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000多米山旮旯好种茶
南坑村民小组位于乌禽嶂南麓、莲花山脉皱褶间、西枝江源头,整个村子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四面环山,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空气湿度、昼夜温差大,很适合种茶。
汽车在宝口的村道不知转了多少个弯,近4个小时后,终于在一个山窝窝里的蓝氏宗祠门前停了下来。宗祠背后,就是海拔1000多米的乌禽嶂。
山旮旯,用来形容南坑村民小组很恰当。因为偏僻,这里没有什么工业;因为偏僻,村民很少,大部分搬到外面居住了。村子在青山绿水间,空气似乎也带有一丝甜味。梯田顺着山势,从山脚“爬”到半山腰,而山茶,就种在半山腰上。已是白露,茶树长出的嫩芽不多,一些茶树还结了不少茶籽,树丛间可见茶农采茶的身影。
今年60岁的村民蓝强说,春季摘清明茶,夏季摘夏茶,秋季摘白露茶,到了冬季,就是雪茶了。在清明、白露、大雪、小雪时节采摘的茶叶是茶中极品,特别芳香甘醇,其中又以雪茶最为珍贵。
制茶是技术活体力活经验活
“除了山好水好环境好外,制作好茶要从摘茶开始。三皮摘两皮,两皮摘一皮,摘了就生芽。”蓝强口中的三皮两皮,是茶树的叶子。茶芽有3片叶子,只能摘其中两片;茶芽有两片叶子,那就只能摘一片了。摘茶时不能随心所欲,只能摘茶树的中间部分,茶树外围的不能摘,让其自然生长,不断往外扩张,这样茶树的树冠才能变得更大,长出更多的嫩芽。
之后,凉青、晒青、杀青、揉捻、炒青、足干,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掉以轻心。这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力气活,还是一个经验活。
晒青,要把茶芽铺开在竹筛上,拿到户外去晒。正午时分的太阳,晒5分钟即可。通过太阳的晾晒,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茶香散发。堆放在架子上的一筛筛茶青,不停地被搬出去搬进来。
杀青是把茶叶放在热锅里炒一炒,主要是抑制茶青酶的活性,防止叶子继续滞留发酵,以形成绿茶色泽绿的品质。蓝强用柴火热锅杀青,从前是用普通铁锅,现在是用半自动化、能旋转的滚筒锅,但依然是烧柴。杀青前,他往炉里添加了两根柴,在炉膛里拨弄一下,又把炉门关上,用手在滚筒锅前感觉一下温度。觉得不够热,他又打开炉门,再试了一下滚筒锅的温度,就把一大盖的茶青倒进锅内。滚筒锅不停旋转,蓝强紧盯锅内茶青的变化。不一会,锅内就飘来阵阵茶香,蓝强赶紧把茶青倒了出来。
从前的揉捻全靠手工,不知要揉多少次,茶青才算是揉捻好。现在有了一部揉捻机器,减轻了劳动强度。
炒青分炒二青、炒三青。炒二青和炒三青的温度不一样,炒二青的温度要稍微高一些,炒三青温度稍低。在这里面,炒茶的经验不可或缺。足干后,一锅好茶就制成了。从摘茶到成品,整个过程要用上一天时间。
惠州茶史有1600年
惠州市民协主席、市社科专家库成员邹永祥介绍,惠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史悠久,可以追溯至东晋,从以下5个方面可看出来:惠州茶史在广东有着重要地位,是广东最早有记载的产茶地。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裴渊的《广州记》已提到“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酉平县是今惠阳区、惠城区、惠东县前身;“皋卢”,是苦丁茶的古称,俗称茶丁、富丁茶。这是广东茶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惠州在广东较早有成规模的茶园。据《全唐诗》和《全唐文》,唐代罗浮山的茶园已初具规模,胡宿《冲虚观》诗云“茗园春嫩一旗开”;唐元和四年(809年)循州(今惠州)知州李翱的《解惑》文说,王野人居罗浮“植茶成园,犁山田三十亩以供食”。广东最早、最详、最多记载斗茶的诗文也是出自惠州。苏轼绍圣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在惠州作的《书卓锡泉》,一句“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成了全国研究惠州茶俗的名句。寓惠诗人唐庚宋政和二年(1112年)作的《斗茶记》,以470多字描写、议论斗茶、品茶之要。至清乾隆年间,又有赵希璜742字论惠州斗茶的《斗茶赋》。惠州是广东珍稀名茶的产地之一。“紫笋”是唐代至明代的贡茶,产自浙江省长兴县。在惠州,宋绍兴年间,官至礼部员外郎、因得罪秦桧被贬居归善县城铁炉湖的陈鹏飞,也种有紫笋茶,其《春畦》诗云:“手撷春畦爪甲香,黄荑紫笋快先尝。我今骈邑无三百,只有园蔬一味长。”此“紫笋”是惠州最早见之记载的名茶品种。清代,惠州见之记载的名茶品种还有团黄茶、罗浮茶;当代则有专家新发现的世界新茶种龙门毛叶茶、珍稀的马骝茶等。惠州茶文化内涵丰富。历代与茶有关的惠州名人、名作多,仅苏轼寓惠诗文就有15篇论及茶事,包括种茶、煎茶、食茶、斗茶、赠茶等。惠州还有新娘茶、三朝茶等风俗和许多茶的轶事传说。
