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杯中的水没有任何变化,而泥料好的紫砂壶盛放的水,则会变得甜柔、滑嫩。小懂分享一下如何评判紫砂壶泥料的好与坏的五种方法,大家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对照着试一下。造成这种视觉观感上水的不同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决定于不同的紫砂矿料分子结构特性的差异化所致的结晶程度的、甚或结晶纯度的不同,而并非玻化所致:把玩紫砂壶的老玩家都知道:紫砂矿料的分子结构特性,属于富含赤铁矿的黏土质粉砂沉积岩;所含黏土胶结了含比不同的粉砂碎屑,其中二氧化硅含比高,故而烧制后,结晶相重而玻化相几无;而紫砂泥料中富含的金属氧化物的结晶,是在泥料大小颗粒的表里内外;故而结晶程度越高的紫砂矿料,颗粒表面晶状越发明显;甚或柴烧曜变的紫砂壶,壶表泥料颗粒表面会发生析晶现象,对光线的反射更强烈,在观感上也就显得很水润。
什么泥料的紫砂壶最有价值?
谈及紫砂泥料的价值属性,从不同的出发点和多维角度上看待则见仁见智,如何才能正确认知,务必要做到:一个基本点,三个维度综合研判。一个基本点:紫砂的价值基石所在:一是本山、原矿;二是紫砂矿料的加工工艺应遵循传统而非新工艺机械化加工,甚或冲浆调色伪饰。脱离紫砂本源属性这个基本点,也就无从谈及紫砂的价值。三个维度综合研判:维度一、匠人塑型艺术能力的价值体现:人所能及而我更卓越,人所不能及而我亦可为。
朱泥壶存世重器的凤毛麟角即可见一斑。维度二、玩家赏鉴能力高低的价值体现:鉴赏的基础首先体现在对紫砂泥料的判别上,而后才能谈得上知泥性而懂塑型艺术表达的价值魅力所在。维度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体现:具有颇多争议之如黄龙山大红袍,需要岁月赋予的浆色沁染而不证自明;而柴烧窑变,甚或柴烧曜变紫砂器的再世,更需要时间赋予的浆色沁染之后,才能展现泥料的特美之处。
什么是紫砂目数,该怎么选?
作为一个紫砂从业者,对紫砂文化有特殊的感情,希望紫砂文化不断发扬传承,因此我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回答,如果不容易理解,请留言交流。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紫砂矿料?紫砂矿料主要由粉砂碎屑及胶结它的粘土矿物质组成,粉砂碎屑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含少量的黑白云母和长石,褐铁矿等,石英碎屑孤立地分布在胶结物中,成基底式结交。
胶结物为粘土矿物质,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并含有一定量的水云母及赤铁矿等。紫砂矿料经过粉碎,筛分,提纯,陈腐,练泥,甚至调砂等工艺形成所谓的紫砂泥。紫砂的目数,是形容紫砂泥料的粗细的,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在紫砂壶发展年代中,紫砂泥的目数在20目-100目,清朝早期为35目,清朝中期为55-60目,1958年以后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朱泥比较细腻,目数在80到100。
常规来说,40-60目的壶较多,尤其是60目,物理性、冷热急变性都在较好的控制范围内,既能表现出细腻之美,又有砂质的古朴感,通过养壶,无论是光泽度还是透气性都非常好的。壶友们最关心的是,这个目数的高低,会影响到紫砂壶的品质或者使用效果吗?业界普遍认为目数的高低一定会影响到紫砂壶的质感呈现。目数越高的紫砂泥,越细,那做出来的紫砂壶,也一定是相对更细腻的,颗粒不会太过于粗大,如图中80目一定比40目更显细腻。
反之,目数低的紫砂泥,做出来的紫砂壶,一定相对颗粒更粗些,手感也不会那么细腻,紫砂的质感应该更突出。那么有些壶友认为目数和紫砂壶的透气性有关系?也许有,但影响不大。紫砂泥料的透气性是由紫砂矿料组成物质和从矿物到泥料演变的工艺决定。而不是外观颗粒大小来决定的。不能说把紫砂泥料磨细了,它的气孔就会少了,或者把紫砂泥料磨粗了,气孔就会增加了。
在这里科普一下什么是双气孔结构?紫砂的气孔特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包裹在团聚周围的石英,粘土等单一矿物与团粒之间形成的链状气孔群。链状气孔群的成因,是原始团粒之间,单一矿物之间及团粒与单一矿物之间,在成型干燥过程中形成的空隙及烧成时团粒,粘土发生收缩形成的空隙,只不过空隙已经细小,一般宽度在20微米以下,有的甚至小于10微米,延长度不等。
另一种气孔是团聚体内部形成的微细气孔,是团粒内部矿物之间在烧成过程中,因收缩不一致而形成许多的细微气孔,一般在1.3微米左右。这两种气孔便是紫砂特有的双气孔结构。因此壶友在选紫砂壶时,首先是自己希望入手的泥料和壶型,喜欢颗粒质感的,可以考虑目数低,喜欢壶细腻表面,可以考虑目数高的泥料。以上的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同种泥料的紫砂壶为何手感会不同?
