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茶行业投资价值有多大?
1、国内竞争不充分
说起茶行业,很多人立马想到遍布城市的街头小店,充斥网络的“茶农直销”,认为茶行业很小很散,根本谈不上行业价值。笔者认为刚好相反,茶行业没有快速发展,恰恰是因为行业价值太高。
近年来,茶行业一直在稳步前进。和茶叶专家于观亭私下交流时于老感慨中国做茶的都很富有,在武夷山或者安溪等产茶地,多数茶农都有上百万的财产,相当多的茶企业有几百万、上千万资产,只不过千万是一个坎,很难逾越。这种“稳”容易让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企业或者说管理者急功近利,小富即安,主观上不想做大做强;有资金亲睐,他们又不愿意让别人分一杯羹而敬而远之。
由于看不到行业价值,无法吸引外来资本或引起行业外资金的关注。有人直言,茶行业从业人员90%是农民,绝大多数老板从茶农或茶贩发迹,很少有人经历过系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和学习,素质不言而喻,对他们而言,马上赚钱是唯一目的。就算想有所作为,也善经营,但这些厂商天生就带有资本缺陷,没有也不会进行资本运作,完全靠自己勤爬苦做进行原始积累,虽然也有几百万的积蓄,但与企业规模化发展所需要的大资金相比无足轻重。
茶农每年周而复始地种植生产,茶企多以夫妻店或者家族企业的形式延续,总体上都很安逸,从不会居安思危,考虑行业未来。相对于企业发展、品牌建设投入,未来产出很难评估,说不定还会带来风险,所以,保持现状成为行业内很多人的共识。在行业外资本或者说垄断资本看不上茶行业的情况下,茶行业竞争不够充分。茶行业出现7万个厂家不如一个立顿的现状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市场竞争充分,行业集中度高,茶企业就不会多如牛毛。
2、小作坊到大资本历程是未来“茶叶之路”
和“立顿”等国外大企业比,实在有些牵强附会,我们看看国内。与白酒业相比,同为大消费产业的茶,显得相形见绌,茶产业不足白酒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所有茶企盈利能力只相当于一个“茅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茶的消费基础比白酒更大,在世界影响更广更深,而生产种植地域比白酒更窄,自然更有利于茶行业商业运作,发展空间更大。有人断言茶行业利润低,只适合小农经济,与白酒没有可比性,但据我们分析,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茶叶不仅销量大,而且利润高,单品利润普遍在30%以上,很多都是翻番,还有高过茅台的天价茶。
当然,由于批发市场的恶性竞争,散茶已经没有什么利润(挂着品牌的散茶或者关系营销除外)。不同的是,白酒依靠品牌识别,必须经过市场真枪实弹的考验洗礼,地方政府需要更好扶持“商品品牌”以带动地域经济,而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收益更容易彰显政绩,至于市场推广、品牌的长远战略则无暇顾及。即使有市场推广行为,也多是碎片式不成体系的“宣讲”活动或者以轰轰烈烈的“地域特产品牌”政府宣传发布模式昙花一现。
天福茗茶进入内地,迅速成为行业翘楚并成功登上香港证券市场,只用了十多年时间,与大多数内地茶企不同的是,天福没有太多政府资源优势,用的更多的是现代营销理念、经营策略和方法。在没有外来资本和营行团队进来时,只有企业看重市场业绩,需要树立长盛不衰的品牌,不再顾及那点财政补贴,地方政府不再看重暂时的政绩,政绩与经营业绩博弈突破平衡点的时候,茶行业会突飞猛进。白酒业从散酒形式到品牌模式,从极度分散到高度集中,从小作坊到大资本大工业化走过的历程正是未来的茶叶之路。
3、茶行业市场空间就在眼前
实际上,茶行业已有企业正在践行,并收到可观的行业红利,比如大益。当初大益大手笔投入茶品牌建设时,存在很多争议,很多人觉得投资茶行业远比矿业、房地产开发或者金融投资增值要慢,效率要低。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大益潜心做茶,高调宣传,进行品牌建设只有7、8年时间,虽然大益每年账面产生上的利润不及那些投资,但是,总体上看,大益这几年攻城略地,目前各种物业的实际资产价值也相当可观;其品牌价值11亿元高居中国茶行业榜首,更为重要的是不遗余力的品牌建设使其品牌影响力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有力地促进了产品销售,是茶行业鲜有的能强势有效地通过品牌管理驾驭分销商的企业,为未来发展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础;
