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茶业的发展史,亦是一部茶文化史。闽东茶区人民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中,创造与积累许多极富有茶乡特色、民族特色的茶艺、茶俗等茶文化,尤其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官宦名士,或游历,或为官,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融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成为闽东茶文化宝库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闽东最早的茶诗:宋·林仰《金台寺》
绍兴十五年(1145年),霞浦邑人林仰,时为进士,游览金台寺(霞浦二、三都交界处),饮茶时赋诗道:
苍藓沿阶走细泉,青松翠竹照华轩。
高人倦作金毛吼,旅客来参玉版禅。
暖日迟迟晞宿露,微风淡淡逐寒烟。
茶瓯香秘蒲团稳,始觉林泉思邈然。
这首诗从苍藓、细泉、青松、翠竹、暖日、微风等自然景物动地描绘了金台寺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宋时闽东地区的寺院茶禅文化,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茶好诗,也是珍贵的宋代闽东产茶史料。
闽东最早的茶文化交流:空海法师的闽东茶缘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法师等23人乘船入唐,因遭遇飓风侵袭,船破人乏,被迫在霞浦赤岸海口登陆,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救援,在那里逗留了41天,后乘船往福州,进长安。在赤岸的那段日子里,空海法师与当地民众频频往来,还曾到过建善寺。当时,建善寺周遭遍植茶树,而且闽东人热情好客,官府民家僧寺均以茶相敬。这让来自东瀛的空海第一次品饮到了闽东茶,领略到了闽东茶的独特魅力,并为之所深深吸引。据美国威廉·乌克思所著的《茶叶全书》记载,“僧侣弘法大师(名空海)又从中国研究佛法归去,亦对茶树非常爱好……彼亦携多量茶籽,分植各地,并将制茶常识传布国内。”陈椽教授编著的《茶业通史》亦有“平城天皇大同元年(公元806年),空海弘法大师又引入茶籽及制茶方法”的记载。空海法师在结束大唐之行的时候,带回了茶籽和制茶技术,成为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使者。
闽东第一支茶艺表演队:福安市民族茶文化艺术团
福安市民族茶文化艺术团成立于1992年12月,是闽东的第一支茶艺表演队,也是福建省成立最早的茶艺团。该团演员杨玉英曾在“92香港国际茶艺邀请赛”上获得冠军,1994年,艺术团再度派杨玉英等2名演员赴港表演,使艺术团名声大振。近些来年来,艺术团还曾组团赴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福州以及武夷山等地表演茶艺,给海内外人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6年,11月16日至17日,在第二届海峡茶业博览会茶艺汇演上,福安市茶艺团获得“最佳创意奖”。2009年9月23日,在北京钓台国宾馆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驻华使节茶会暨第四届“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上,茶艺团茶艺小姐为各国驻华使节献上精彩的“坦洋工夫茶冲泡”和“畲家宝塔茶”茶艺表演,再次受到各国外交官及中外茶人的热捧。
>>>延伸阅读:闽东流传最广的茶传说——太姥绿雪芽
尧帝时,有一穷家女为躲避战乱而逃至山中居住,以种兰为业,人们都称她为“兰姑”。又一年山里麻疹流行,无数患儿夭折。她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一日夜里,兰姑在梦中受南极仙翁指点,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白茶树,采下绿叶,晒干后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泡水喝。并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来驱赶疫魔,救活了很多小孩。从此,兰姑便精心培育这株仙茶,并教四周的乡亲一起种茶。后来,兰姑羽化升天,人们感恩戴德,把她奉为神明,尊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到汉代时,汉武帝派遣了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赐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直到如今,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亲手栽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人们为了纪念她,在鸿雪洞旁为她修建了石墓;在白云寺上,为了塑造了遗像,并尊称为“太姥娘娘”,在每年三月清明时;还有人把新采的“绿雪芽茶”,用朱漆供盘盛着,放在她遗像前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