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寻茶山 探访天心禅寺

  2024-06-17 15:02          0

入秋了,天气渐冷,这时候去逛茶山气候倒是适宜的。要说美貌而有个性的茶山,武夷山当仁不让。那里,丹霞地貌、生态活跃、淙淙溪流,岩土都自带芳香。

武夷山的茶山以“坑、润”形态最为出众,生成的小气候环境孕育了品质上乘的茶叶。例如,牛栏坑、慧苑坑、流香洞、悟源涧等,都是前来武夷山寻茶之人的打卡地。

此次,咱们反其道而行,去看看那些不知名的茶山,或许没有游客染指、生人勿进之地,却是落得另一番静谧自然之美。

发现不知名茶山之美

选了一个早上晨光微出的时候,我们出发。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看到有茶山入口就停车。我们开车拐了几处泥土小路,停在一个铺满小石头的土坪上,前面没有路了,左边是平坦的茶山,右边有个很小的路,看起来别有洞天。

这个小路口有大树,有蔓爬的树藤,很繁茂,几乎要把这个路口包围了,走进这个路口时候,我们感觉要低着头钻进去的样子。我们很感叹,好看的风景总是显得神秘而难寻,或者这样才有利于掩藏珍贵的宝藏。

从小路口穿进去,马上豁然开朗,满眼都是大片而平整的茶地,这样的茶地像绿地毯,随着山里的地势从低到高平铺过去,算不上壮丽,却一眼清新。

从入口走进去,左侧有一条小山沟,沟里有水流,哪怕有阳光照射,还是能感觉空气中的湿意。再往里走,山势渐高,遇到前面绿荫林立,如屏障般阻挡了茶地的扩展,也让我们停下了脚步。左侧的小沟上横架着一排用铁丝捆牢的小树干,在武夷山正岩产区随处可见这样茶农土制的小木桥,因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流流经茶地,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小气候环境。

眼看无路,左边小桥后又见一个由两侧绿植交错形成的“门”,“门”后又是一番被藏起来的风景。这“门”后的茶地地形比外面狭窄了很多,基本被两侧山体植被包围,留出一条长长的峡谷。人是靠着山体行走,茶树则长在了更低的山涧里,我们身后是山竹、山花、野草疯长,茶树在我们脚下生长。

这样落坑的山场在武夷山是属于限量级别的,从生产队再分到茶农手里,每个人得到的并不多,都很小心在看护着,并无发现杂草丛生、蔓藤缠绕的迹象。

茶地两侧都是垂直的山壁,山壁上铺满绿植,就是天然的屏障,给茶树遮阳。山体上的矿物质、绿植的养分随着雨水从山壁滑落,浇灌在茶树上,给茶树带来丰富的营养,我们常说,坑涧茶喝起来有岩韵,茶汤入口有颗粒感,也许就是饱含矿物质的缘故。

探访天心禅寺

越往里走,空气湿度越高,身上的汗被微凉的山风一吹,不由打打了个颤栗,我们感叹,茶树喜阴,这样的环境太适合茶树生长了。而且它们在这里一站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身上挂满细长的青苔,如同绿色的流苏,写满岁月的记忆。

打开地图看了定位,我们正位于“白岩前”那一带,算是半岩吧,挺让我们惊喜的,茶树如同生长在揺篮里,有得天独厚的滋养。在武夷山,有很多不出名的小茶山,傲然挺立着属于它们的精彩。

听禅音造心境之美

本来只想诳逛茶山,从茶山出来看到时间还早,我们开着车到天心禅寺转转。天心禅寺如今修建得宏伟,毎一处建筑都彰显庄严,香火在袅袅升腾,诵经声时远时近,如果时间刚好,还能来吃一顿素斋。

我们没有在这新建的寺院里久留,更想去古老的旧址看看,旧址在更高处,车子开不到,我们缓缓步行向上。一路上,右边是茶园,井不是成片连着的,会被一些建筑隔断,茶树上挂着小标签,写着“天心禅茶”。天心禅寺的茶挺有名的,茶园紧挨着寺院,那些齐整的茶树们长年累月耳濡目染,倒也生成了些许清冷的气质。

