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知秋,知人间冷暖

  2024-06-17 15:02          0

 

一层秋雨一层凉,岁月的脚步一步一步,再如何眷恋,再如何不在意外界的变化与时间的变迁,我们总是能感知自然的温度,尽管立秋时节不会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落而知四季轮回,甚至于,一叶不落也能感知些许的微凉。

微凉,正是春城,正是昆明刚刚过去的七月的心境,大雨、细雨接连不断,阴晴之间,是昆明成为全球避暑名城百佳探花和中国避暑名城榜首的惬意;微凉,也是这座城市今年持续的态度,从盛夏到立秋,从七月到八月,我们一直享受着自然与人间的交集——冷暖生活。

冷与暖,一边取决于天气,气温稍低的时候,能在大街上见到各种服装,有T恤、衬衫,也有外套、羽绒服,也会转瞬间变为晴朗,微热袭来;一边取决于心境,说起秋天,总会想起郁达夫《故都的秋》,是浓浓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也是秋满满的苍凉。

不是每个时代都如“故都”的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独特时代的“秋”,当然,最好不要感知,如果可能,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任何一个普通人,在轰轰烈烈的背景下,都可能面临人生的哀与不幸,没有选择,别无选择,身不由己,想来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平常人,平常心,平常日子平常过,能做到这样大概也算不错了;能于立秋时节,与家人分享一份传统文化里的乐趣,事实上,还是难得,比如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明承宋俗,而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后,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倘若现在,还能传承摸秋、啃秋的习俗,还有秋社的延续,还能将“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传统坚持、实践,也是极其难得的,至少见证纷繁节奏里的宁静与美好,见证一份传统折射出来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何况,传承里也有诸多美好与生活哲理,“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刘翰);“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唐·李益)。“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归与不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

心如秋,并不悲凉,心存美好,即是秋之绚烂、秋之收获,收获一份成熟,收获一份家的安稳,也收获一杯茶的温暖,生津之时,也暖身、暖心。暑去凉来,“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也候一份期待、一份明日暖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