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莲花褒歌:茶农“生命之音”

  2024-06-17 15:02          0

1如果说一首歌是有生命的,最多可以流传几年或几十年。那么,若有一首歌可以传唱数百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莲花褒歌,以其浑厚洪亮的声音,绵长穿透之力,响亮在闽南的茶山之中。在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小坪村,褒歌几乎成了中老年村民的生命之音,面对如今褒歌后继无人的境地,他们还是努力地用生命在吟唱着……

褒歌之源:宋明时期的劳动之歌

莲花褒歌是莲花山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而唱的一种短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聊天问好、表达情感、倾诉衷肠等。它产生于宋明时期的同安莲花山区、汀溪山区,安溪县大坪乡、龙门镇、虎丘镇等茶村,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褒歌的演唱格式为每首4句,每句7字,句句押韵。一般每首歌的第1、2、4句用平音,第3句用仄音,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歌声在山间野谷中穿透回响。

改革开放之前是莲花褒歌的鼎盛时期,在同安、安溪的茶山中,随处都可以听到嘹亮的褒歌,经典的褒歌曲目可传唱数百年。“手提茶卡余半腰,盘山过岭采茶叶。一叶半叶对亡拾,采茶无嫌大小叶。”正月里的同安小坪村,常常能听到这首传唱了300多年的山歌。莲花褒歌也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褒歌之人:三十年拜访百余前辈

洪参议,莲花褒歌省级传承人,父辈都是褒歌的好手,他自小也是在褒歌声中长大。1979年洪参议中学毕业后,原先浓厚的褒歌氛围已开始呈现衰落之势,褒歌的人逐渐少了。

洪参议说,社会进步,机械采茶也代替了手工采茶,褒歌的环境渐渐改变,劳动中褒歌的人逐渐变少。为此,他开始了一段长达30年的“追星”之旅,洪参议走访了周边几十个村庄的100多位褒歌“歌星”,向他们请教,与他们切磋,一边学习演唱,一边寻找复兴之路。

让洪参议感触至深的,是10年前拜访的洪氏夫妻,年过七旬的老两口当年就是通过褒歌自由地表情达意,最后走进婚姻殿堂的。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浪漫如初,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都用褒歌相互表达。

洪参议说,在当地许多村民都有与褒歌相关的故事。在他眼里,褒歌不只是一种娱乐,它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更是许多茶农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来挽救褒歌文化。

褒歌之惑:青黄不接难受传承之重

如今,马上步入不惑之年的洪参议仍然很疑惑,不知自己是否能够挽救这个“生命之歌”。“莲花褒歌正面临着传承危机,看着七八十岁的老人报名,我真的很心酸。”洪参议说,如今褒歌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村民才会演唱,在每年一届的褒歌比赛里,都是这批人在踊跃报名参赛,二三十岁的小伙们几乎不见踪影。

值得一提的是,褒歌在400年前传到台湾澎湖二坎,当年的茶歌延续至今成为了渔歌,几乎家家户户都能传出嘹亮的歌声,门户都写着褒歌的段子,已经结合当地旅游形成了一种产业化旅游链。

洪参议也希望,家乡的褒歌能够借鉴这样一种发展模式,结合同安本土的旅游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褒歌的队伍,延续褒歌的生命,让这种茶山中的“生命之音”能够嘹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