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红袍要先正确辨析“丛”与“枞”

  2024-06-17 15:02          0

了解武夷岩茶大红袍要先正确辨析“丛”与“枞”

在很多经销茶叶店(馆)及有的大红袍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大红袍茶叶全书,都把大红袍茶的“名丛”误写为“名枞”。这在武夷岩茶大红袍产地武夷山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名丛”是从武夷岩茶大红袍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品种。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大红袍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雅名,单独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清代及民国初年,名称越来越多,竟达千余种。其大体是根据武夷岩茶大红袍生产环境、茶树形态、叶片形状、叶子颜色、发芽迟早、茶品香型、传说故事、种植年代等方面来命名,至今尚见记载的达280个。这些武夷岩茶大红袍名颇具文彩、富有内涵,且品质优异,深得认同,为武夷岩茶大红袍一大特色。2002年国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例中,将“名丛”统归作为武夷山一大类产品茶,并订有感观标准。

除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外,还有广东的凤凰单丛等。

“丛”解释为:“聚集,如:丛生”(见《辞海缩印本》,40页,1979年版);“丛”字的繁体字为“鼗”,释之为:“丛生的草木”(见《汉语大词典》2卷891页);“鼗”字的异体为“横”。《汉语大字典》第二卷1323页上释之:“横,俗鼗字,草木丛生。”

据查,“鼗”用于武夷岩茶大红袍“名丛”,最早见诸于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铅印本)。后来有人将此字自行想当然地简化拼合成“枞”字。

“枞”字,其繁体为“檄”,音(ZONG,冲),其义为:树木名:柳杉、松;姓:如汉代有枞公;县名,枞阳:在安徽省南部(见《辞海缩印本》,1275页。1979年版)。

据以上的诠释,“丛”、“枞”含义根本不同,因此武夷名丛和其它单丛的“丛”不可用“枞”。陈家懋《中国茶经》、王镇恒《中国名茶志》中也均用“丛”字。

大部分时间俺都很随意,因为觉得活得太正经没啥意思,但当俺对某些事物特感兴趣的时候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玩儿呗......

一直就对丛和枞有疑问,今天终于在论坛看到关于“枞”与“丛”的讨论,枞有两种读音:cōng和zōng;丛念cóng ,讨论的结果以叶版主搬出文件告终,“岭头单丛”战胜了“岭头单枞”,“凤凰单丛”打败了“凤凰单枞”。

现在“武夷名丛”与“武夷名枞”、“十大名丛”与“十大名枞”的争论开始喽,俺发现在岩茶品种的介绍中,侯总长提到“武夷名枞”和“十大名丛”,枞与丛混用,而在茶书茶论中,枞与丛常混用。如华夏出版社《中国茶事大典》,就用枞,凤凰单枞,武夷名枞;而在武夷山,著名茶文化专家林冶则用名丛,武夷茶业学会会长赵大炎也用名丛。又:在武夷山方言(建州八音)中,丛,读如丛,为量词,与棵通用,一丛稻,一丛茶,一丛树,大丛则称“蓬”,这样看来,枞确是错,准确的应为丛。(这几句大字转自三醉南茶的贴子)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

5 分类

5.1 武夷岩茶品种分类

传统品种包括水仙、肉桂、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

5.2 武夷岩茶名枞分类

名枞包括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等。

5.3 武夷岩茶产品分类

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

根据国标得出结论:“武夷名枞”战胜“武夷名丛”,“十大名枞”理应挑落“十大名丛”。

新的问题是:枞有两种读音:cōng和zōng,应该怎么念呢?先看看枞zōng的解释:〔~阳〕地名,在安徽省。再看枞cōng的解释: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木材供制器具,又可做建筑材料,亦称“冷杉”。所以,根据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武夷名枞念成wǔ yí míng cōng更合适些,但是如果大家都念“武夷名葱”“十大名葱”的话,会不会有损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岩韵呢?