茶行业号称各行业的投资洼地,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改革三十年来,与其他成熟的行业相比,茶行业相对落后,市场化进程缓慢,但行业处于转型和快速成长期,近年来呈现加速之势。数据显示,中国最近十年消费量及产值增加十倍以上,由2000年的90亿增长到1000多亿,但中国的年人均饮茶量却很低,与日本相比,其茶产品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500克,是中国的近4倍,中国茶叶消费仍有巨大空间。
众所周知,茶行业是时尚、健康、休闲、朝阳产业,茶饮正被各国人民推崇,茶行业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只要不出现大的战略失误,大益基业既已铸就,其优势地位的确立,将分享未来中国茶行业发展的红利。反观其他投资,我们姑且不考虑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随着经济步入调整期,这些周期性行业进入衰退期,有的已经进退维谷,有的资金链断裂,以现金收益为主的投资者面对着迅猛的通货膨胀正无计可施。
这里强调的是行业的比较优势,其实,茶行业的内在空间已经显现。茶种植、生产加工、流通,还有由茶衍生出来的包装设计、物流、茶具、茶农资、茶机械、茶家具、茶食品、茶医药、茶收藏、茶旅游、茶疗、茶楼服务、茶影视文化等涉茶的产业链,远不止3千亿的市场容量。
从事茶家具的中艺鼎盛、装修设计的圣唐古驿、包装创意的金汇通等由茶起步的小公司,先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遐尔闻名的大企业。放眼国际,中国茶行业的前景则更令人振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茶”最有话语权。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认为,未来中国产生国际级奢侈品品牌的行业最有可能来自茶叶。国际茶叶市场上,虽然红茶落后于肯尼亚等国,但以中国特色著称的绿茶、白茶、黑茶、青茶等目前占据主导,红茶也在奋起直追。
作为茶叶发源地,又有各类独到的品种及工艺优势,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彰显无疑。于观亭老师归纳中国茶行业在世界上拥有种植面积、产量、名茶数量等八个第一,如果有茶企有实力成为茶行业的翘楚,就有机会整合中国整个产业,届时,专业分工更强,技术含量更高,规模化效应显现,利润空间也会随之大增,未来在出口市场上像绿茶独占90%的国际市场,却因为国内茶企自相残杀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局面将会一去不复返。茶行业是国际公认的既有悠久传统又最有前途的健康产业,由于中国茶在世界的根基深厚,影响广泛,种类资源优势明显,中国的茶业龙头成为世界茶行业的巨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4、茶行业不缺小资金,但缺大资本
茶行业需要资本的推动,需要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似乎已成共识。资本确实能推动企业快速做大做强,但对茶行业而言,更急需的是资本背后所带来的人才流入和管理水平提升。最近几年,确实有风险投资窥视已久,也有所动作,但只是蜻蜓点水。究其原因,茶行业深邃莫测的文化固然蒙蔽了他们,真正没能打动他们的还是收益,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
相比一纸批文的电信、地产、金融,或者坐地收费的交通,只要涨价就稳赚不赔的石油等资源型行业,茶行业确实很难吸引他们。即使他们放下身价,进了这个行业,由消费者说了算的市场法则也会使他们望而却步,难于屈就适应。正因为如此,在没有老虎盘踞的大山里,真正有志于茶的大资本只要解读了茶行业密码,用心做企业,英雄就会有用武之地,甚至会游刃有余,叱咤世界。
企业发展第一需要人才,第二需要资金。在这两者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茶农”都能经营的如此顺利,稍有魄力的老板不需太多投入也能脱颖而出,全国还产生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或品牌。如果行业进入成熟期,同样做一个企业,同样的投入,效果会完全不同,其投入产出的边际效益会大打折扣。实力资本或茶企应该抓住行业发展黄金时期,在行业格局尚未确立之际,尽早布局,规划发展。
产品定位需规划
闭门造车,导致产品滞销,品牌难以做大
产品开发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决定一个产品或品牌未来的生死。开发之前应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企业需要顺应市场,投其所好,在满足消费的过程中发展壮大。逆市场而行,会撞得头破血流。
