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山东青岛崂山,位于高山峻岭的茶梯田旁,正组织着一场“不一般”的茶农培训班:
它的师资“不一般”,邀请了茶行业内最具权威代表性的专家们前来授课,系统教学茶叶知识;它的学员“不一般”,除了从业十余年的“老茶农”外,更出现了不少“90后”等新鲜面孔;它的内容“不一般”,聚焦崂山特色,干货满满……
这就是2022年崂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5天时间106名茶农在这里实现了知识储备的“加速升级”!
培训有“特色”
“农业教学不同于其他,不仅要注重实用性,更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通俗性,让更多农民听得懂、学得会。” 作为主办单位代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魏明介绍。为此,主办方和承办单位崂山区农业农村局为培训班的内容安排下足了功夫,不仅带学员深入学习茶叶感官审评基础知识,学会如何通过外形、香气、滋味、汤色等品评一款茶,还带领学员走出去,前往西海岸新区、日照市等地的茶企、研究院和茶叶展览馆观摩学习,加深对茶园土壤改良、种植、培育、采摘、技术研发的了解。
除此之外,这次农民培训班还有一个重头戏——“崂山龙须”的制茶和评茶。“这也是此次培训班被称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重要原因,是聚焦崂山龙须这款茶的特色培训。”魏明介绍,崂山龙须是用特定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崂山绿茶,是崂山区近几年推出的高端品系绿茶,也是立足北方茶区特点和差异化发展的创新品种。前不久,崂山龙须绿茶迎来好消息——已通过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公示信息,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崂山龙须的制茶工艺,培训班在邀请了安徽省六安市技术能手陈白祥、舒城小兰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贤葆、中国茶科所首席科学家鲁成银、沈阳市茶叶学会会长赵跃铎等老师为茶农授课外,还特别邀请了崂山龙须标准的第一起草人、青岛市政协委员匡明如前来讲解。学员们上课时听得专注认真,对新知识如饥似渴,在理论知识、技能、管理、政策理解等方面都有稳步提升。
培训话“变迁”
“培训内容丰富、专业,给我上了特别扎实的一课。”“90后”的胡嘉浩是培训班的年轻学员,也是一个“茶三代”。他笑着调侃,能在刚踏入茶行业时,就打好这样的“基本功”,不知道自己的长辈们会有多羡慕。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南茶北移,我家也开始种上了茶树。但当时只有几亩地,由于技术不过硬,产量一直不理想,种植的积极性也提不上来。”胡嘉浩说,当时的茶农多是从零起步,只能在劳作中积累经验,也为此吃过不少苦头。后来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以及对技术培训的重视,茶农逐步实现了产业增收,胡嘉浩家里的茶园面积也翻了几十倍,已扩大到了200多亩。
“如今,我跟着老师们学到了这么多权威实用的茶知识,又学会了崂山龙须的制茶工艺,回去后肯定能派上用场,对于质量再提升很有信心。”胡嘉浩说,他已准备好沿着父辈们深耕的茶路,继续走下去。
胡嘉浩的话,也说出了不少茶农的心声。“现在,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或是从事茶产业,茶农的钱袋子鼓了,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
值得庆贺的是,经过当地60余年的积淀,崂山区茶园面积已发展至2万余亩,共涉及105个农村社区、9300多农户、约21000人,共有规模性茶企30余家,茶叶产量1500余吨,产值达5亿余元。崂山茶也凭借其色、香、味、形俱佳的品质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名茶”和“仙山”“圣水”一起,成为崂山区乃至青岛市的标志性招牌,崂山茶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培训绘“未来”
“要让老茶农不再凭经验吃饭,要让新茶农不再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事茶几十年的老茶人,中国制茶大师、青岛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匡新坦言参与组织这次培训班的初衷,“不懂技术已然成为过去,高素质的茶农队伍将不断壮大。”
近些年来,匡新一直在为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他的倡导下,当地相继成立了茶叶协会、相关茶叶院校,从茶园的种植、管理抓起,通过理论学习、现场示范,带动农户们增强种茶积极性,也懂得运用科技知识和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种茶。青岛市茶文化研究会和青岛市崂山区茗尔德职业培训学校此次也是共同协办方。
“出好茶,出精品茶,已成为茶农的共识,更多的茶农通过积极学习新技术,可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我相信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尝试。”匡新说,“名茶与高素质农民培训双向发力,或将驱动崂山茶产业完成一次共同构建小区域、高品质、大市场崂山茶发展格局的深刻蝶变。随着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培育壮大,实现‘小茶叶’富一方百姓、‘大产业’促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指日可待。我们也将立足本业,发挥优势,在未来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提质增效和农民增产丰收,助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