引经据典告诉您“枞”还是“丛”

学习岩茶,不仅要学习喝懂山场、工艺、品种,也要学习与岩茶相关的专业与文化知识。双管齐下,才能更加精准、系统的构建岩茶知识体系。在学习岩茶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问题是大家一定遇到过的:

❶ “丛”与“枞”的问题。

❷ “四大名丛”问题。

❸ “三坑两涧”问题等。

今天先来说说“丛”与“枞”的问题。

随着老丛水仙(暂用此“丛”)知名度的提高,其是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丛水仙的“丛”字,到底是“枞”还是“丛”呢?

要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个问题,小微认为至少需要弄清楚几点:

❶ 最早的“老丛水仙”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当时用的是何字?

❷ “枞”与“丛”的字意何解?

❸ 老包装上的,用的是哪一字?

❹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用的是哪一字?

最早的“老枞水仙”概念

是何时提出的,

当时用的是何字?

老丛水仙的定义是树龄至少四五十年以上的水仙茶树制成的茶叶带有丛味(青苔味、棕叶味、木质味)品质特征的茶。据史料记载,水仙是在清代光绪年间(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引入武夷山的,若按照树龄的要求,那水仙茶树至少要在1911年至1958年之间方才陆陆续续具备“老丛”的条件。

第一次出现“老丛水仙”概念的应该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漳州林金泰茶行“老丛水仙、厦门傅泉鑫”“宝国名种”等在闽台小有名气,并在台湾市场上成为闽茶名优产品,在这里用的字是“丛”。但当时“老丛水仙”的概念是源于该茶是由有一定树龄的茶丛做成的,“老丛”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水仙。

另外有趣的是,小微在查阅历代以来对武夷岩茶的不同划分中发现:“老丛水仙”概念并未出现!

1921年,蒋叔南在《游记》中提到:“以上奇种(指百年老树)为优,次为奇种(乌龙、水仙),再次为茗种,最下者小种……”说明在1921年以前,水仙是充当奇种售卖的。

再据史料记载,在40年代,已经将水仙单独采制,不与乌龙混合售卖,五六十年代水仙的划分仅分岩水仙、洲水仙、外山水仙之分,亦无“老丛水仙”概念。甚至到70年代样价改革以后,还未出现。

后来小微又咨询了早期的岩茶工作者,他说:“当时说老丛,大家都知道是大于40年的水仙,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以前茶又少,又容易喝出来。”“是谁提出来的,就不清楚了。”“而且是叫老丛,并不是叫老丛水仙。”(说明老丛当时不仅仅指水仙)“后来有些人认不来,就改成枞了。”(这是何时,具体又是什么原由就不得而知了)

“枞”与“丛”的字意何解?

1“枞”的基本释义:

枞树,也叫冷杉,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木材可做家具或建筑材料。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枞 <名> cong(第一声)

枞树。常绿乔木,又叫冷杉。

枞,松叶柏身木也。从木,从声。――《说文》

2“丛”的基本释义: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生。~聚。~密。

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草~。~刊。为~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祠。

丛姓。

从这一点出发,小微又发现,在对水仙茶树植物学特征描述是:水仙,系半乔木型树种,老枝呈灰白色,幼嫩枝条稍呈红褐色……这两点与“枞”的字意不谋而合!再从“丛味”的角度出发解释,“枞”字比“丛”字更有说服力!

若是“枞”字,不仅从植物学特性上说得通,从茶叶品质上也是说得通的。但“丛”字,“老丛”能解,但“丛味”就不好解释了!

老包装上的,

用的是哪一字?

老一辈茶人,在“老丛水仙”流通包装上,用的是何字?小微找到的是以上那样的。这些都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茶企流通的外包装,可以发现,“枞”、“叢”、“欉”皆有出现,在流通上,似乎也没有人发现不对。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

用的是哪一字?