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购买的动机和需求习惯于从众从俗。有些产品一夜之间走红,但绝大多数局限于像手机那样可直接体验的小众市场。茶叶品种繁多,各地饮茶习俗差异较大,如江浙一带流行绿茶,闽粤地区的消费者喜欢乌龙茶,茶企业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饮茶习惯定位,对茶品分类定位无可厚非,但要成为主流消费品或者说通用品牌,单品必须具备快消品特质,除非你定位的就是区域市场或者某类品牌。
红茶口味为世界大多数人接受,主推红茶的立顿也因此红遍全球。单类品牌或者地域品牌虽然市场开发容易,成本低,但会束缚未来成长空间,受该类品种市场周期波动大,风险高。通用品牌虽然市场起步难,成本高,但空间无限。有些品牌虽然没有标注某类茶(母子品牌或者长期做某一类茶),但在消费者心中已经约定俗成,其产品定位很难改变。
最近几年,茶界流行“创新”。新品牌、新产品(品类)忽如一夜春风来,次第产生。这些茶其实就是将早已存在的某种名茶稍加改变,打出新的名字。有人粗略统计,全国知名品牌(含品类)不下一千,绝大多数在当地或者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从品牌战略角度讲,有一定历史的老品牌沉淀较深,已形成一部分忠实顾客,拥有一定拥趸,不需投入就可以为我所用而且成长空间巨大,推新品牌的成本高企,为什么不少茶企仍然热衷于推新品牌?
看看近年来的茶界表现就可以明了,层出不穷昙花一现的新产品、新品牌往往伴着高价或者某种概念。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推新品可以大打概念牌,以超乎想象的价格攫取利润。捞一把的思想不会考虑品牌的维护和建设,也不用担心能走多久,其结果是一再伤害消费者的心智,损害茶业市场良性发展。
试想,成千上万的名茶已经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不断涌现的“新茶”同时衍生出各种品级,让消费者更加眼花,最后还有哪款名茶能占据消费者的心灵?品类繁多、特点突出适宜个性消费、特色消费,但产品很难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很难做大做强。茶类现象正是茶行业上万厂家茶企没有核心企业的体现,立顿也正是抓住了商品的本质特点,成就了全球第一。
产品开发是服务消费还是颠覆市场?
国内的茶叶消费很难推广到年轻人中,成为茶业经营者的困惑。俗话说,消费者永远没有错,那么问题肯定出在我们自己,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厂商习惯于以自己的产品主导市场,而不考虑消费者的感受。比如,茶行业喜欢墨守成规,坚守茶叶的原滋原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
产品形式不作创新,加工工艺(口味)也不愿调整。当然,这种理念很容易得到老茶客的认同和拥护,但却得不到主流消费群体的认同。立顿等茶品被我们很多茶人排斥为另类,甚至不被接受为茶,称之没有茶文化,然而它却成为白领首选。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味觉并不喜欢喝那种苦味或者涩味,自然,这一部分年轻消费群体(年轻人恰好是快消品消费主体)被拒之门外,一群嗜茶客喝着从客人蹭来的或者朋友馈赠的茶,品头论足,阳春白雪,回头却判定年轻人不爱喝茶。奶茶遍及大街小巷,成为年轻人最爱的现象足以说明,并不是年轻人拒绝茶。
从世界各国茶叶消费风俗不难看出,英国的茶加奶、美国的冰镇等饮茶方式均与发源地的中国喝茶方法相距甚远。而他们的饮茶习惯和行为方式在“羊群效应”的带动下,对“社会精英”又有很大的引导示范作用。“英式下午茶”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一道风景。
在当今健康成为时尚主题的时候,甚至在父母极力呵斥小孩喝甜饮的情况下,甜的硬饮料仍有一席之地,说明消费口味一旦形成,很难马上改变。随着岁月的成长,口味才会慢慢变化。所以,作为以市场为目标的厂商或者营销人员,需要在传统与现代、快与慢中寻求平衡。我们要的是市场,而不是恪守信念,挑战市场。茶行业目前还停留在原始阶段,不顾市场反应闭门造车,盲目开发现象普遍,造成产品积压。当然,茶叶本身积压的并不多,这里体现的特质往往是大量定制的包装库存。
产品形式上说起创新,很多茶商却走向另一极端,他们只想标新立异,进行产品颠覆。改喝法为吃法,改实物茶样为浓缩汁,吸引了一些时尚前卫的消费者,但想成为主流饮品都不甚理想。更有甚者,有些生产茶饮的厂家也不忘吸收茶行业的规矩,号称传承茶文化,做真正纯味的茶饮料,拒绝任何食品添加,其应者更寥。
