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论,是中国上古时期战国时代哲学家公孙龙所提出的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来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公孙龙骑着一批白马要进入一座城市,看守该座城市的城门的卫兵说,依据法规,马不可以进城,然后公孙龙就开始与之论证,他说,白马非马,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马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非马。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并且作为“诡辩”的一个实例,出现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这个故事与普洱茶又有何关系?事实上,今天的普洱茶市场(包括整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都有一股“普洱茶非茶”的风气。缘何?很多时候,在市场上购买普洱茶的人,并非将普洱茶当做一种“茶”来购买,而是将其当做一种投资标的。他们购买普洱茶,是因为一部分大型普洱茶生产商(如大益、下关)等出品的某些普洱茶,其价值每年稳定增长。很显然,这部分人买普洱茶,是将其当做一种纯粹的投资标的,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其作为“茶叶“这一天然属性。对于这些人而言,普洱茶与其他投资标的诸如黄金、白银、石油一样。这些人买普洱茶的目的一样很明确,不是为了品饮,而是为了赚钱。
所以,白马非马,普洱茶非茶。
二、普洱茶非茶?
当然,在不同人眼里,普洱茶的定义自然是不一样的。对于投资者而言,普洱茶与其他投资标的并无异同。他们关注普洱茶市场每天的波动,关注每年所出品的各类新茶,关注那些知名茶区每年的新茶价格等等。很多时候,其专业程度令人佩服。
而为什么普洱茶吸引了如此众多的投资者,前文已经说过了,因为某些普洱茶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值。那么,普洱茶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值?因为某些普洱茶的口感,确实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好,这一变化,市场与消费者一般称之为“越陈越香”。当然,也有部分人对“越陈越香”的概念提出质疑,但是,普洱茶市场还是基本认可“越陈越香”这一概念的。
也正是因为普洱茶的可存,存后口感变好,并且价格随之增长。所以普洱茶逐渐演变出一整套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基于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上有着一批弥足珍贵且有据可考的老茶,这些老茶,从清末到公元21世纪初皆有。
2、普洱茶每年依然生产着,并且每年都有一些茶品为普洱茶市场所称道,认为其具备可期的陈化空间。
3、普洱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衍生出一批专业的以普洱茶为生的人。
基于上述几点,普洱茶的价值判断标准已经与世界上其他茶类完全不同,可以与普洱茶模拟的或许只有黑茶家族的如六堡茶、湖南黑茶等品类。但是这些茶所形成的规模完全与普洱茶不可匹敌。所以,普洱茶的价值判断因为“越陈越香”、价值逐年攀升等因素,与其他品类的茶叶渐行渐远,反而与古董越来越靠近。所以,在普洱茶这个独特的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些怪相:
1、造假做旧泛滥,正是由于老茶的稀缺性以及高昂的价格,促使很多不良商贩从事普洱茶造假做旧的行当。所以,这个市场上,有人高价收购老茶的包装,有人甚至通过化学手段来做旧。
2、研究老茶,研究历史。对于一个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说,如果为了喝到老茶,为了避免买到造假做旧的“老茶”,那么一些普洱老茶鉴定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一些痴迷普洱老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来说,他们鉴定普洱老茶的功力犹如一些专业人士鉴定古董一样高明。而对于新手来说,买到造假做旧的“老茶”,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犹如古董新手藏家一样,“打眼”(注1)是正常的。
3、有钱不一定能买到老茶。与古董一样,即便你资金再雄厚,有些古董你是买不到的,比如传世汝瓷。而在普洱茶界,有些茶你有资金也不一定买得到。笔者就曾听闻有人出上百万人民币的价格求购一桶原封未拆的1950年代“红印”而不可得的事情。
说完上述三点,基本是你会发现普洱似乎更接近于古董而不是茶。所以,“普洱茶非茶”。
三、白马是马
白马当然是马。马是一个大的概念,也就是说,白马是马这个大的概念底下的一个子概念。无论是白马也好,黑马也好,黄马也好,他们都是马。所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显然是一种诡辩。
所以,普洱茶当然也是茶。因为再怎么强调普洱茶的可升值,越陈越香,是可以喝的“古董”。其最终价值的回归依旧离不开品饮。一饼传世的“号级茶”,身价可能上百万,但是如果不打开喝,最终这饼茶只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炭化,最终失去其品饮价值,只能成为放在博物馆供人瞻仰的“遗物”而已。
四、普洱茶是茶