紫砂壶烧结后会有不同的手感,造成的原因是紫砂矿料天然分子结构特性的不同,所带来的质感肌理表达不同,也就会在触觉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但「相同」的紫砂泥料的紫砂壶为什么也会有手感上,也就是质感肌理上的精微差异呢?在认知上存在着「一误」、「三正」:「一误」因不辨,而错以为同料所致的手感不同:这种情况并非鲜见:看市面上流通的紫砂壶之如「小煤窑朱泥」,尽管证书上标注的泥料名称相同,但水色、质感、手感上存在着天壤之别;造成的原因在于新工艺冲浆、调色、调砂的具体调配的材质质地的不同;如果玩家不具备鉴别的经验,仅仅凭借证书所写,自然会与实践把玩造成的手感上的差别而致困惑。
「三正」的前提是紫砂泥料没有问题,紫砂矿料的分子结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但也会存在着手感触觉上的精微差别:「一正」正在紫砂矿料的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所致,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紫砂矿料粉碎的目数不同(尤其是砂性偏重的紫泥类属的紫砂矿料):总体颗粒目数相对偏低的,砂感和颗粒感会更凸显,手感上会更偏于粗糙,质感肌理更显见;反之,颗粒目数高则相对会细腻而致密。
②传统石磨粉碎和现代化机械力粉碎所致的紫砂颗粒,外在的物理性状上的差别:石磨粉碎紫砂矿料作用力表现特征为碾压、滚磨,砂与颗粒呈圆润状,手感上会更温润圆滑;而无论是雷蒙机粉碎还是水磨,都是在强大的机械力作用下裂解,砂与颗粒成多面体尖锐状,更具有刮刺手感。③同一种紫砂泥料,熟土陈腐时间相对长短的影响:紫砂矿料中岩化度相对适中的成分,经过长时间陈腐会更具有泥性,质地上偏软,这就会相对提高泥料总体的泥性,烧结成器在手感上会相对更细腻润泽。
「二正」是指泥坯壶塑型工艺上的差别,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①全手工与半手工紫砂壶的手感区别:全手成器的壶身塑型是通过拍打泥片,震荡致使嫩泥表于壶体表面,浆面相对厚重,手感上会更细腻光润;而借助石膏模具挡坯壶身成型的半手工壶,推墙刮底导致壶身内泥们紧而致密,壶表浆面薄,相对会粗糙。②明真水平高低所致影响手感差别:明真水平高,会导致粗颗粒更多的压进泥坯壶胎体内部成为骨架,嫩泥会更多的篦出壶表,形成相对更厚重的浆面,烧结成器手感上会相对更光润,质感肌理表达会更明显。
「三正」是指烧制工艺的不同而带来的显著差异,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影响:①烧制温度不同所致差异:烧制温度不足也就是欠火,壶体会很糙;接近烧结温域上限烧结,结晶程度会最大化充分满足,成器会更具有天然的玉气,手感上会更温润。②烧制方式的不同所致的差异:以松柴作为燃媒的窑烧,也就是传统的柴烧方式,即便没有发生窑变,成器也会更少火气而更具温润感;一旦因窑内气氛突变而发生窑变甚或曜变,结晶程度在最大化满足之下,更会导致结晶的纯化甚或发生泥料颗粒表面析晶现象,成器不是玉而胜似玉。