产品的核心本质是满足消费需求而非逞一时之勇来改变消费者。与市场脱节,这种经营思想很容易落入“先知就是先烈”的怪圈。制造消费,引领消费固然很好,但那适合有实力的企业(即使可口可乐也兵败“原叶”茶饮),茶行业的核心企业优势并不明显,更何况中国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消费习惯即使会改变,但绝不会一蹴而就,除非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培育市场。相反,普通茶企因势利导更容易激发消费。所以改变消费更适合做一般茶企业的一种战略,而不是一开始就大规模开发产品。
市场推广存瑕疵
产品与推广自相矛盾
茶企需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及产品需求特点,确立品牌战略和核心价值,系统构建品牌体系并进行推广。我国茶叶品牌多以茶叶产地命名推广,地域特点明显;国际上知名品牌主要以经销商的品牌进行推广,拼配原料则广纳天下好茶。因此,中国茶叶从一开始发展空间就被自我束缚,虽然能借用地利之便,快速打开市场,并且成效斐然,但一旦约定俗成,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你的产品和品牌定位,就很难轻易改变,更无法适应消费者种类和口味特点偏好的丰富性,即产品线的运用,自然产生不了伟大的公司。
广告推广需要有舍才有得
需要正确认识品牌推广,广告是快速提升品牌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会计学中,广告费是成本费用项目,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有效广告的每一次投入,实际上都在增加品牌的价值。广告的成本逐步摊销在品牌的成长的过程中,它和品牌的增值此消彼长,最终形成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广告宣传也是量化品牌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人忌讳广告,认为企业本来经营不好,还要额外增加成本负担,但研究证实,产品销售、品牌推广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广告。相当多的国际上大牌企业在企业经营困难时还会加大广告投入,这也是近年来持续的国际经济危机中,传媒业相比其他行业反而发展得更好的注解。好的广告不仅会扩大销售,还会把你的形象或产品非常友好地带给消费者,让人印象深刻并引起情感共鸣,强化忠诚顾客。
如何推广性价比更高
有了好的产品定位,茶企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宣传。宣传要根据企业战略的需要,还要根据企业的实力量体裁衣,很多人贪大求洋,不顾自己的实际,只选够大够强的媒体,其实大媒体性价比并不是最高的,在同等条件下,虽然花了很高的代价,但相当多的受众是无效的,也就是说这笔投入很多没有价值,当然除非你的实力或发展空间已经具备,有必要在大媒体进行推介以强化地位。中小茶企或者新兴茶企可以首选行业发力,集中火力重点突破。行业媒体拥有大量忠诚读者,很多读者阅读习惯已由被动阅读转化成主动阅读。
其受众有效,粘度高,积聚效应明显,短时间能迅速传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在茶行业里推广,很容易放大传播。茶行业最近几年流行代言,有的花了很高代价请代言人或者公关,往往能引起轰动,但它只是一种事件营销,属于品牌推广中的前奏,而不是结果。如果不系统规划,没有持续的后续跟进,单个事件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
在新的形势下,网络推广也适应了企业新的要求。年轻消费群体获取信息很多依赖网络,而网络海洋浩瀚无边,良莠不齐。因此,选择信息,也会从行业媒体开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没有火眼金睛,在没有消费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往往根据品牌来选择行业门户。
所以茶企选择网站进行推广需要选择行业权威平台,不可选择一味追求流量但内容肤浅甚至低俗有损品牌形象的网站发布。现阶段茶企习惯选择搜索引擎,以搜索引擎为主的推广可以扩大网络曝光率,但以硬广存在的形式以及走马观花的浏览很难吸引消费者(网友)主动地去深度了解。随着搜索的竞争,信息流量会逐渐分流,以单个搜索为主的网络推广价值会越来越低。
同时,搜索引擎的广告容易分配发布到垃圾网站(注重流量),严重损害品牌价值。垂直门户一般以内容为主,更能彰显网络信息识别优势,可以让网友深度阅读以及情感交流,以彰显所推广的品牌内涵、背后的文化积淀和良好口碑,增强品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