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写丹青,千年茶百戏

  2024-06-17 15:02          0

用茶水写丹青,千年茶百戏。

用茶水写茶字、画茶画,也叫分茶,又称水丹青、茶百戏、茶汤戏、茶艺戏等,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文字和图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茶道。

茶水见丹青,始于唐,崇在宋,虽有传承,元清渐弱。唐代徐寅在《尚书惠蜡面茶》中就有关于分茶的初步描述,即用沸水冲茶末,使茶乳变幻成图形、字迹的一种品茶技艺。增进了饮茶、品茶的乐趣。

到宋朝,分茶已十分流行。被称为“茶皇帝”的宋徽宗推崇茶宴茶会,不仅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还撰写《大观茶论》,阐述点茶、分茶之艺技。朝下文士墨客及茶僧,都爱好分茶,留下分茶诗文。其中陶谷在《荈茗录》中明确记载:“百茶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

茶水流丹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分茶赞道:“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教贪。研膏培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而浦城人章岷,北宋天圣五年进士,官至光禄卿、直秘阁知越州、知福州,亦是个分茶、诗茶的好手。可惜的是他与范仲淹的“斗茶歌”失传,只留下《陪范公登承天寺竹阁》诗:“古寺依山起,幽轩对竹开。翠阴当昼合,凉气逼人来。双旌容托乘,此地举茶杯。”

茶宴重于情,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装饰文雅的场所,如文苑禅林为佳。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分茶的情景:“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茶水交融,呈现奇妙的变幻,既有悠远美丽的景色,又似飘逸潇洒的书法。相传有一位僧人名叫福全,能在四碗茶中流注成四句茶诗:“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却笑虚名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分茶,宋朝到了极致。

分茶,常在茶宴进行。朱熹年轻时,经常赴武夷山五夫开善寺参加茶宴。据记载,茶宴一般设三种:社会贤达品茶议政为品茗宴,亲朋故友相聚叙旧佐以糖果、糕点、香茶为茶果宴,专为洗尘饯行、庆功祝寿等为分茶宴,也称正式茶宴。若进行饯行宴,别时赠茶叶蛋,寓有一路平安之意。对此,朱熹曾留下茶诗:“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如果说古人分茶是历史记载的回味,那么现代分茶重现闽北则标志了茶道盛兴。章岷后人、祖籍浦城临江的章志峰经多年研究,于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促进了这一茶水丹青的升华。

2004年,受日本抹茶道的邀请,懂日语的章志峰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人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一年。交流期间,章志峰也学习了日本茶道的千家流,如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又从竹筅、水注、兔毫盏中得到启发。回国后对我国先人的水丹青艺术进行了五年的系统对比试验,终于让茶水能“写字作画”。那优美的分茶作品,是人与茶的对话、茶与人的沟通、茶与人融合的妙术。

接着,崇尚自然的章志峰突破了古代茶人仅能用绿茶演示分茶的局限,研究出用红茶、黄茶、白茶等茶类演示分茶,突出了具有中国风的山水花鸟图案和书法文字。而且在图案文字保留时间,也从古茶艺的瞬时发展到四个小时内。

2010年,在茶界泰斗张天福举行茶叶发展基金的新年茶话会上,章志峰首次公开演示分茶及插花作品……中央电视台、东南电视台、东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等众多中外媒体对他的分茶技艺作了报道。如今,章氏创新的分茶艺术,已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人赏心悦目的欣赏与人对茶的科学思考。

茶分丹青,古今奇观,真可谓“神通之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