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诗:“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周原,位于关中西部,范围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4县大部分区域。史载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周太公)率族人至此,定居于今岐山之阳的“周”地。周国号亦因地而得名。周文王以前,一直是周人的活动中心。这是一块肥美的大平原;堇:是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肾脏形,边缘有锯花,花瓣白色,有紫色条纹,也叫堇堇菜;饴:饴糖,高粱饴,甘之如饴;至于荼,古书上说是一种苦菜,也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的意思。现在研究者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指是今天最早饮用的茶叶,二也有人说不正确,至今没有定论……再用诗中的意境来说,就是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葵苦菜像饴糖。也许读者在此要问:周原大地与茶树到底有什么关联?
我们知道,茶字是因荼字简化而来的。茶:常绿灌木,叶子长椭圆形,花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它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适合于江南水乡生长,要具备一定的土壤、气候等方面条件,所谓“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而陕西地理区域为三大板块:关中、陕南和陕北。一条绵延横卧着的大秦岭,就像一条巨龙隔断了南北,秦岭南部为江南气候带,适宜茶树生长,而秦岭北部为北方气候带,不利茶树生长。
《诗经》中,《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鸱鸮 ·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这些内容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产与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说法不一。当时的炎帝神农氏主要活动区域是在秦岭一带的北部,而且发现了茶叶,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概括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的就是神农氏最早把茶引入我们的生活中来。
古周原位于关中西部的天然盆地里,山川台塬田地,河流纵横交错,林木参天繁茂,气候温润适宜,是祖先周人早期的重要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摇篮。“荼,就是在今扶风地区已经绝种的茶叶。”说此话的人,就是茶文化界知名专家丁文。我从此话中,又用另一种目光审视和考察我家乡的周原大地,寻找荼与茶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依据。
《扶风县志》记载:“县境内有9条河流,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多年来平均气温12.4℃,无霜期209天。年平均降水量591.8毫米。”又据现代考古证明:约6000年前的神农氏时期,县域气候温润,林草茂密,野生动物遍地。古代扶风县,具备了茶树生长的必要气候条件。有一次,我们曾争论起了此事,生长于西府的《唐宋茶道》一书作者梁桂林曾说,建国后的扶风县午井镇,还发现了一株上百年的野茶树,后被毁之。
在我的家乡扶风、岐山一带的农家,儿女订婚、红白喜事、祭祀祖先都离不开茶叶。谁家生一女儿,爷爷奶奶经常把她疼爱地抱在怀里,向左邻右舍夸耀说:这又是一个茶叶罐罐!意为长大成人出嫁后,回娘家时的礼当中不能少了茶叶啊!
《诗经·大雅·绵》中的“堇荼如饴”,说的是古周原上茶树生命常青。实践证明,茶不过秦岭北麓禁区已在陕西打破。1962年,商南县发现了野生茶树生长,促发了茶叶科技人员张淑珍等人南茶北移的决心,终于在北纬33度栽植茶树获成功,结束了该县无茶历史。1978年起,长安区也在秦岭北部发展过茶园。近年来,西府太白县也试种茶树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在那远古的时代,周原上生长野生茶树是有可能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茶树只不过是经历了大自然的变化而逐渐灭绝了,这倒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不要过度地掠夺与乱砍滥伐,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这才是众多茶人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