紫砂壶表面不同的折光率能说明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够专业!换一句壶友间耳熟能详的说法,其实也就是有关紫砂壶水色中的“水”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壶友把玩紫砂壶,聊壶品茗席间,经常会谈及紫砂壶的水色如何:色者,自然发色;而这个水,其实就是壶表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带给人的视觉观感。造成这种视觉观感上水的不同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决定于不同的紫砂矿料分子结构特性的差异化所致的结晶程度的、甚或结晶纯度的不同,而并非玻化所致:把玩紫砂壶的老玩家都知道:紫砂矿料的分子结构特性,属于富含赤铁矿的黏土质粉砂沉积岩;所含黏土胶结了含比不同的粉砂碎屑,其中二氧化硅含比高,故而烧制后,结晶相重而玻化相几无;而紫砂泥料中富含的金属氧化物的结晶,是在泥料大小颗粒的表里内外;故而结晶程度越高的紫砂矿料,颗粒表面晶状越发明显;甚或柴烧曜变的紫砂壶,壶表泥料颗粒表面会发生析晶现象,对光线的反射更强烈,在观感上也就显得很水润。
有朋友会问:同样泥料的一把紫砂壶,为什么壶里内面就没有壶表那么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目前紫砂壶的塑型工艺是镶片法,壶身内部是没有办法像壶表一样走明真的;明真的过程是把粗颗粒或者砂,压进泥坯壶胎体中间做骨架支撑的同时,把稀泥浆篦出到壶表;烧结后在紫砂壶表会形成一层薄薄的不是釉而又胜似釉的浆面,致密度相对会更高,也就是颗粒的致密度相对更高,这样析晶于颗粒表面的结晶体也就相对更集中,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就会更强烈,当然比没有走过明真的壶内疏松的表面看上去会水润的多。
至于说到紫砂泥料颗粒的目数高低、粗细,也会影响对光线的反射效果,其本质上也是致密度高低所致;如果紫砂泥料本身的结晶程度就低,就算把颗粒粉碎的再细,也不会水润感明显;但如果紫砂泥料本身结晶程度就高,再加上泥料颗粒目数相对再高一些,甚或是黏土质成分含比高,泥性更偏重,而明真的工艺水平又很高,那就不仅仅是水润了,水润的同时还带有润透的感觉,也就是常说的“水头”很足。
无论是结晶程度相对低的紫泥类属泥料的不水雅润也好,还是结晶程度高的朱泥类属泥料的水润也罢,甚或是柴烧曜变老朱泥的结晶纯度高而析晶到颗粒表面,带来的水透感,这所有的对光效应都并非完全玻化的折射,而是因壶表凹凸不平的、甚或是多种形态存在的、程度轻重不同的褶皱纹理质感,对光漫反射使然。
老黑砖压的太紧,选择什么泥料的紫砂壶容易泡开?
