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邓九刚
作者:邓九刚出版社: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作者简介
邓九刚,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文艺学硕士、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自1982年开始致力于茶叶之路的文化研究,他自费考察、研究茶叶之路,行程6万多公里,足迹遍布国内外9省及多个国家,采访百余人,查阅千万文字资料,并在30年间为宣传“万里茶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作品有《大盛魁商号》《茶叶之路》、《回望驼城》等;骆驼系列小说《驼道》《驼路歌》《驼村》《驼殇》《驼帮》《驼村故事》;其他作品《人的魅力》《世界公民》《山野名人》《狗狐之恋》等。
编者按
康熙
本书以连接欧亚大陆的特殊商道为背景, 全景式展现了清朝康熙年间至今的300年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商贸活动, 本次以茶叶之路为主线,全方位、立体描绘了这条重要商道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变。
彼得大帝
精彩书评万里茶道,一条伟大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也称“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伟大的国际商道,她是现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经济交流之路,它是连接中蒙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万里茶道起点——福建武夷山下梅村
茶叶之路是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在时间上历史悠久,空间上跨越国界、资源上涵盖了自然、文化和综合资源三大类差别,它涵盖了自然遗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多种类型,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文化复合体。
我们的努力旨在唤醒“茶叶之路”的历史记忆,促使蒙古、俄罗斯和欧洲重新认识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恢复和重塑沿线城市在“茶叶之路经济带”上的枢纽地位,促使这些城市重新焕发出活力。
茶叶之路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展示茶叶之路各城市在文化产业大繁荣背景下的辉煌成就,展示茶叶之路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探讨茶叶之路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整合资源,一致行动,增进茶叶之路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最终促进新的茶叶之路的沟通和繁荣。以开阔的国际眼光观察研讨茶叶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促成当下商业投资和贸易活动。
万里茶道的重要中转站——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影
1、茶叶之路促进了沿线城镇商业化的进程
众多的行业社团的出现是这些商业城镇的成熟标志。在呼和浩特、张家口、恰克图、伊尔库次克等地,行社多如牛毛。耆老商会、通司商会、钱行、当行、马店行、驼店行、靴行、毡行、杂货行、酒饭行、戏剧行……每个行当都有不止一个社团。
2、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及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的比较
茶文化在进入亚洲腹地的北方草原以及西伯利亚之后,饮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奶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奶茶文化。茶叶之路发生在近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交集的时候,与丝绸之路相比她更具有强烈的现代商业精神。讲究平等互利,规范、常态和政府有效管理是她的重要特点。
3、对沿线城市、地区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两百年的时间里从贺兰山到大兴安岭,从长城到贝加尔湖,在方圆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到处都是涌动不息的商潮。商人们用近代中国的物质文明打破了亘古的荒原与沙漠的封闭与平静。商品经济给茶叶之路沿途广大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4、茶叶之路文化的系统性发掘与整理
多年的经营是归化市场上许多商品在国内外消费者中间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培养起了许多经世名牌,象传统的蒙古马、骆驼、骡驴在华北各地深受广大用户喜爱;各类皮毛产品和药材更是信誉卓著。有些产品比如“川”字牌砖茶,至今仍是草原上最受欢迎的商品。
“世纪大动脉”中俄万里茶路地图
(本文为代序,出自《邓九刚:茶叶之路的形成及其对蒙古高原的社会影响》)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