每年春茶时节,众多普洱茶业者、茶友,都会十分关注各大名茶产区,如易武、班章、冰岛等茶区的新茶价格?为何,因为这几个茶区所出产的普洱茶的茶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们几乎成了古树/大树普洱茶市场的风向标。
而另一方面,每年大益茶业集团所出产的7542普洱茶,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为何?因为7542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每年整个普洱茶市场的风向标。从这几年普洱茶市场的发展来看,7542的意义已经超越其作为大益茶业集团一款常规茶的概念,而成为一种市场图腾。而这种市场图腾,除了7542外,已经囊括了市场上的多个品种的普洱茶,比如大益的易武正山系列、经典再现系列等等。
勐海茶厂的前技术副厂长李文华曾将撰文指出“7542”等大益常规茶在市场上甚至可以做到不用开汤即可成交。
五、普洱茶的“金融化”
如今的普洱茶市场,很多茶已经呈现了期货的属性。很多茶还没出品的时候,就已经出现预售价格,然后等到该款茶正式上市之际,其开盘价格有可能高于预售价格,也有可能低于预售价格。对于买了普洱茶“期货”的人来说,是陪是赚,完全看其对于市场的把握。
而每一款茶正式上市后,又会呈现出诸如“股票”的属性。这个市场上的众多商家、投机者乃至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个人茶友,都会犹如炒股票一样的“盯市”,关注某一款或者某几款普洱茶的价格波动。在全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甚至有人每天收集不同品类普洱茶的价格波动信息,然后对外发布。
在芳村这个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茶叶经济人”,无论你是想批量购入普洱茶或者批量卖出普洱茶,这些“茶叶经济人”都犹如“股票经济人”一样,向卖家/买家提供买卖信息,帮你完成交易,然后从交易中抽取一定的佣金。
所以,如今的普洱茶,已经可以说部分的“金融化”。
六、普洱茶的“部分证券化”
为何说普洱茶只是“部分证券化”?因为目前并没有出现一个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普洱茶交易所”,而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约束普洱茶的证券化交易。
目前普洱茶市场所遵循的各种交易规则,都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而不是由某个茶厂、茶商或者什么人来确定的。所以,在市场的潜规则下,有很多人希望来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所以,位于广州芳村的一家名叫东和茶业的公司,据说就开发出一套类似于股票交易系统的普洱茶交易系统,并且培养出一批“茶叶经济人”来帮其客户买卖普洱茶。
但是,这套系统,毕竟还只是一个雏形,也只是一家公司自己做的一套系统而已。并非像早期股票市场一样,有很多不同的商家与个人在里面,大家一起构建一个市场,并使之完善。当然,既然有公司出来做这件事情,难保以后不会有其他大型茶商一起加入这个系统,并且使之完善。
所以,作为普洱茶市场的龙头茶叶生产企业——大益茶业集团坐不住了,发了一份声明,要求其所有经销商不得与东和茶业有任何的贸易往来。说得直白一些,大益其实也希望掌握普洱茶市场的话语权。但是长期以来,普洱茶市场的规则一直就是,云南负责生产,并且进行最初的定价,而当普洱茶生产出来并投放到市场上后,就没有云南茶厂的事情了,一款茶出厂后,其价格形势怎么变化,更多时候是广州芳村的一众大型普洱茶商来决定的而不是茶厂。所以,大益一直想打破这种局面。大益在民营化后,开始逐年在全国各地培养其经销商,为的就是避免其所生产的茶一出厂马上就被芳村占据后期定价权。
只不过,虽然大益在全国范围内有几十家经销商,几千家门店,但实际上其每年所出产的大部分茶依然回流到芳村。这在大益看来,是不可忍受的一件事情,所以,当东和茶业居然开发出普洱茶交易系统并且培养出一定数量的“茶叶经济人”后,大益果断的出手了。然后也有了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东和事件”。
七、普洱茶的品饮价值
前文说了这么多普洱茶的金融化。其实,普洱茶时至今日,只能说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化特征而不能说普洱茶已经金融化了。所以,如果有一些茶商、投资者愿意联合起来,自发的组成一个交易所,然后一起制定一些规则,或许普洱茶真的可以金融化。
只是,对于普洱茶市场来说,金融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大益作为这个市场上的生产龙头,显然不会甘于只作为生产者这单一的身份。而如今的普洱茶市场上,似乎暂时也看不到具备领袖气质的茶商、投资者。因此,短期来看,普洱茶市场依然还是会延续如今的状态。
其实说到最后,笔者依然坚持普洱茶无论如何具备“古董”的属性、“投资”的属性乃至金融化的属性,其本质依然是一种饮品。只有用水泡开,喝下茶汤,这才是普洱茶的最终价值。其与真正的“古董”最大的不同时,“古董”更多是因为其艺术价值以及历史厚重感而受到追捧,并且可以作为展示品来欣赏。而普洱茶呢?只有拿来喝掉,才能体现其最终价值。如果不喝掉,再贵的“号级茶”、“印级茶”也只是具备了某种程度上的文献价值,用以体现普洱茶的历史。
最后,普洱茶是茶,茶就是用来品饮的,其所具备的其他任何价值,都是基于品饮这一价值之上的,脱离了品饮价值,其他价值其实就无从谈起了。只可惜,在这个市场上的很多人并不认识这一点,单纯的认为买一堆新茶放个若干年就可以挣大钱。这类人,2006-2007年普洱茶大热时候很多,现在依旧很多。
注1:打眼是古董收藏界里的一种说法,概指花了大价钱而买到假古董。
版权声明:本文原文发表于《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第47期,本文版权为笨泥以及台湾五行图书出版社所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