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张库商道》的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茶叶之路》摄制组在张家口进行的专题拍摄,搅动了张家口人藏在记忆深处的情愫,生活在张家口的人们每个人或亲身经历的,或从父辈、祖父辈那里听到的,或从现存的古建筑、老物件中感受到的,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关于张库商道和万里茶路(也称“茶叶之路”)的记忆、深藏着对那段波澜壮阔创业史的情感、抑或还存有那种战天斗地不畏牺牲的奋斗冲动。
茶叶之路是中国晋商开拓的一条以经营茶叶为主,从明末清初持续到20世纪初、有着三百多年漫长历史的古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的武夷山,向北途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然后穿越茫茫戈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向北到俄罗斯的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横跨西伯利亚地区,最终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是一条连接中国、外蒙古和俄罗斯并辐射欧洲长达上万公里的国际商道。这条横贯欧亚的“万里茶路”是与汉唐“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齐名的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换的大通道。张库大道即指张家口到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库伦)的这段商道,是万里茶路上最重要的路段之一。由于清朝政府的海禁政策,在鸦片战争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张库商道是中国通往西方国家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与俄贸易的唯一通道。因此张家口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茶叶出口基地和皮毛集散地,被誉为“陆路商埠”、“皮都”。
据刘振瑛老师所讲,张库大道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张家口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乌兰巴托这座草原城市的形成。仅就张家口而言,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外资企业。史料记载,20世纪初驻张家口的洋行数达44家,在当时的内陆商埠中名列前茅。张家口最高年份贸易额达到1.5亿两白银。按现市价折算(16两为1市斤,每市斤500克,每克1.3元人民币),大约有60多亿元人民币。当时,张家口出大境门向西,近十里的狭长沟谷中,商号店铺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由于商业地位的重要,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于1909年通到张家口,我国第一条国有公路――张库公路于1918年在张家口与乌兰巴托之间建成通车。
万里茶路串联着十数个大的经济区域,沿途道路千难万险,尤其是张家口到库伦这一段戈壁、沙漠尤其艰辛,一路上商人、脚夫和伙计们面对严寒、风沙、野兽、土匪等诸多灾害奋勇拼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个个发家致富的商业传奇。
几百年的跨国商业贸易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在交换物资互通有无的同时,也进行文化交流、情感交流。大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工业商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钱庄票号等早期金融业的诞生和发展。茶叶之路上的驼队、船队或老倌车队早已远去,但这条商道留下来的开拓开放、不畏牺牲、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它留下来的文物遗存及人文记忆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
今天,张家口市内下堡(堡子里)和上堡(来远堡)仍然保存完好的明、清、民时代的建筑,打下了深深的张库商道的烙印。几百年屹立不倒的深宅大院反映了当时积聚财富的巨大,雕刻精美的钱庄票号等建筑折射出当时富有东家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一座座洋式建筑反映了张家口当时很高的国际化程度,教堂、寺院、庙宇等各类宗教建筑和书院反映了当时张家口文化的繁荣。刘老师在堡子里的古书院里讲张库大道的故事,条件得天独厚,无论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许多都可以找到承载它们的建筑和实物。
刘振瑛先生是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他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对张库大道进行研究,他几次亲自沿着前人的足迹重走张库商道,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迹和文物;走访大量当年从事国际贸易的老人,对他们进行采访,收集的口述史、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张库大道的了解;在多渠道相互印证、汉蒙俄多语言互相补充之后,编辑出版了三本有关张库大道的书籍;举办大、小型不同层次的专题讲座,为张库大道的研究和传播、为更多人了解张家口的辉煌历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张家口日报社“重走张库商道”的主要参加者,他成为今年八月初中央电视台“茶叶之路”摄制组到我市时的重点采访对象。
宣传传播张家口的历史文化是抡才书院文化沙龙活动的主旨之一,刘振瑛老师的这次所做的专题沙龙活动是继6月2日张家口日报社特稿部主任邵江威“重走张库商道”专题沙龙活动的继续,今后抡才书院还将多次举办不同形式的有关张库大道和万里茶路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