左边是石头砌成的围墙,把成片的竹林、松树围在了里面,感觉像是为它们阻隔了人烟,尽可能保留最原始而干净的姿态。每走几步,围墙上就有刻字,用红色的字写着“知足”、“如意”、“静”等,这些日常看着普通的字眼,到了此地被用力刻画在石面上,让人看着总能生出些不同的心境。不知谁人种的丝瓜藤,调皮地从墙里爬出来,一朵黄花几根藤蔓,给这庄重的石墙点缀了几笔生趣。

走过石墙,出现一个高大的石门,门口是蜿蜓而上的石阶。石阶被竹林掩映甚至消失了后半段,大家都在往石阶的尽头处张望,而我注意到了旁边一个扫地的人。看外形装扮应该不是僧人,提着大大的竹帚正卖力扫着落叶,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其貌不场,却身怀绝技。曾经有好几次去了各地的寺庙,看到扫地的僧人,就会反复看上几眼,试图想从他们瘦弱的背影上看出些端倪。

走上石阶,遇到三两个真正的僧人,他们穿着黄袍,弓着背,拎着食盒,在竹林中若隐若现,在石阶的分叉口,我们分道扬镳。等走到天心禅寺的旧址,我们并没有多做停留,绕了一圈就下山了。离开时,我拍了一张被寺庙屋檐框起来的天空,黑瓦砌成的屋檐有一圈像波纹的边框,这让我从寺庙里仰望到的天空如同镶了裙边,很美。

本来是想在老的天心禅寺多坐会,或者说想在那青砖、木梁、黑瓦中找点感觉,后来我们不需要了。这一路走上来,看到的人与物,听到的虫鸣鸟叫,足够让我们和缓心境了。我们设置了目的与方向,却往往在路上收获更多,甚至有人未达终点而折返,因为已经得到想要的,无需继续前行。

逛茶山也好,访寺庙也罢,我们可能是需要用自然的景,造一份心里的景。生在都市的人,能有片刻时间汲取山里的宁静,实属难得。

一杯茶里见恬淡之美

从山上下来,趁着兴致,当然要到茶农家里喝杯茶。我们这位茶农朋友是极有雅兴的人,他把自己的前院拾掇得像个小园林,有铺满小石子的路、有用木头搭建的简易小亭子、有个人工开凿的小池子养着鱼,还有各种绿色植物,开着花的、结着果的,很是热闹。

“想喝什么茶?"茶农朋友问道。本来想说随意喝吧,但是内心却渴望喝一杯白鸡冠,于是我回答他,“有白鸡冠吗?"茶农朋友倒是愣了下,随即点头转进屋里拿茶去了。

白鸡冠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名气本不小,不过在肉桂水仙主流、小品种当道的市场环境下,白鸡冠基本接近边缘化地存在,甚至有不少茶农砍掉白鸡冠茶树改种别的。

武夷山人称白鸡冠是道茶,因其母树深植于止止庵里。我觉得白鸡冠确实有道骨仙风,倒不是缘于它生于何处,只因它不施粉黛,有与世无争之姿。所以在山里待了一天,洗涤了身心,白鸡冠茶最符合此时心境。

茶农朋友今年所制的白鸡冠如我想得一样,基本没有焙火,鲜嫩欲滴,原汁原味。茶汤入口轻盈,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花香,没有脾气的很淡雅的花香,就像婴ル小手挠了挠我们的味蕾。接着是药香,不是煎煮出来的浓稠中药香,而是生涩的未加工过的草药香,微微有些清苦,却很提神。咽下茶汤,从喉底回上来的是粟香,类似小火慢煮粮食时飘散出来的香气,甜糯而生动。

花香、药香、粟香,还有身边朋友感受到的姬松茸香,白鸡冠呈现的茶香都是一种低俯到贴近人心的香,没有大开大合,没有波澜壮阔,只有一份素净与恬淡,甚至喝过就会遗忘,留下的确实我们前所未有的内心的平静。