客家传统炒茶工艺流传300多年
蓝强在南坑村民小组出生,10多岁就离开家到外地工作。他忘不了家乡的茶,2006年返回家乡开荒种茶。如今,已经种下60亩茶树。
对于家乡的茶,蓝强很骄傲。
300多年前,先祖从兴宁迁徙到宝口,或许觉得不够安全,就一直往深山走,最后选择了南坑这个地方安居下来。当时一起迁徙过来的有3姓人家,除了蓝姓,还有官姓和余姓,至今只有蓝氏族人依旧在这里居住。
据说,南坑蓝氏先祖迁徙到兴宁前在潮州呆过,对茶情有独钟。在南坑安家后,先祖就在乌禽嶂上种起了茶树,最高的茶树种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
或许是先祖来到南坑时,用树枝茅草搭草寮居住,当蓝氏先祖用柴火炒茶时,火光映红了草寮,因此,这里曾经被称为火烧寮。之后不知什么原因,火烧寮被叫成了火烧窑,南坑也被称为火烧窑村。因为蓝氏先祖300多年的客家传统炒茶工艺一直流传下来,用柴火制作的山茶一直很受欢迎,一度远销香港和日本、新加坡。如今有些香港人一说起火烧窑山茶,仍赞不绝口。
南坑曾有一个火烧窑茶场,在上世纪60年代后,茶场无人打理逐渐丢荒。2006年,蓝强返乡后,爬上海拔高达千米的笔架山,一株一株寻回祖上留下、但已被其他灌木淹没的茶树,砍掉周围的杂树,还它们栖身之所。他开始引种新的茶树品种,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一度荒芜的火烧窑茶场恢复了葱绿。
成立合作社推广南坑有机茶
蓝强种的茶长势很好,只是,一片茶树的地面露出的是黄土,一片茶树地面长满了杂草。“没办法,我们的茶是原生态茶,不能使用除草剂,也不能使用农药,要靠人工除草。这片地才除了,另外一片地又长出杂草来了,只能不停地人工除草。”蓝强追求纯天然的种植环境,也追求纯天然的有机肥料——— 从高潭镇运来羊粪,作为茶苗的肥料。蓝强家的茶叶,2013年拿到了有机认证,这是惠东县农产品的首个有机认证,蓝强颇感自豪。
南坑如今共种有300多亩山茶树,年产茶叶1700多公斤。蓝强把南坑客家炒茶注册了 “宝溪口茶”商标。让蓝强高兴的是,他的两个孩子蓝志坚、蓝考瑜对茶都很有兴趣,愿意跟随父亲返回老家栽种有机茶,而且还成立了
仙人泼茶后长出仙人茶 合作社和公司来宣传推广
现在的南坑,主要种有金萱、八仙、蜜兰香、黄金贵、白叶单松、水仙、客家小叶种等品种的茶树,另外还有乌龙、仙人茶。最珍贵的,要数高山云雾茶中的仙人茶。
据《惠东乡镇大事典》记载,仙人茶传说是葛洪仙师亲手栽种。关于高山云雾茶,在南坑有这么一个传说:当地有一个放牛娃,牵着一头病牛在山上走。病牛的肚子很胀,病情很重。放牛娃走着走着,在山间见到两个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在下棋。一位老人看了看胀肚子的病牛,把手中杯子的茶水往后一泼,茶水变成了茶树。老人让放牛娃把茶叶捣碎喂给牛吃,牛吃了茶叶后,肚子很快就消下去,病也好了。于是,当地人把这种茶称为“仙人茶”,也叫山子茶。
蓝强说,小时候肚子疼发热的时候,父母总会给他泡上一壶仙人茶。返乡做茶农的他,萌生了寻找和移植仙人茶的想法。野生状态的仙人茶,采摘非常困难,而且产量极低。在一位故友帮助下,蓝强在山上找到2000多棵仙人茶,就把这些仙人茶移植到高山上集中管理。
家有新生儿,要请亲朋喝5次茶
有着300多年种茶、喝茶历史的南坑村民,对于喝茶很有讲究。
南坑人把品茶和喝茶分开,不论来了多少客人,主人只是拿出3个杯子。客人要喝茶自己拿杯子去倒茶、品茶,这个品完轮到另一个。如果要喝茶,也就是客家人说的“食”茶,就要拿大碗来喝了。
家里有孩子出生后,在出生3天、12天、满月、4个月、周岁时,都要请亲朋好友邻里来喝由当地新鲜茶叶、薄荷、黑芝麻、盐等材料制成的“咸茶”。请喝咸茶,是当地最高的礼节,客人一到就煮茶。孩子出生后在不同时间请喝咸茶,有特别的寓意。孩子出生3天请喝茶,有定惊作用;出生12天请喝茶,是因为孩子可以出来见人了;满月是庆祝孩子可以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了;4个月大时请喝的口水茶,来客要把茶都喝完,这样孩子才不会流口水;周岁请喝茶,代表孩子开始懂事了。
因为对茶的崇拜,南坑人以前还要为茶庆祝生日。在正月十五当天,村民不能卖茶,要用茶和一些祭品来祭拜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