地政府有责任搭建一个学习平台,方便更多有志于学习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