唐兄贵气,专一朱泥紫砂壶,拿来泡九十年代初的老黑砖茶,却怎么也泡不开,来问何解?这个问题颇具共性,在此一并点解:黄龙山龙血砂 全手西施壶 古树红茶泡养包浆泡不开,就是因为压得紧么?无论是喜欢黑砖茶还是老茶头的茶友,都曾经有个缠磨头的问题:选不对茶具,很难泡开泡散而茶尽其味;都以为是压制的过紧所致,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了泡品过程中的香水韵的层次感变化而一煮了之!能煮开是因为持沸之汤久浸,软化了茶中黏结的果胶和果糖茶油罢了!黄龙山紫茄泥 全手玉如意 古树红茶泡养包浆有没有能泡开泡散黑砖茶的紫砂壶呢?换言之,也就是有没有持温性优越的紫砂:砂性偏重的紫泥类属的紫砂矿料中褐铁矿富含,尤其是同属底槽的黄龙山龙血砂、铁星土、紫茄泥,各价氧化铁总和含比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泡品过程中对水温的恒持效用明显:无论是在冲泡进行中还是冲泡煮水的间隙,壶温不会很快降下来,会恒持在一个相对高点的温度的时间长,很容易就泡散开了。
黄龙山铁星土 金锁壶 古树红茶泡养金砂显现@紫砂泥的传人:泥性偏重的朱泥紫砂矿料以赤铁矿富含,故而朱泥紫砂壶对水温温度变化的效用特点:也就是对短红波的反射效用高,温度提升的快,但下降速率也快;对水温的高点恒持效果远不及褐铁矿富含的砂性偏重的紫泥类属的紫砂矿料;自然也就泡不开果胶、果糖含量高甚或转化经年油化程度高的老茶头和老黑砖茶。
新手如何选一把真紫砂泥料的壶,从哪些方面判断是不是真正紫砂?
欢迎关注【懂茶帝】紫砂的专业性比较强,大部分茶友很难区分泥料的好坏。而泥料又是评判紫砂壶好坏的重要标准,甚至事关人体健康,所以大家格外关注。小懂分享一下如何评判紫砂壶泥料的好与坏的五种方法,大家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对照着试一下。1用开水试壶,同时观察壶体的颜色变化不管是哪种泥料的紫砂壶,在自然光下,加开水受热后(开水是加在壶里的),还可以在壶身淋一些开水,壶的表面都会泛出一层淡淡的紫色光,我们肉眼是可以看出来的。
当紫砂壶里的水凉下来后,壶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上图左为加开水前,右为加开水后2用手抓握,看有无温润感紫砂是一种特殊的陶,但紫砂与陶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润度。选购紫砂壶时,可以用手去大面积抓握壶体。如果紫砂泥料好,你的手不会排斥壶,能有温润感。手握着壶,时间稍久一点(二三十秒),手印都会留下壶面上。当然,合成紫砂也会有这种效果,但是常常不会很明显,而且没有厚度(这个后面会讲到);而普通的陶土则基本不会有这种效果。
特别是粗砂,虽然看着壶面有很多不均匀的砂,但摸的时候还是感觉很润。如果是品质好的粗砂,一定是能看到砂,但摸不到砂。如果粗砂爆在外面,那就不是好泥料。3能玩出效果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养壶”能养出效果来:每天以三泡茶的标准,大约一个月变一个样子。有些甚至用不了一个月。如果一个多月了,但壶没有任何变化,那说明泥料肯定是不行滴。
▲上图左为使用前,右为使用一个多月后4泡茶香、醇,且隔夜不馊茶紫砂壶泡的茶,香气更高,茶汤更醇。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检验泥料:将你所在城市的自来水烧开,分别倒入公道杯和紫砂壶中,半小时后,开水也凉了,然后试一下水的口感。公道杯中的水没有任何变化,而泥料好的紫砂壶盛放的水,则会变得甜柔、滑嫩。据说会有“有点甜”的矿泉水的效果哦!此外,泥料好的紫砂壶,泡一壶茶,放置两三天或三五天,都不会变馊的,即使炎炎夏日也不会馊茶。
极端的情况15天都不会馊。5壶体表面看着有厚度,有重量感,且干壶的壶里无异味。可以从壶把的方向看过去,看壶的肚子有没有鼓起来的感觉,有没有肥肥的、肉肉的感觉。有机会可以找一些紫砂壶体验一下哦!以上图三把壶为例,最左边的那把,有一点厚的感觉,还不错,但不是很明显,中间和右边的壶,则非常好,非常明显。买回来的紫砂壶,我们可以直接去闻壶里,看是否有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