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耐泡度是茶话题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在茶叶品质的感官评估中,其是否能经受住多次冲泡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之一。
自从很久以前开始,“优质茶叶经得起冲泡”这个观点逐渐在茶界形成了共识,在普洱茶圈中也传播着“古树茶耐泡,台地茶不那么耐泡”的说法。
茶叶不耐泡的可以概括为四大因素
生 长 环 境
茶圈卷山场、卷产地由来已久,如同武夷岩茶所追崇的“三坑两涧”,普洱茶的“十大山头”之争,以及龙井茶的“天下名茶,狮峰上品”等等。
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因为生长环境对茶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优质的山场环境、气候和土壤等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能够促进茶树内含物质的形成与积累,从而从本质上影响甚至决定茶叶的耐泡度。
普洱台地茶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带,相比于深山古树茶,它地表的土壤和周边生态的条件明显不如。所以,台地茶与古树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比起来,台地茶的层次感不足,且其耐泡度表现也不够出色。
茶 叶 原 料
茶叶原料对耐泡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一般可以从采摘季节、原料嫩度、茶树的品种、树龄等方面来讨论。
茶树的品种差异也会对耐泡度产生影响。以普洱生茶和绿茶为例,一般来说,出自云南大叶种的生普茶比起出自小乔木或灌木的绿茶更加耐泡。同样,同一山场的武夷水仙,老枞茶树因树龄较高,带有枞味,通常比起新枞或高枞水仙更加耐泡。
制 作 工 艺
在制作茶叶的初期,揉捻程度与耐泡度存在着反比关系。揉捻程度越高,茶叶叶片内部的细胞壁破损就越多,冲泡时内质的浸出速率也就越快,从而相对降低了茶叶的耐泡度。
相比经过揉捻和炒制的红茶、乌龙茶等茶叶,不经过炒制和揉捻的白茶的耐泡度表现并不突出。这是因为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制作工艺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工艺香气,因此它们的耐泡度也无法用简单的概括来进行比较。
即使是同一款茶叶,在不同情况下的耐泡度也可能会有所差别。例如,武夷岩茶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返青现象,需要重新进行焙火来消除青气。而在这个过程中,岩茶的内含物质可能会有所流失,导致茶叶的耐泡度不如之前的状态好。
冲 泡 手 法
一种茶的耐泡性与冲泡方法紧密相关。通常来说,如果投茶量较少,注水量较多,注水温度较高,茶叶的耐泡性会大大减少。
简单来说,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会直接影响茶叶的耐泡性,不同种类的茶有着略微不同的比例。水温越高,茶叶中的溶质溶出速度就越快,因此茶叶的耐泡性也会减小。
如果泡茶时间过长,茶叶的耐泡性就会降低。因为茶叶浸泡时间长,其中的溶质就会释放更多,从而导致后几泡的茶味变淡。相反地,在前几泡时,缩短或者掌控好泡茶的时间,可以使茶叶在后面几泡时更加耐泡。
茶叶的耐泡性表现良好是一件好事。在日常泡茶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茶水比例、控制冲泡时间和使用不同的冲泡方法来提高茶叶的耐泡性。
然而,我们也不建议盲目追求茶叶的耐泡性!因为如果水温太低,茶叶虽然能够耐泡,但却难以释放出茶叶的真实味道!有些茶叶在闷泡的过程中更能展现其独特的风味,而过快地冲泡则会失去品茶的意义……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