茶学专业教材、书籍等,类别繁多。与武夷岩茶关系密切,权威性颇高的一些资料中显示:“丛”与“枞”依旧使用混乱。举例如下:

作者:林馥泉

出版时间:民国三十二年六月

该资料中显示:老枞水仙,用“枞”字;名枞,用“枞”字;单枞奇种,用“枞”字;茶丛用”“丛”字。

作者:王泽农

出版时间:1944年9月

该资料中显示:茶枞用“枞”字。

作者:叶启桐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该书本中显示:名丛用“丛”字,单丛用“丛”字。

主编:骆耀平

出版时间:2008年2月

该书本中显示:凤凰单枞用“枞”字;岭头单枞用“枞”字;凤凰黄枝香单枞用“枞”字;(备注:以上例子与水仙茶树皆属小乔木型)

出版时间:1984年7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丛用“丛”;单丛用“丛”。

主编:萧天喜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该书本中显示:单丛与单枞皆有出现;四大名丛用“丛”

主编:李远华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该书本中显示:老枞水仙用“枞”;名丛用“丛”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丛用“丛”;老枞水仙用“枞”

作者:姚月明

时间(未出版):2004年2月

该资料中显示:名枞用“枞”;单丛用“丛”

主编:安徽农业学院

出版时间:1989年5月

该书本中显示:名枞用“枞”

除此之外,现在武夷山大大小小的茶企,用“丛”的有,用“枞”的有,在市面上流通的茶叶包装更以“枞”字居多,小微也着实糊涂了!当然,要长期的传播,这个字也应该被统一。

再说茶树到底应称为“丛"还是"枞"?

这个问题到目前一直没有定论,也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叫“从”或是叫“枞”。

我最近查了一些资料,也翻阅了一些书籍,目的是想给这个问题寻找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在一部茶书中我找到了关于“丛”与“枞”的解释,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应该称之为“丛”而不是“秋”,并且引用了许多名人茶书中的“从”作为依据。我对上述的解释既不反对也不认同,我亦有自己的观点:

在新华字典中,“枞”字所代表的意思,常绿乔木,茎高大,树皮灰色,小枝红褐色。

木材供制器具,又可做建筑材料,亦称“冷杉”。茶树如果按树型划分:按现行茶树的分法为,乔木、小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茶树符合“枞”字所代表特征的有:

1,乔木型:植株高大,主干明显,最低分枝高度一般在离地面30厘米以上者。

2.小乔木型:植株高大,主干尚明显,最低分枝高度一般都在地面以上者。

3,部分品种的茶树为常绿乔木或小乔木型,这一特征符合“枞”的思想,比如武夷山的“水仙”为大叶半乔木型,安溪县芦田乡“梅占”为小乔木型,广东“凤凰单枞”为小乔木型,广东“风凰水仙”为乔木型,云南“普洱茶”为大叶乔木型,安化“黑茶”为大叶乔木型,如果把这些常绿乔木或小乔木型茶树称为“从”显然是错误的。

对于“丛”的认识,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一首诗词《咏梅》来解读“丛”的性质。

*风雨送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解:在寒冷的冬天,所有的野草和山花都不见了,唯有腊梅花在孤独的百丈悬崖上,冰天雪地里开放。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解:春天来了,野草绿了,山花开了,遮住了梅的身影,梅把自己躲进了草丛中在笑。

梅——诗中所咏的梅是指腊梅,属落叶小乔木型。梅春去冬来,具傲雪报春的崇高品德。

丛——诗中所提及的丛,是指灌木型植物或草从,是冬去春来,只图享受而经不起风寒。

我认为,“茶”有乔木、小乔木及灌木型,一年四季绿而不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丛”既不符合“梅”的品德,也不符合“茶”的精神,与部分茶树属性也不符。

所以不应将所有科目的茶树作为“茶丛”用字。如果有人对此有异议,也可以按目前茶树的科目进行分类,作者认为,正确的茶树分类方法应该是:

(1)把各种乔木或小乔木型的茶树归类到“枞”的行列,叫“茶枞"。

(2)把所有属于灌木型的茶树统一归类到“丛”的行列,叫“茶丛"。

这样给茶树进行分类是比较科学的,将来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包装上“枞”与“丛的标注来识别茶叶的所属科目,更容易进行识别。而在目前实际应用中,对茶树到底该叫“秋”还是叫“丛”并无明确规定,概念也比较模糊。根据每个人的理解,使用“枞”或使用“丛”字来代表茶树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